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傳統民歌的傳承與弘揚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傳統民歌是音樂文化中的精髓,它能夠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時間被傳承和流傳下來,說明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在核心素養教育背景下,中小學音樂課堂需要守正創新,教師要積極將我國的傳統民歌融入課堂教學之中,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認識民歌之美;注重師生互動交流,使學生感受民歌之美;做好延伸拓展,讓學生體驗民歌之美,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音樂鑒賞能力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體驗音樂帶來的美的情感體驗,真正使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弘揚。
  【關鍵詞】音樂課堂;傳統民歌;傳承弘揚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傳統民歌是音樂文化中的精髓,它能夠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的時間被傳承和流傳下來,說明它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師,有責任、有義務將傳統民歌傳承和弘揚下去。以筆者家鄉所處的川北地區為例,有被譽為戲劇活化石的閬中儺戲、耐人尋味的川劇座唱、深情優美的打夯歌山歌調等。據了解,僅流傳于閬中地區的民歌就有1000多首。針對本地這種資源優勢,音樂老師就應音樂課堂中充分挖掘民歌的價值和魅力,利用音樂之美熏陶學生,在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和音樂鑒賞能力的同時,最大限度地讓學生體驗音樂帶來的美的情感體驗,從而更好地促進傳統民歌的繼承和弘揚。
  一、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認識民歌之美
  高質量的音樂課堂教學不僅能讓學生獲得基本的音樂知識,更能從中獲得藝術的熏陶、美的情感體驗。在音樂教學中傳承和弘揚傳統民歌,不能生硬,不宜強迫。中小學音樂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全面關注同學們的個性需求和反饋,依照學生們在教學中表達的肢體方面的信息,比如笑容、動作和神情等方面的細微之處,覺察學生的傳遞信息。中小學音樂教師應該通過此種方法真正實現迎合同學們的需求,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確保生成方面自然有序,在合理的音樂教學設計中讓傳統民歌得到繼承和弘揚。比如在學習歌曲《大田栽秧行對行》時,首先就歌曲的時代背景、調性向學生做一個簡明的介紹:這首歌曲由原生態民歌經收集、整理、改編而成,曲調優美婉轉、感情真摯動人,細膩地刻畫了栽秧勞作的情景,反映了千百年來閬中人的情感世界,雖歷經多年,但仍然春歌如鶯,悅人耳目。了解山里人出門就上坡,上坡就唱歌的生活、勞動的情感體驗。再讓學生了解婉轉、細膩的小調特性。在學習欣賞《晾衣裳》這首民歌時,我首先給同學們介紹了歌詞“清早起來上山梁,摘片樹葉吹響響。妹妹聽見樹葉響,假裝出來晾衣裳……”接著我給同學們播放了由黑鴨子組合演唱的這首川北民歌,讓學生體會那抑揚頓挫、樸實渾厚、穿透云霄的歌聲,接著我給同學們介紹了這首歌曲的出處——閬中古鎮老觀鎮,介紹了老觀鎮的風土人情、人文風貌、歷史傳承等,讓學生充分了解這座有著1000多年歷史的古鎮是如何成為中國民歌之鄉的。多年來,我收集了很多閬中兒歌、民歌,結合現行教材篇目和學生們的需求,有計劃地插入中小學音樂課堂中,受到了孩子們的喜愛。
  二、注重師生互動交流,使學生感受民歌之美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素材和生活經驗,從這個意義上說,音樂教師可以利用讓他們在課堂上討論關于傳統民歌的話題,更加細致深入地培養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本次課程所要繼承和傳承的民歌,在課堂上讓同學們圍繞背景、意境、情感等方面展開研究和討論,發散同學們的思維,讓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中感受傳統民歌之美。比如,在學唱《閬中之戀》當中,教師可以從歌曲描繪的當地社會民情入手,利用多媒體播放一些當地有代表性的服裝、民居、飲食以及特色等,讓同學們在欣賞和觀察的過程中關注到歌曲所傳遞出的音樂語言和風土人情。