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型數學觀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學科積極轉變現有教育理念,改善現有教育方法,樹立新型數學觀,對數學教學提出新要求,推動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互動化、開放化發展。在新型數學觀的引領下,小學數學教師不斷反思自身教學觀念,借鑒新型教學策略,將新型數學觀與實際教學經驗相結合,改善傳統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思維,重視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與發展,在最大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能夠促進學生能力發展和預期效果的課堂教學活動。本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分別從優化教學方法和優化數學教材兩方面入手,對基于新型數學觀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這一課題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新型數學觀;小學數學;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16-0242-02
我國相關教育教學法規明確提出:數學教學是基于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互動、交流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教師要從學生角度出發,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現有知識,靈活運用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谛滦蛿祵W觀的小學數學教學,教師要創建課堂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加工并突破現有教材。教師要將數學課堂教學與學生生活經驗結合,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建立互動型課堂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愿景;推動現有數學教材的加工、拓展和開放化利用,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1 樹立新型教學理念,優化教學方法
1.1 創建課堂教學情境,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結合
小學數學教師首先要對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將不同的知識點與特定生活情境結合,創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讓學生能夠在生活經驗中找到相應的數學原理,對數學知識產生切身體驗;然后要演示該教學內容的數學原理,讓學生利用數學原理的邏輯思維解釋生活中發生過的類似事件,推動數學知識與生活情境的貼近,并對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引導學生融入思考情境,讓學生帶著目的和問題學習和思考,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的興趣[1];最后,教師要在學生鉆研或思考的過程中及時給予提示,引導學生的思考邏輯,讓學生分析并鉆研數學知識,幫助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邏輯思維,培養學生自學的能力,并對學生的鉆研成果給予肯定評價,鼓勵學生的思考
行為。
以小學一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統計與概率》為例,教師首先可以提出問題,如“大家今年有沒有去動物園?”“動物園中都有哪些可愛的動物?”等問題,引導小學生對生活經驗進行回憶,融入本堂課的教學情境;然后播放一段有關動物樂園的視頻,讓小學生觀察視頻中小動物的種類及數量并記錄下來,視頻觀看結束后,教師可以要求小學生舉手上臺寫出猴子、兔子、老虎、大象等動物的數量;最后教師要讓小學生選擇出哪種動物數量最多、哪兩種動物數量相同、哪種動物數量較少,并讓學生根據數量對其進行順序排列,引導學生對動物數量進行兩兩比較,最終得出猴子數量大于大象數量、兔子數量等于老虎數量的結論,幫助小學生理解“>”“=”和“<”的意義,并掌握這三種數學符號的書寫和使用方法,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2 營造良好學習氛圍,實現互動式教學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把控課堂學習氛圍,將互動交流作為教學線索貫穿全程。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同桌討論、小組討論和班級圓桌談論等形式,促使每名學生都參與到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交流中充分體會知識形成、發展與使用的全過程[2]。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要關注學生互動、討論的內容和邏輯,對偏離主題的小組進行引導,適時與學生進行溝通,建立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的雙向互動環節,讓學生通過規定的學習與發展過程提升自己,達成課時教學目標,同時改變自己,向社會化
發展。
以小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空間與圖形》為例,教師將班級學生平均劃分為若干小組,并分別給每個小組圓形、三角形、長方形的紙片,并要求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研究將每張圖形折成兩部分一樣的圖形的具體方法;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要注意傾聽學生的思路,對表現較好的學生提出表揚,對沒有思路的學生進行引導,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對進展較快的小組提出更高難度的問題,如將圖形按照折線剪開,并在一定時間內拼湊出新的圖形;最后,教師要開展全班交流環節,讓學生先以小組為單位對研究成果進行表述,互相交流解決問題的實際辦法和研究思維,然后讓班級其他同學對該組進行提問,對現有知識進行延伸和拓展,讓學生對幾何圖形產生初步的認識。
2 樹立新型教學理念,將數學教材開放化
數學教材是教師進行課堂教學的藍本,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系統工具。新型數學觀強調數學的課堂教學要建立在現實的、探索性的學習活動基礎上,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班級實際情況和課時教學目標,科學利用現有數學教材,為學生創建富有趣味性的、可操作性較強的、便于探索的數學課堂情境[3]。
2.1 加工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形成數學意識
小學數學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的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加工,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課堂情境,結合課時教學目標進行創造性設計,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鍛煉小學生的數學能力。
以小學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數與代數—小兔請客》為例,教師根據課時需要,對教材進行加工,利用電腦軟件將教材中提供的信息遮去,并讓學生統一觀看屏幕上被處理過的教材,讓學生觀察情境圖,并找出具體信息;然后教師讓學生說出看到的信息[4],如小兔準備了什么食物請客、準備的數量和種類是多少、被客人吃掉后還剩多少等,讓學生解決“小兔的苦惱”,通過這種形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習整十數的加減法,并學會其運用方法;最后教師要播放被遮掉的教材信息,引導學生根據剛剛的互動經驗和教材信息進行梳理、歸納、總結,讓學生明確“加數”“和”“減數”“被減數”“差”的意義,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這種加工教材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更能夠促使學生在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升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2.2 拓展教材內容,培養學生實際解決問題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要學會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資源,挖掘教材的隱藏價值,對教材進行拓展、延伸和豐富[5]。
以小學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乘法口訣(一)》為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內的情境圖對小學生進行引導,并提出相應問題:“圖中有哪些事物?”“松果和桃子都有多少個?”,引導學生發掘其中關于“5”的規律,引出乘法口訣,讓學生反復練習與“5”有關的乘法口訣,背誦乘法口訣;然后教師可以從其中提煉出“20”“10”這兩個數字,讓學生推算關于“20”和“10”的乘法口訣,得出“5×4=20”“5×2=10”的結論,進一步引出“2”和“4”的乘法口訣;最后,教師對本堂課學習過程進行梳理,幫助學生認識乘法口訣規律,引導學生發掘更多數的乘法口訣,拓展教材內容,進一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還能夠培養學生多角度、層次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的思維,從根本上提高小學生的數學能力。
2.3 突破現有教材束縛,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拓展教材,同時也要注意突破現有教材束縛,摒棄教材中不適用于課堂教學情境的部分,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學習狀態重新設計教學過程[6]。
以小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數與代數》的混合運算為例,教師在講解“乘加、減的兩步混合運算”時,可以舍棄較教材提供的小熊購物配圖,大膽突破教材束縛,選用學生較為熟悉的鉛筆和橡皮,創建將兩捆鉛筆和5塊橡皮合計數量的課堂情境,讓學生運用學到的乘法和加法進行運算;然后讓學生將合計數量運算的行為通過自己的語言表述出來,引導學生在混合運算時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推動學生對數學邏輯思維的認同,讓學生對數學概念產生直觀感受,提高學生對混合運算的
理解。
3 結語
總之,基于新型數學觀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就是要將課堂數學教學生活化、互動化和開放化,從而實現培養和發展學生數學能力的教學目標,為我國快速發展的社會經濟提供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鵬.淺論基于新型數學觀的小學數學有效教學[J].農家參謀,2019(05).
[2]趙麗芬.淺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
[3]楊藝貞.芻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概念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8(39).
[4]陳曉麗.小學數學學習方式轉變的教學策略之我見[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7).
[5]何玉龍.多元化教學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學周刊,2018(25).
[6]張杰.基于自主探究模式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1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0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