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深度學習”的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情境的創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歷史是由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件件生動的事情構成的,而歷史教材由于受篇幅所限,呈現給學生的往往是提綱掣領式的主干內容,顯得枯燥與生硬。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新歷史情境是教師應重視的事情,這樣更有利于使學生樂于學習歷史,培養學習歷史的能力,提升認識,升華歷史的情感。
【關鍵詞】創新教學情境;深度學習;課堂教學環節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270(2019)18-0081-02
新課改指出,中學歷史課程內容要適應學生的學習,提倡“以學生發展為本”,而不能“以歷史教材為本”的本本主義,在教學活動過程中要面向學生,面向社會,面向生活。但在實際的教學實踐中,注重對歷史知識的傳授和灌輸,讓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機械訓練式的教學方式還是有一定的市場的,這種淺層化的學習是不符合新課改的基本精神的。因此,教師要設計出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為學生的歷史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筆者認為創新課堂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課堂深度學習是其中一個有效的途徑。深度學習是建立在認知理論基礎上的學習方法,它符合初中生的一般認知性規律,從體會形象生動的教學情境到最終形成對歷史知識的掌握,進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與新課改的理念是一致的。下面以八年級下冊《三大改造》一課為例進行探討。
一、教學情境的創新在課堂教學環節中的體現
?。ㄒ唬┰趯胫屑ぐl學習的興趣
筆者曾以兩種不同的情境導入新課:第一種在多媒體上分別投影有關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場景照片,緊接著就引導學生學習新課。第二種在多媒體上分別投影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和中國當代四大發明的照片,通過問題“我們的祖國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引導學生認識到是我們國家所具有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自然而然地引出第二個問題“那么我們中國是什么時候成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呢?又是什么事件標志著中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借助今天這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些問題。以上兩種導入新課的方式都是通過多媒體來創設教學情境以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來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但第二種情境導入的課堂效果要好,通過古今四大發明的比較,問題的切入,更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而第一種的情境導入方式顯得淺表化,雖然創設了教學情境,實質還是一種教學的灌輸。
?。ǘ┰诮虒W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
教學過程是課堂教學的主攻環節,突破該環節,基本上就圓滿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因此,在課堂上教師創設優化了的教學情境對圓滿地完成教學任務的意義是重大的。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過生活教育理論,認為教育不是學習課本上的死知識,而是以生活為中心,培養人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人的整體素質。發生過的事情都是歷史,所以不可能再次重演,它遠離現實社會和學生的生活,學生對此覺得很陌生,而學生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生活的經驗基礎上的,基于此,在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使學生容易理解的教學情境。還是以《三大改造》為例,筆者在引導學生學習為什么要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使用兩種不同的引導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思考,第二種方式是針對改造的原因,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選擇相關的教學材料,創設教學情境,理解問題內涵。如通過歷史情景劇農民的煩惱,來引導學生認識到土地改革雖然使中國廣大的農民獲得了土地,但是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帶來了很多的問題,這不利于農業和農村生產力的進一步的發展,所以,對農業的改造是必須要做的一件大事。通過兩個班級的教學比較,發現學生很容易接受第二種教學方式,整個課堂教學氣氛顯得融洽和諧,對問題的理解水到渠成。第一種方式也重視創設問題情境并以此為切入點,但是受教材影響過重,拘泥于課本內容,以本為本,學生的想像力受到了限制,思維能力得不到提高,缺失對歷史的感悟,這是一種淺層學習。反觀第二種教學方式中所創設的歷史情境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引導學生在歷史情景劇中既如身臨其境地體驗了當時的歷史場景,在潛移默化中培育了歷史的情感,又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訓練,強化了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和判斷,促進學生課堂的有意義的學習,從淺層學習走向深度學習。
二、在課堂小結中提升認識,升華歷史情感
在最后的課堂小結環節中,一般被經常使用到的是對本課主要知識點的梳理和總結,它重視知識點之間的銜接和邏輯性,如《三大改造》小結中可能會這樣,把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前后的所有制性質作對比,改造的途徑,改造的實質等列一表格,然后呈現給學生,但這種小結方式基本上是本本主義,如果不進一步去挖掘三大改造的歷史意義,課堂的教學效果會受到一定的影響。教師要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使學生認識到社會主義的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奠定了新中國以后一切進步和發展的基礎。如利用多媒體投影:在2018年2月4日中共中央發布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的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這是謀劃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重要頂層設計。三大改造是前所未有的偉大事業,它的勝利完成是因為黨和人民政府的政策、路線正確以及人民對社會主義的向往,贏得人民的支持。同時也要使學生知道三大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著要求過急、工作過錯、改變過快等缺點,從中可以讓學生體會到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不易,也是培養學生正確看待事物,實事求是的精神。所以說,課堂教學的小結部分應該是“點睛之筆”,要由課內的學習遷移到課外,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發展學生的人文素質,它是培養學生能力和思想升華的關鍵點。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理解它的內涵,關鍵是把握住“情”,不只是情景和情境,還包括情感與思想,要在教學中適時滲透,引導學生在歷史情境的體驗和感悟中走向知識學習的深度。
孔子曾說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只有不斷創新教學情境,才能不斷地給歷史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保持持久的活力,體現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
【參考文獻】
[1]陳洪義.情思歷史:基于課堂深度學習的情境探究型教學.上海教育科研,2017(8).
[2]賴立新.讓課堂真情彌漫——談中學歷史教學情境創設的若干形式[J].中學歷史教學,2017(5).
[3]何玲,黎加厚.促進學生深度學習[J].現代教學,
2005(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33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