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兒童詩歌的教學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學語文部編版教材在編排方面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兒童詩歌在語文教材中的占比有所加大。筆者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詩歌為例,從當今兒童詩歌教學的實際出發,對兒童詩歌教學中存在的難題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有效提高兒童詩歌教學水平的策略。
關鍵詞:部編版;小學語文;語文教材;兒童詩歌;教學策略
一、小學階段兒童詩歌的內涵與特征及研究意義
(一)兒童詩歌的內涵與特征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我國衍生出燦爛多樣的詩歌體裁,形成了獨特的詩文化,兒童詩歌則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兒童詩歌的創作對象為學齡時期的孩童,主要有以下幾個特征:第一,主題富有兒童情趣。詩歌中所表達的情感與兒童的現實生活所牽引,學生更易對詩歌產生共鳴。第二,語言淺顯活潑。兒童詩歌以小學生為接受主體,小學尚處于母語的啟蒙階段,辭藻華麗或艱澀的作品無疑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障礙,而兒童詩的語言淺顯易懂又生動活潑,能提高學生的閱讀欲望。第三,具備審美意義。詩歌教學作為“美育教學”的一部分,入編的兒童詩歌所涉及的主題幾乎涵蓋了學生成長所具備的道德素質和美德內涵,兒童詩歌教學在小學階段承擔著為學生建立審美情趣的功能。
?。ǘ﹥和姼璧难芯恳饬x
認知教育層面:兒童詩歌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感知力、想象力的重要工具,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把詩歌中所展現的畫面與腦海中所想象的畫面結合起來,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與想象力。
情感教育層面:部編版語文教材中收錄的兒童詩歌,大多短而簡,易于背誦。新課標對學生學習詩歌的要求不再局限于朗讀與背誦,課后題的設置充分說明新課改對兒童詩歌的掌握要求作出了情感方面的要求。要求學生能夠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感受作者在詩歌中賦予的情感寄托,從情感層面對詩歌進行深度學習與情感的延伸,部分篇目甚至出現了擴寫、續寫的要求。教師若能引領學生真正地欣賞古詩的語言美、聲韻美、意境美,進而使學生與詩人產生情感共鳴,對學生陶冶性情、培養情操是大有裨益的。
二、小學階段兒童詩歌教學的現狀分析
?。ㄒ唬┙處煹膬和^現狀分析
北京師范大學的陳暉老師曾提出小學教師在進行兒童詩歌講授時必須具備以下幾點能力:要有兒童情感和趣味;要對兒童文學審美特質有深度認識;要有豐富的兒童文學閱讀經驗;要有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的能力。
反觀當下的語文教學模式,尤其是小學低年段的語文教學,大部分教師機械性地灌輸,課堂上缺乏提問環節,或者提問時,對于偏離預設問題答案的作答會一概否定。這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極低,同時增大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代溝,使得學生陷入不敢表達、不愿表達的境地。然而,詩無達詁,詩歌教學是一項十分靈活的課堂活動。對于思維能力正在發展的小學生來說,詩歌的學習是無序的,需要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作支撐,倘若教師秉持著片面的兒童觀進行課堂教學,則會將學生對詩歌的學習熱情扼殺在搖籃里。
?。ǘ┬W生的接受心理分析
小學生主要以具象思維為主,兒童詩歌的節奏、韻律在一定程度上能激發兒童的興趣和學習的積極性,他們并非能完全理解、掌握詩歌的意思和主題思想,但聽到朗朗上口的詠嘆節奏便知曉是詩歌。新課標對兒童詩歌的講授要求是“誦讀優美詩篇,注重在誦讀過程中的情感體驗,展開想象,領悟詩文大意”,這就揭示了詩歌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感和想象力。以部編版三年級下冊《望天門山》為例,本詩通過夸張的修辭手法和意境給學生營造一種新奇之感,學生能夠從詩歌中領略天門山的壯闊與秀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借助多媒體直觀地展示圖像、音頻等,讓學生能更好地獲得情感體驗的提升和感受詩歌意境的傳達,體會詩歌中蘊涵的“情趣美”。
三、小學階段兒童詩歌教學的有效策略
?。ㄒ唬淞⒄_的兒童觀
教師在兒童詩歌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引導角色。因此,只有教師樹立正確的兒童觀,才能在兒童詩歌教學中發揮好教師的橋梁作用。教師應當以高度的責任感和過硬的專業素養,引導學生進行兒童詩歌的學習,讓學生體會詩歌的魅力。 首先,教師需加強業務知識的進修,提高自身專業素養水平,自覺地支配、調節自己的情緒,以平等包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見解和想法,多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以學生為主體設置課程目標,努力為學生營造良好、輕松的課堂氣氛。其次,教師要懂得尊重學生的個性特征。對待不同性格的學生,施以不同的教學手段。教師要努力做到不偏愛,與學生形成平等的對話關系。最后,學會熱愛學生。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理應尊重學生的情感需求,不能對學生進行主觀意識的轉移。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要承擔起引領者的責任,引領學生自己去觀察、思考,讓他們獨立感悟事物的道理,感受世間萬物變化的規律,在感受中尋求探索,在探索中自我完善。總而言之,作為一名教師,在加強專業素養的同時,要學會從學生的認知和經驗需求出發設計課堂,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將話語權交到學生手里,積極引導學生個性化發展,鼓勵學生全面發展。
