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下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創新實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思想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學生的日常生活為基礎的必修課程。而《道德與法治》是初中階段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在新課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學生的主體作用越發突出,其核心價值觀培育也越發受到重視。道德與法治教學課堂應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獲得情感體驗,以此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與激發學生的法律意識。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新課標
初中階段是學生接受系統教育的初級階段,也是學生的生理特征、思想認知發生重大轉變的關鍵時期。由于年齡的增長,學生們將從懵懂的兒童逐漸蛻變為充滿活力的青少年。而身體特征的變化以及外界的思想沖擊使得他們時常陷入一種茫然混亂的思想狀態中。在初中階段,學生已經擁有了一定的人生經驗以及認知能力,但由于年齡以及閱歷的限制使得他們的心智發展仍未成熟。學生在面對生活中或者學習上的挫折時,十分容易產生困頓消極的情緒,進而完全喪失對于生活的熱情以及學習的自信心[1]。而為了幫助初中生脫離困境,教師就更加需要關注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重要意義,并以創新的教學手段來提升相關課程的教學效益。下文就圍繞著其具體實踐策略進行相關探究。
一、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以往的思想品德課程被局限在傳統的應試性教育框架之內,教師只注重學生的書面成績,而它的實際意義并不受到教師的關注。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中,教師主要采取的是一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即不顧學生的接納能力,只一昧地將教材中的知識全部灌輸給學生,學生只能進行被動地接收。而大而空泛的理論傳授很難吸引學生的關注,久而久之還會讓學生產生強烈的疲憊感以及厭倦感,并壓抑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有效地改善這種情況,教師就需要轉變自己傳統的教學觀念,將學生當作課堂教學活動開展的主體,并尊重學生的個人需求,以學生感興趣的方式來進行道德與法治教學,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增強教學效益。
例如在《網上交友新時空》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教學情境:你通過微信認識了一位網友,兩個月后他約你出去見面,你會怎么做?這個事例結合了當下初中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們都會紛紛加入話題探討當中來。比如有的學生會說:“通過這兩個月的相處我已經對他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選擇出去?!倍械膶W生就會反駁:“網絡上的信息資料都是虛假的,如果私自去見網友,有可能會遭遇到一些危險?!苯處熗ㄟ^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討可以讓學生表達出自己的意見與觀點,進而使得學生對生活事例形成自己獨有的認知。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往的道德與法治課程并不受到重視,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也未花費太多精力,大部分時間只是在照本宣科,念誦教材上的相關內容。為了改善過于枯燥乏味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產生一定的學習熱情,教師需要有效地創設情境并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來進行理論教學,以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
例如在《網絡改變世界》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來進行輔助教學,為學生播放能夠體現網絡對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力的視頻文件。比如移動支付市場在近幾年的迅速壯大。而互聯網在全球的普及率早已超過了百分之五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探討:“網絡對我們產生了什么影響?你能夠舉出自己或者身邊的例子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能夠拉近學生與課堂知識之間的距離,并構建出輕松愉快的課堂學習氛圍,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從而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貼近生活,突出時代特征
道德與法治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會有著不同的定義與內涵,也就是說道德與法治教學有著鮮明的時代色彩,而這一課程當中的教學內容也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道德與法治知識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并最終需要在生活中得以應用。因此,教師需要把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特征,在教學活動的開展中盡可能的貼近生活,并指導學生運用在課堂上所學習到的知識去處理實際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各種問題,以真正達到課程開展的教學目標[2]。
比如在進行“生活中的法律”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設置一些實際問題來強化學生的維權意識。例如:你的媽媽周末去商場買了一件大衣,在回家后發現大衣內側存在污漬,吊牌收據尚在,但拿去商場調換時柜臺專員并不認領,請問需要如何處理?教師就可以在學生進行熱烈討論后引入“消費者維權”的相關概念。學生也可以通過這種問題來提升自己的法律意識與法治觀念,并逐漸學會應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總而言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設置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是十分必要的,它可以幫助學生強化自身的道德意識與法律觀念,增加學生的生活認知經驗,由此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出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并建立起知識理論與行為實踐之間的密切聯系,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王志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生活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9(01):114-115.
[2]陳維. 初中生法治素養培養策略[N]. 江蘇教育報, 2018-11-28(00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22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