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強化德育工作,預防校園欺凌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近幾年,媒體會經常報道一些發生在全國各地的校園欺凌暴力事件,事件的經過令人觸目驚心,這些帶有暴力傾向的事件無疑已經嚴重影響了同學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孩子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當然也削弱了學校的教育成果,應當引起家長、老師的高度重視。作為學校,應加強德育工作,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進而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讓學校真正成為學生成長的樂園。
  【關鍵詞】 德育;預防;校園欺凌
  近些年來,全國各地屢次發生校園欺凌事件。校園欺凌暴力事件常有發生,事件的經過令人觸目驚心,這些帶有暴力傾向的事件無疑已經嚴重影響了同學們的正常生活和學習,孩子們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嚴重威脅,當然也削弱了學校的教育成果,應當引起家庭、社會、學校高度的重視。
  一、校園欺凌的定義
  國外關于校園欺凌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北歐,挪威的奧維斯將校園欺凌定義為:一名學生長期反復地欺負一個或多個學生。英國政府將校園欺凌定義為:在校園里發生的持續的、有意的或者反復的,故意制造傷害的行為,但是對于特定情況下發生的偶然事件也可看作欺凌行為。臺灣學者陳慈幸把校園欺凌定義為:在校園內,為達到特定不法行為的犯罪意圖,以強迫威脅為手段,壓制被害人的抵抗能力和意圖,而針對學生、老師、學校以及校外侵入者之間所發生的暴行、破壞以及侵害生命、身體、財產的行為。中國青少年犯罪協會副秘書長佟麗華認為,校園欺凌是發生在校園內的針對學生身體或精神實施的達到某種嚴重程度的侵害行為。
  校園欺凌一般分為直接和間接兩種形式,直接欺凌是指欺凌者直接實施于受欺凌者,間接欺凌則是通過中介來達到欺凌的目的,將受欺凌者排除在某個團體之外。
  二、預防校園欺凌的必要性
  校園欺凌會造成被欺凌學生內心世界的恐慌,害怕到學校來,害怕受到欺凌襲擊,對他們的身心造成了嚴重傷害。由于受到欺凌侵害,有的學生需要住院治療;有的學生導致精神失常;有的學生性格發生變化,沉默寡言、孤僻古怪。由于學生正處在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期,還沒有建立完整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如果校園中的欺凌事件不斷發生而得不到有效的預防,就會歪曲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破壞他們的積極進取、努力奮斗的正確信仰。在孩子以后的學習生活中,就會在他們的精神上造成一種壓抑感。而欺凌者在欺凌別人的過程中,心理逐漸發生扭曲,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很好手段,甚至以欺負他人為樂,以欺負他人為驕傲,長此以往,一些欺凌者最終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因此,一定要將校園欺凌現象不斷增大的勢頭壓下去,盡可能地減少和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讓學生有一個良好受教育環境和生活環境。
  三、校園欺凌形成的原因
  從國內外發生的眾多校園欺凌事件來看,筆者以為,造成這些事件頻發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的失守、社會不良風氣的侵蝕、法律懲罰力度不夠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位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首先,很多學校重智育輕德育,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不少學校過分看重學生的分數而輕視學生良好心理的培養, 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單一, 學習好就一切都好, 因此,當成績好的學生參與校園欺凌事件時, 教師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在無形中縱容了這些學生的不良行為。而那些學習成績后進的同學,即使道德表現優良,也得不到教師和同學的關心和尊重,缺乏自信心、于是便破罐子破摔起來,這也是很多學生日后產生欺凌行為的重要原因,而當他們受到別人欺負時,教師們常常認為是“一個巴掌拍不響,雙方都不是好東西”,甚至反過來責備受害者。
  其次,學校缺乏相應的預防及懲戒機制。當前,很多學校還沒有成熟的校園欺凌預防及懲戒機制,一旦出現校園欺凌事件,學校和教師往往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常常將校園欺凌行為和違規違紀行為視為一般,往往只是對欺凌者進行批評教育或者簡單懲罰,難以對校園欺凌形成足夠的警示和震懾作用,從而導致欺凌事件屢禁不止。
  此外,學校法制教育缺失也是一個不可小視的原因。目前, 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作為欺凌者,他們不知道自己的欺凌行為已經觸犯了法律;作為被欺凌者, 當遭遇欺凌時,他們不知道可以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
  四、預防校園欺凌的對策
  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重視學校的德育工作,培育學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質,是黨中央國務院站在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做出的重大決策。作為當代的孩子們,肩負著復興中華的歷史使命,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心理素質將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成敗,也關系著中華民族是否能自強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加強小學生德育教育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育人工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地探索并實施學校德育工作,培養小學生良好心理健康素質來預防校園欺凌行為的發生呢?筆者認為可以從如下三方面進行嘗試:
