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視角下的高職院校教學診改工作的探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本文分析了現有高職院校教學診改工作的現狀和面臨的難點,提出了挖掘狀態數據診改功能和提升院校大數據的處理能力等信息化舉措。
【關鍵詞】教學診斷與改進;高職院校;數據標準;大數據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437(2019)04-0016-01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建立職業院校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制度的通知》(教職成廳[2015]2號)等系列文件精神,全國高等職業院校正全面推進學院內部質量保證體系診斷與改進(以下簡稱“診改”)工作,構建網絡化、全覆蓋、具有較強預警功能和激勵作用的內部質量保證體系。加強數據管理平臺的建設與應用,提升學院教學診改信息化水平,是目前職業院校努力探索與實踐的方向。
1 高職院校教學診改工作信息化建設的現狀
伴隨著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推行,信息化建設的迅速發展為教學診改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礎。各職業院校都在積極探索診改工作信息化建設任務。針對學院現有資源,充分利用高等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對接診改平臺,從而擺脫了繁雜的人工材料整理,使診改工作提績增效。
2 高職院校教學診改工作信息化面臨的難點
目前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雖然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1)數據標準不統一,信息孤島嚴重。隨著高職院校數字化建設的推進,各部門根據自身職能需要先后應用獨立的管理系統,形成了多系統、多樣式的信息化特征。由于各種因素影響,部門一般從自身的角度考慮,建設階段沒有統一的編碼標準、技術標準和接口標準等可擴展性指標要求,導致了各系統缺乏統一的數據標準,數據不能共享、交換。(2)信息化人才的缺乏,數據分析能力弱。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歸屬于網絡中心等相關部門來統一實施,信息化技術人員相對較少。盡管教育信息化已取得良好的進展,但是數據分析能力較弱,學院師資隊伍的信息化素養還有待提升。(3)信息化建設與管理落后,缺乏頂層設計。根據信息化進程可劃分為數字化、信息化和智慧校園三階段,大部分高職院校處于數字化階段,建設初期沒有考慮到長遠規劃,做好頂層設計,即使在建設階段發現了技術迭代和標準統一等問題,也沒有及時得到解決,導致信息化建設始終處于無方向、無目標的狀況。
3 創新高職院校診改工作信息化模式
?。?)挖掘高職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的診改功能。高職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是高職院校對上一年辦學情況進行評估的一項數據上報工作,由于對已經結束的學年進行數據采集評估,因此,學院無法全過程實時監控與評估,使得診改工作存在滯后性。在今后的校本診改平臺建設中,應充分考慮到狀態數據采集平臺的特點,對接高職人才培養工作狀態數據采集平臺,實現數據實時采集。
?。?)提升院校大數據的處理能力。加快智慧校園建設,按照長遠規劃、分期實施,做好頂層設計,構建統一的數據標準,實現各系統業務鏈數據的抽取、清洗和分析處理。建立基于云計算和大數據挖掘的運行機制,通過對各系統數據進行計算統計,提供全面、準確分析功能和決策支持。特別是針對教學診改平臺提供有力支持,進行實時采集,提供移動云端實時監測,統計分析得出多畫像多維度的診改報告,實現與學院各系統數據共享共用。
?。?)加強教師隊伍信息化能力。高職院校教師隊伍信息化能力關乎到學院辦學的軟實力,從教學手段到信息化應用等各個方面。學院應重點加強網絡中心人員的信息化能力,從信息專業類培養梯隊人才,主導謀劃智慧校園建設。依托企業資源引入前沿技術,積極開展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訓。學院應采用激勵機制讓教師參與到信息化建設及教學當中,充分利用熟悉教學管理的人員參與到診改指標設計和診改流程當中來,增強教學質量監控管理,使診改服務于學院全體教師。
【作者簡介】
許偉(1980~),男,軟件工程碩士,江西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高工,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化管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