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三種意識,提升課程學習效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學校的核心文化是課程,在課程改革和學習時,容易生搬硬套,導致水土不服,只有樹立課程意識、教育意識、生本意識等三種意識,以課程理念謀劃、指導、開展、推動課程改革研究建設工作,把學生放在中心位置,嫁接而不是照搬外地的課程經驗與做法,就會大大提升課程改革效率和學習借鑒效益?!娟P鍵詞】課程嫁接;課程意識;教育意識;生本意識【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154-01當今中國,教育改革風起云涌。世紀之初三大教育實驗改革新課程改革各領風騷,新課程改革以課程為起點,新基礎教育以課堂為起點,新教育實驗以教師為起點。這些改革各具特色,又具有相通之處,后起教改者不知該師從哪一家為好,選一家吧,又恐把別家的優點錯失掉了;都學吧,又怕畫虎不成反類犬,弄成四不相;還有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邯鄲學步,把自己原先的優勢也“學”掉了,造成水土不服,舉步維艱,最終倒退回去。這都是學習觀念錯位、學習方法不對。正確的是樹立三種意識,巧妙嫁接和整合,提升學習效益。下面以已經開展生本教育的學校、再學習借鑒新教育改革理念模式為例,進行闡釋。一、牢固樹立課程意識。要以課程理念謀劃、指導、開展、推動學校工作學校的核心文化是課程。國家課程是課程,地方課程是課程,校園的一切都是課程,也都可以是課程。美學大師羅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學校教育是系統工程,也是一篇大文章,地方特色、學校資源,只要善于挖掘、開發,都可以變成生龍活虎的有益于學生成長的課程。以往只知道抱著部頒教材和教參打滾,而忽視身邊的可親可信的鄉土資源。這些資源是死的,關鍵是要以課程的理念來開發,才具有良好的作用。比如德育活動的升降國旗,每周都進行,以往是老師大包大攬,以訓話為主,效果差,現在改為學生打理,由學生設計、主持,從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設計形式,學生可理解、可接受,效果自然好上幾倍。又比如校本社團,都是根據教師的特長和學生的興趣,利用現有的資源,考慮了教師承受度和學生的接受度,只要謀劃得當,開展自然風風火火,結出碩果指日可待。新教育的“十大行動”(聆聽窗外聲音、師生共寫隨筆、營造書香校園、培養卓越口才、構筑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其實就是十門鮮活的校本課程。這和生本教育中的生本課堂、校本課程、學生社團、海量閱讀等異曲同工,值得借鑒,可有機融合。二、牢固樹立教育意識。堅持才能出效果,系統教育才有大效益,做深做透才能出品牌、成特色新教育的“每月一事”是以12個習慣為經,以知識技能為緯,進行科學的編織,是對生活一串串足跡的綜合梳理,對生命一段段旅程的整體觀照,更是對人格的一次次用心建構,對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一天天真誠踐行。憑心而論,像“每月一事”之類的德育活動,一般學校也搞過,但是大都缺乏堅持,往往虎頭蛇尾,半途而廢;要么缺乏研究,德育教育沒有形成科學連貫的體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碰到困難就退縮、打回原形。教育不是工業,可以大批量的快速制造;教育是農業,播種之后,施肥澆水,然后需要靜待花開。抱著功利速成的心態只希望短平快的項目出成績,而無法靜下心來研究等待,慢熬細調。同時以往的德育教育,缺乏整體規劃和頂層設計,一人一支號,各吹各的調,重復訓練,沒有形成合力和系統。比如習慣養成,不同年級、不同學段、不同月份、不同學科、不同部門,擔負的德育任務不同,教育的契機也不同,如果科學規劃,整體設計,有條不紊的進行,內容全覆蓋,重點逐步突破,教育螺旋上升,效果自然較好。又比如海量閱讀,不同年齡的閱讀能力和閱讀心理是不一樣的,該如何確定書目,如何展示閱讀成果,如何評價表彰,細細研究,都有大學問。不然像經典誦讀,一年級是讀幾首古詩,到了九年級,還是那幾首古詩,這是多大的浪費,也難怪學生不喜歡了。三、牢固樹立生本意識。一定要把學生放在中心位置,一切為了學生,要接地氣過去的課堂,教師講的“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可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過去的德育教育,教師苦口婆心,可學生依然不領情。何也?因為那是從教師的角度考慮的、設計的,不接地氣,學生不感興趣,無法理解認同。有這樣一個故事:兔子去釣魚,第一天啥都沒釣著,第二天也毫無收獲,第三天兔子正要走的時候,一條魚突然跳出來叫道:“你明天再用胡蘿卜釣魚,我拍死你!”,兔子用胡蘿卜去釣魚,是從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以為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魚也喜歡吃;兔子不是從魚的角度思考問題。要想釣魚,只有拋下魚愛吃的餌料,魚才會上鉤。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感覺到的東西我們未必能夠理解,而深刻理解了的東西我們一定能清楚的感受到”,要想你的課堂學生感興趣,能吸引學生,讓他們全身心的參與,積極主動學習,學過之后印象深刻、掌握牢固,有沒有什么好方法呢?總的說來,就是要貫徹生本教育的理念,一切為了學生,真正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為了方便學生的學而設計教,始終把學生擺在學習的中心位置,課堂要圍繞學生的學習來開展,包括前置性作業的布置、情境的創設、小組的展示質疑、教師的點評激勵、多媒體技術的整合運用、教師自身優勢的發揮等等。德育活動也要從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寓教于樂,這樣學生才愿意參與,參與了才有體驗,體驗之后才會認同,認同了才會內化為情感態度價值觀,并指導今后的行動。參考文獻[1]侯遠長.樹立“三種意識”構建和諧社會[J].學習論壇,2005,21(9):17-21.[2]薛云伶.樹立三個意識爭辦一流教育[J].現代農村科技,2011(22):62-63.作者簡介:王作志,男,本科,湖北遠安人,遠安縣河口鄉中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劉正煒,男,???,湖北遠安人,遠安縣河口鄉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物理。鄒建國,男,本科,湖北遠安人,遠安縣河口鄉中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語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44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