?。ǘ┙㈦A梯式教學模式
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中,詩歌題材廣、內容新,不乏富含哲理的經典名句。哲理名句對人生歷練匱乏的小學生來說,是個不小的難題。因此,教師要建立起階梯式的教學模式,由讀及悟,再到延伸拓展,層層遞進地講授詩歌,這樣才能確保學生學有所獲。
首先,感知詩意,落實詩歌的熟悉度。《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各學段的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兒童詩歌作為凝練含蓄的語言藝術,極具韻律美,是朗讀的藍本。教師只有帶領著學生反復朗讀、詠嘆,才能使詩歌的韻味在字里行間逐漸浮現;只有把詩人遣詞造句的節奏反復揣摩,才能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在講授伊始,教師可對學生進行不同形式的朗讀指導,在多次反復誦讀后,學生可加入自身的想法,變感情朗讀為創造性地朗誦,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熟悉詩意。 其次,感悟詩情,發掘詩歌的深度。在日常的詩歌教學中,教師大都以“一解題、二釋詞、三解構、四總結”這種模式來組織整個教學活動,使得整個教學過程枯燥乏味。這種呆板的講授方式使學生對詩所傳達的思想情感難以得到深刻的體會,提高審美情趣更是無從談起。《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這就要求教師創設一個相對開放、民主的學習環境,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做到“扶”和“放”有機結合,帶領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模式。以學習《望天門山》這首詩歌為例?!疤扉T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句蘊含豐富的哲理。教師課前預設學生獨自學習會感到困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用“扶”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前兩句詩的情感,可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天門山的圖片,天門山變幻多姿的面貌便直觀地呈現于學生眼前。隨后引出后兩句“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此時,教師則大膽地“放”,讓學生自己獨立解決難題,順勢拋出問題:為什么說孤帆一片日邊來?鼓勵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一些力所能及的學習問題,對詩句的情感便能有更深層次的理解。
最后,感受詩境,拓展詩歌的廣度。進入詩境指的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與詩人的情感達到共思、共憂、共吟的境界。在上一環節,學生已在教師的指導中掌握了一定的朗讀技巧,同時又通過小組合作等形式領悟了詩情,接著教師便可以詩帶詩,以點帶面,將課堂延伸到同一類型的古詩教學上。如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學生知曉這是一首表達思鄉之情的詩歌,教師可額外設計一個拓展的問題:“同學們,請發揮你們豐富的想象力,并運用課外所積累的知識,試列舉表達思念之情的詩句還有哪些呢?”提問式教學既補充了學生的知識面,鍛煉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又拓寬了學生思維的廣度,從而激發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四、小結
孔子在《論語·季氏》中提到:“不學詩,無以言。”自古以來,詩歌作為語文教學中獨具特色的一種文學樣式,憑借著言簡意賅的語言載體、濃郁的美學色彩與人文因子,使其在認知教育和情感教育上擔任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在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下,新課改對兒童詩歌教學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筆者根據自己在兒童詩歌教學實踐中的經驗,對傳統講授模式作了進一步的完善,目的是更好地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點燃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體會到詩歌學習的魅力與樂趣。
參考文獻
[1]董運玲.小學古典詩歌吟誦教學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2.
[2]張久久.小學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5.
[3]于樹漫.語文教師兒童文學素養缺失探析[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08(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7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