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時代校園欺凌現象的成因及其特點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新媒體時代,互聯網信息技術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傳播格局的重組為受眾提供了更多自主的選擇權。人們可以利用移動終端來隨時隨地獲取任何資訊。而由于互聯網法制建設體系的不完備,大量有害信息也得以通過這些傳播渠道進行大范圍的發散,由此給青少年帶來不良影響。本文就圍繞著新媒體時代校園欺凌現象的成因及其特點進行相關探究。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校園欺凌;成因及其特點
雖然我國目前的教育領域整體呈現出健康積極的發展態勢,卻仍然存在著許多不安定的要素。在最近幾年,我國校園欺凌事件的產生越發頻繁,并由此成為了一項亟待處理的社會問題。我們應當清楚認知到,這種現象所造成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不僅給被欺凌者的心理與身體帶來了巨大損傷,使得欺凌者難以進行人際交往,更會引發不良的社會風氣,帶動其他學生也進行模仿學習,進而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下文就圍繞著新媒體時代下校園欺凌現象產生的具體原因及其特點進行探析。
一、校園欺凌現象的成因
根據筆者的調查研究發現,在新媒體時代下導致校園欺凌現象產生的原因主要包含著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
1.內因
通過大量的研究數據分析,筆者發現,校園暴力的施暴者本身就具備著較為鮮明的性格特征。這一部分學生在日常學習與生活中普遍具備脾氣暴躁、易情緒化、反叛精神強烈、自我中心意識嚴重等等個性特點。而在大量的欺凌事件中,欺凌者所表現出的這些特征已經成為了學生、家長以及教師的認知共識。他們認為欺凌行為的直接發生原因也就是由于欺凌者的暴力性個性傾向所導致的。我們可以從欺凌事件中進行進一步延伸,來探討施暴者的心理因素。對于欺凌者而言,這種暴力傾向的深層原因能夠被解釋為同一性的混亂或危機。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森曾經解釋道,這種同一感的喪失往往源自于他們對于自己應擁有的角色特質的不認同甚至于敵視[1]。也就是說,他們并不想要承擔“學生”或者“子女”的責任。由于對這種角色的抗拒,學生就會產生偏激的心理以及沖動的行為,進而突出自己的攻擊性。
而對于被欺凌者而言,他們的個性表現通常是孤僻、不合群或者內向以及自卑。這些個性特質會在當他們無法順利融入人群時而成為被攻擊的目標。
2.外因
通過調查我們能夠發現,在新媒體時代下,由于互聯網法律監管機制的不健全,各種媒介在進行傳播的過程中會涌現出大量的不良信息。而青少年能夠利用各種移動終端輕而易舉地接觸到這些信息,這就會對他們的思維狀態以及言行模式產生較多的不利影響。在各種媒介信息中,影視劇或者游戲等等娛樂資訊中的暴力因素對欺凌行為的產生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除此之外,如果青少年長期生活在欺凌的環境當中,也十分容易對現實生活中的施暴者行為進行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模仿。除以上兩點之外,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管理意識的單薄,孩子缺少來自于家長的關注和照料以及校園內學習風氣較差,法治教育宣傳不足,心理健康疏導體制不完善都可能間接促使欺凌意識的激發或者欺凌行為的產生。此外,專門應對青少年欺凌行為的相關法律法規的缺失也導致校方以及社會司法機關無法對施暴者形成有效威懾,在犯罪成本較低的情況下,欺凌行為就更為頻繁。
如果從心理學視角來分析欺凌行為產生的外部因素,那么就可以歸結為“觀察學習理論”。按照這一理論,青少年出現排斥、辱罵、恐嚇、攻擊等欺凌行為是其長時間進行消極社會學習的結果。而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下,多媒體所帶來的爆炸性的資訊使得青少年能夠更加輕易地接觸到暴力行為的示范,從而進行模仿。
二、校園欺凌現象的特點
在互聯網大數據時代,青少年能夠更加頻繁地與各種網絡媒介進行互動,獲取自己更加喜愛的資訊信息并沉迷其中,甚至于難以劃分現實與虛擬的界限。在這種背景下,一旦他們所接觸到的信息存在著不良因素,就極其容易誘發青少年對其模仿的欲望,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帶來不良的影響。除此之外,目前大量的青少年仍為獨生子女,他們在家庭中得到了過多的關注和溺愛,由此形成了唯我獨尊的思想觀念,過于追求自身的利益,加之一些家庭組成關系較為復雜,從而造成了目前校園欺凌現象多樣性以及復雜化的特點:
第一點,效仿娛樂資訊中的暴力行為。在網絡科技水平不斷提升的當下,游戲行業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部分游戲由于世界觀設定的原因,會在操作過程中產生大量的砍殺動作,一部分學生會迷戀上這種暴力行為所帶來的成就感,甚至于進而將這種行為移植到現實空間當中來,對身邊的同學造成暴力傷害。
第二點,通過新媒體或新媒介形態的間接欺凌行為呈遞增趨勢[2]。在新媒體時代,每一個個體都能夠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在各種社交軟件中,由于并未進行年齡限制,許多并不該被青少年所了解的粗鄙言論與惡意行為都涌現了出來。青少年會無意識地模仿這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在虛擬世界對其他用戶進行網絡欺凌。
第三點,由于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時效性,欺凌行為會以最快的速度在學生中間流傳開來,并被進行惡意模仿。模仿者會完全按照媒介信息中施暴者的方式對其他同學進行欺凌行為,甚至于以此取樂,從而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三、結語
總而言之,校園欺凌行為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涵蓋了內因與外因兩種方向。在日益復雜的多媒體環境以及社會環境的影響下,家長與校方更應當關注學生的心理行為狀態,及時扼殺欺凌現象產生的苗頭,從而保障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品.新媒體視域校園欺凌的哲學反思[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12):91-93.
[2]徐偉. 青少年的欺凌行為及對策研究[D].天津商業大學,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1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