課堂上,老師與學生們進行互動,共同探討歌曲所表達的意境、所蘊含的情感。比如,在學唱《四季花調》時,音樂教師能夠發現多數同學對高潮部分十分熟悉并且還能夠隨著哼唱,但在高潮之外的部分出現了心不在焉或者是不熟悉的情況。因此,教師在教歌曲的時候,與學生協作配合,在開頭部分由老師領唱,老師唱一句,學生學一句,當到達高潮部分的時候,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演唱,加深學生對歌曲的了解。當然,由于作詞作曲都具有它的時代背景,因而老師也可以對歌曲的詞、曲作者的人生經歷和時代背景進行講解,這樣不僅能夠使同學們鍛煉及時翻閱資料進行豐富和充實自己知識的習慣,而且還能夠使學生們逐步融入到主動學習的氛圍中,讓同學們真正體會到音樂中的美。通過課良好的交流互動溝通,不僅能夠營造活躍積極的課堂氛圍,還使學生充分感受到傳統民歌的美感。在這個學習和引導的過程當中,教師不斷引導學生們探索傳統民歌中所蘊含的優秀傳統文化,從而使學生們學到了知識,開拓了思路,發散了思維,有效提升對傳統音樂的認知,激發了傳承和學習傳統民歌的興趣。
  三、做好延伸拓展,讓學生體驗民歌之美
  音樂課堂教學只是學生學習內容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課外的音樂活動、欣賞、體驗等,更能讓學生體驗到音樂的無窮魅力。任何事物之間都是有內在聯系的,并且音樂本身就具有相通性。所以,中小學音樂教師應當積極鼓勵并引導同學們走出教室,走出家門,做到課上與課下、室內與室外有機融合,到日常生活中去體驗民歌之美。正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才是藝術的源泉。比如,為了培養同學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老師可以給學生設置這方面的作業或任務,在生活中尋找大自然的聲音。有的學生反饋,說清晨走進森林,聽到鳥兒歌唱的聲音,聽到樹葉嘩啦啦的聲音,聽到昆蟲鳴叫的聲音的時候,感覺非常悅耳,聽著很優美;當聽到家鄉紅白喜事上敲的鑼鼓的聲音,聽到駿馬嘶鳴的聲音,聽到海浪波濤洶涌的時候,感覺到非常壯觀,非常震撼。再比如,學唱《閬苑仙葩》的時候,我讓同學們在課下在家長的幫助下,共同欣賞《紅樓夢》中的相關片段,并讓同學們在學習唱段的同時,認真體會唱詞中所蘊含的優美的意境。并將自己的所思所感簡單記錄下來,第二天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用身邊人教育身邊人,讓同學們充分體驗德育教育的洗禮。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在音樂教學中將課上與課下有機融合,校內與生活有機結合,使學生全方位體驗音樂中的道德觀念。
  音樂作為人類最原始、最深沉的情感表達方式,在學生學習、生活乃至以后工作中都將發揮積極的、不可估量的作用。尤其是作為人生學習重要階段的中小學生來說,面對繁重的課業和升學壓力,通過學習音樂,不僅能學習到一定的音樂知識,而且能體驗音樂給自身成長帶來的快樂和滿足。如何在中小學音樂課堂中繼承和弘揚傳統民歌,使音樂教學在守正創新中更好發展,音樂教師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本文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與學生的互動交流、做好課外的拓展延伸三個方面,提出了如何使傳統民歌更好地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得到繼承的一些思考。音樂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們學習文化知識的積極性,還能夠提高人的情操,純潔人的心靈。我堅信,只要教師細心用心,以人為本,不斷優化創新音樂教學藝術形式,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為目標,尊重每個個體的個性需求和學習方式,主動引導他們參與音樂學習實踐,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就一定能讓學生們真正喜歡傳統民歌、學習傳統民歌、享受傳統民歌。
  參考文獻
  [1]?,B.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適應與發展的思考[J]. 2017(5):101-105.
  [2]畢宏偉.音樂教育對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探尋[J].戲劇之家,2017(4):24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07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