 ?。ㄒ唬I造良好的德育環境,預防校園欺凌
  “孟母三遷”是一個家喻戶曉 、膾炙人口的選擇環境的故事,這個故事說明了良好的環境能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德育教育作用,學校應努力營造一個適應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優良德育環境。就拿校園環境來說吧,它是重要的隱性教育方式,對學生的良好心理形成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在陶冶思想情操,塑造美好心靈,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有著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們要積極創造條件,學校在校園走道兩旁、樓梯轉角或室內走廊中等地方,布置名人圖像、格言警句、師生藝術作品等,還可以根據教育要求布置“閱報欄”、“知識欄”、“光榮欄”以及黑板報,在校園圖書角里放置一些有關健康教育的書籍。總之,要努力讓校園的一草一木、一字一畫都能給師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美的教育,對學生進行耳濡目染。學生每日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健康的心理一定會在潛移默化中養成,進而預防校園欺凌的發生。
  (二)重視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預防校園欺凌   小學各學科的課程標準都指出:課程應為提高學生道德品質、健康心理和科學文化素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創造力和凝聚力,發揮積極的作用。當前,學校以教學為主,學生在學校大部分時間都是上語文、數學等文化課。因此,通過道德與法治、心理健康課之外的其它學科教學向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是最經常的、最基本的途徑。教書是育人的手段,育人才是教書的終極目標。所以,作為立德樹人的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文本中的德育素材,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盡可能地讓學生從中吸取營養,進而培養他們良好心理素質。
  上語文課時,我們可以結合一些有代表性的課文,如《我不是最弱小的》等進行保護弱小、不欺凌別人的心理健康教育;上數學課時,教學可以開展一些數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比如進行簡單的班級調查,統計班級受過欺負學生的數量,告訴學生人們不喜歡那些欺負別人的同學;上音樂課,是一種聲音的藝術,既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又能促進身心健康發展,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多得的教材,如欣賞《好朋友》等,培養學生友好相處,不相互欺凌;上心理健康課時,結合實際情況,用PPT、視頻等直觀形式告訴學生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進而讓他們明白欺凌別人不是一件光榮的事,被欺凌人也要正確維護自己的權益。
  另外,筆者以為,學校在評價一位老師的課堂教學是否成功時,不能全以成績論英雄,除了看這個老師的教學基本功、駕馭課堂的能力外,還要看他有沒有進行德育的滲透,教學的“三維目標”中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沒有落到實處。
 ?。ㄈ┒喾酱罱ǖ掠顒悠脚_,預防校園欺凌
  心理學研究表明,活動和交往是德育最好的平臺。小學生對于周圍的事物,總有渴望了解的心情,總想問個為什么,他們具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和求知欲,參與意識強。針對學生的這些特點,作為學校應采取形式多樣的德育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教育引導。
  1. 定期召開主題班會。班會是班主任根據學校要求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運用班集體對學生進行教育和開展工作的有效形式,也是對學生德育的有效方式。班主任老師可以就學生身邊發生的事情從學生的思想實際與高度出發,就校園欺凌的話題,結合社會的實際,讓學生暢所欲言,展開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知道了該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做什么事情更有意義。教師有針對性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達到形成正確心理的目的。
  2. 開展專題教育活動。結合形勢,組織開展“遠離校園欺凌,共建和諧校園”、“遠離校園欺凌簽名”等專題活動,引導學生樹立積極進取的思想,培養學生正確的心理;組織“文明禮貌月”活動對學生進行儀表美、語言美、行為美教育,讓學生學會使用文明禮貌用語,學會尊重他人、關心他人;“六·一”聯歡文娛活動提高學生的交往、合作、應變能力。
  3. “國旗下講話”活動,具有強大的育人功能,能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素養,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陣地。學校要充分運用這一陣地,加強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進而預防和遏制校園欺凌事件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劉佳,劉芳. 校園欺凌問題及其德育對策研究[J]. 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11).
  [2] 徐娜娜,沈貴鵬. 校園欺凌的現代德育反思[J]. 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8(3).
  [3] 劉峰,張倩. 當前校園欺凌行為的特征、成因與對策[J]. 好家長,2017(1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829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