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舞蹈生態學視角下的朔州踢鼓子秧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踢鼓子秧歌作為山西省極具特色的代表性舞種之一,廣受人民喜愛。其中,朔州地區的踢鼓子秧歌以其粗獷剛勁的舞蹈風格以及程式化的戲曲動作獨樹一派,極具研究價值。文章從舞蹈生態學的角度,運用訪談法、觀察法對朔州踢鼓子秧歌的舞蹈形態及外部生態環境進行細致探究,追蹤其動作程式、歷史淵源及發展狀況,從而在微觀上更加完善對踢鼓子秧歌的整體研究。
  【關鍵詞】踢鼓子秧歌;朔州;秧歌;舞蹈生態學;戲劇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在中華文明精彩紛呈的歷史舞臺上,先古的政治文明、祭祀及信仰不僅催生出輝煌的宮廷樂舞,由此衍生而出的民間俗舞亦長盛不衰?!肮糯袼酌耖g舞蹈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起的‘桑間濮上樂’”,[1]經過歷史長河的沉淀,自唐宋時期出現了一支別具地域特色,風格粗獷古樸的舞種,踢鼓子秧歌。它帶著黃土地區人民的樸實,帶著晉北人民久經戰爭而厭難折沖的歷史文化精神,飽受人民熱愛。踢鼓子秧歌分布的區域較為廣泛,主要的舞蹈播布區位于晉冀蒙雁門關一帶甚至涉及陜西的榆林地區。而它的舞蹈流派也是紛繁復雜,按地區劃分可分為大同、朔州以及懷仁地區三種流派。
  在這三類踢鼓子秧歌中,朔州踢鼓子秧歌因其矯健有力的舞蹈風格以及戲曲武術的程式化動作獨樹一派,十分具有研究價值。為了更全面地研究朔州踢鼓子秧歌的形態及外部生態環境,筆者從舞蹈生態學的角度,運用訪談法、觀察法對朔州踢鼓子秧歌的“形態、功能、源流及區域”一探究竟。
  一、朔州踢鼓子秧歌的舞蹈形態
  朔州踢鼓子秧歌的主要舞蹈播布區位于朔州市轄區下的平魯區、朔城區、山陰、應縣及忻州市轄區下的神池縣、寧武縣以及周邊四十多個自然村。舞蹈中主要的角色有扮相清純秀美的女子形象“拉花”及英俊瀟灑的男子形象“鼓子”。在對朔州踢鼓子秧歌進行采風時,筆者在平魯區觀看了一段非常有特色且具有代表性的“雙鳳朝陽”舞段,感觸頗深,因此以舞段舞蹈形態的觀察為先導,試圖在朔州踢鼓子秧歌中找出具有典型風格特征的舞蹈動作,并進行描寫分析。
  (一)女子形象“拉花”的典型動作
  通過原生型舞人杜存娥老師的表演與描述,筆者發現女子形象“拉花”的舞疇序列中,高頻典型性動作是以軀干為顯要動作部位的側翻身,與戲曲中踏步翻身的動作極為相像,在整段舞疇序列中共出現了14次,出現次數最多,頻率最高。典型性顯要部位動作主要有以步伐為主的動作小女跑、措步及拔陷泥以及以上肢為顯要動作部位的點籽及抽肩。
  以步伐為主的動作有:小女跑、措步及拔陷泥。動作小女跑是踢鼓子秧歌中“拉花”這一女子形象的重要步伐,與戲曲中的圓場步極為相似,后腳尖緊接前腳跟,重心變換頻率較快,流程走向直線型。動作小女跑是在吸收了戲曲的動作作為腳下步伐之后,結合當地的民間風格,“體現了當地年輕貌美的姑娘情竇初開時嬌嗔酸羞的狀態”。[2]而在動作措步中,腳下步伐在時域方面,可分為慢措步及快措步。慢措步即抬步,立半腳掌,向前抬腳,左右交替,重心交換頻率較慢。而快措步則與戲曲中的動作花梆步極為相似,重心變換頻率較快,兩個腳尖接連,快速落地。動作拔陷泥則是當地人民生產勞作方式的再現,腳慢慢拔起又快速落下,做動作時雙膝配合腳下的動作柔韌有度,體現雙腳陷入泥中向上用力拔起的感覺。
  以上肢為顯要動作部位的有:點籽及抽肩。動作點籽在整段舞疇序列中共出現了11次,是僅次于側翻身的典型性顯要部位動作。點籽是當地人民在勞作生活中播撒種子而生發出的動作,其腳下步伐為右腳跳于旁側,左腳緊隨其后變為踏步位。上肢動作與步伐同步進行,速度較快。動作抽肩是在整個舞疇序列中情緒最激烈的后半部分出現,與鼓子嬉戲的過程中,用作表現情緒的動作。
  通過角色“拉花”的舞蹈形態的分析可以發現,其動作主要分為兩大類。一是吸收戲曲中旦角有益精華的程式化動作部分,或與其保持一致,例如動作快措步及側翻身,或與民間風格相融合,體現角色特有的性格特征,例如小女跑。二是由生產勞作方式自然生發出的舞蹈動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例如,動作拔陷泥及點籽。這兩方面因素兩相融合,相得益彰,兼收并蓄,博采眾長。
 ?。ǘ┠凶有蜗蟆肮淖印钡牡湫蛣幼骷罢w風格特征
  在男性角色“鼓子”的動作中,不僅與戲曲的程式化動作相關聯,還與武術中的洪拳進行了結合。在跟隨原生型舞人杜老師進行學習時,他向我們展示的動作中含有勾形、掌形手的,不在少數,這與洪拳中的手型極為相像。并且做動作時講究形神兼備,表情夸張,這一點則與戲曲對表情的要求較為相似。朔州踢鼓子秧歌中“鼓子”的腳下步伐動作主要有大小挖步、蹭步、旋風及五腳不落地。其中,小挖步全腳自然著地,重心均勻交換。此步伐講究的是一個”挖”字,挖要抻住勁兒地挖。體現晉北男子堅韌不拔的精神。大挖步則是在小挖步動作的基礎上將動作幅度放大。
  通過角色“拉花”及“鼓子”舞蹈形態的分析可以看出,朔州踢鼓子秧歌一路吸收其他藝術形式的有益精華部分并緊貼人民群眾的生活,較高的生態幅使其適應了時代變換并為人民廣為傳跳,流傳至今。
  二、朔州踢鼓子秧歌的外部生態環境
 ?。ㄒ唬┧分莸貐^的地理環境
  晉北踢鼓子秧歌的主要代表地域平魯區及朔城區均為朔州市轄區。地貌特征外側臨山,中部為小盆地。兩區全年降水均雨少片大,一年之內降水極不均勻。地形條件決定了生產勞作方式,而生產勞作方式又使生產者產生了習慣動作。將習慣動作夸張化則成為舞目中的舞動因子。平魯及朔城區土地資源較為豐富,日照充足,農作物中的莜麥、高粱產量豐富。角色拉花中的動作“點籽”便是由播撒筱麥、高粱的種子演化而來,步伐“拔陷泥”則是在種田時雙腳伸陷在泥地里拔出來又陷下去而產生的動作。其舞具為一手扇子一手彩巾,寓意風調雨順,祈禱農事順利。   就踢鼓子秧歌的發展形態而言,不可能從一而終,一成不變。由于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變化,社會思想認識的自然發展,舞蹈形態總要隨著時代和文化信息的轉變而發生變化。明清時期,由于洪拳及戲曲的流行傳播,對當時的舞人群產生影響,舞體及觀眾的社會心理結構也發生變化。學習鼓子的演員十分喜愛洪拳,觀眾也熱愛觀看。于是當時的舞人群體將洪拳加進鼓子的動作中。而學習拉花的舞人群體則將戲曲的動作加入其中。查看朔州踢鼓子秧歌中的服飾,可以發現角色拉花的頭上佩戴頭面,鼓子則佩戴髯口,與戲曲中花旦、老生的服飾極為相似。過去拉花有裝青衣或者花旦,踢鼓有裝伴黑胡子或者武生,如今為了整齊都以花旦和老生為角色了,這也是朔州踢鼓子秧歌的動作中多為程式化的戲曲動作的原因。
 ?。ǘ┧分萏吖淖友砀璧纳鷳B位及生態幅
  如今,踢鼓子秧歌在朔州地區諸多生態環境因素中占據著較高的生態位。人們因踢鼓子秧歌特有的武術化舞蹈動作及接地氣的舞蹈風格十分熱愛踢鼓子秧歌舞蹈。鄰鄉之間相互比試切磋,誰也不服氣,這種不服輸的精神,促使鄉民每年舉辦”踢鼓子秧歌”比賽。適度的競爭精神,既使人民強身健體,縱向上又提高了朔州踢鼓子秧歌的生態幅,使舞蹈對于環境的適應度越來越高。然而在近代,領導對于群眾文化的導向作用越來越強烈,“鬧不鬧得成,全憑領導喜好”成了一項民間文化存在的標桿。要想真正發展好民間文化,官方應做到一碗水端平,真正深入到民間,融入群眾而不是支配群眾,方能做到真正的推動發展。
  就整個朔州地區的舞體而言,思想相對較保守,不利于橫向上提高朔州地區舞蹈的生態幅。原生型舞人雖對傳統藝術十分熱愛,但懼怕真正將舞蹈傳承到更廣區域之后,社會不再認可當地是朔州踢鼓子秧歌的根源所在。遙想當年創立“邊疆舞”的帶頭人,戴愛蓮先生將本是自生自滅不受保護的民間舞搬上舞臺,成立教育體系,才使得我們今天能對各民族豐富的民間舞及其背后的文化底蘊大飽眼福。沒有英雄的人民將是一盤散沙,因此,想要提高踢鼓子秧歌在山西民間舞甚至所有民間舞中的生態幅,不僅要提煉出更具代表性的元素、加大宣傳力度,著重舞蹈背后的文化滲透,還需要一群堅定理想的學科帶頭人,將民間舞發揚光大,打造出獨屬于山西特有的文化品牌,不遺失這顆寄于厚重文化底蘊的珍珠。
  三、結語
  從舞蹈生態學的角度,對朔州踢鼓子秧歌的形態及外部生態環境進行分析后,發現根據晉北地區的地理環境而形成的生產勞作方式是影響朔州踢鼓子秧歌舞蹈形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其發展過程中,博采眾長,吸取戲曲及洪拳中的有益精華部分,豐富自身形態動作的過程中又與當地的民間文化相融合,從而形成了黃土地區與晉北邊塞地區特有的舞蹈風格。而在傳承發展方面,則需要出現更加吸引人的劇目及打造出獨一無二的地域品牌特色。
  參考文獻
  [1]袁禾.舞蹈與傳統文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1.
  [2]山西民間舞編輯委員會.山西民間舞[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3.
  [3]王克芬.中國舞蹈發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作者簡介:趙玉薇(1995—),女,河北省邯鄲人,山西大學音樂學院2017級音樂與舞蹈學專業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山西民間舞。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018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