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課堂教學中教師體態語的作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體態語的內涵與特征
  體態語本質上是屬于身體內在感情的外在展示,也就是一種身體語言。從哲學的層面分析,教學活動是由教師和學生通過各自的身體和思維參與,并在其環境中展現各自的想法和理念。在這一過程之中身體會始終處于這一環境中,而體態語則會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以教育起源的層面分析,教育的本質是以技能培養和知識傳授為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就是“身體性”。教育這種實踐活動并非僅僅依靠虛擬的思維活動,其外在是需要身體作為媒介進行參與并感知的,具有顯著的“親身性”。以往的研究都將重點放在有聲語言方面,而忽略了肢體語言即“體態語”在教學過程中所具備的重要作用。完整的教學形式是需要有聲語言與身體語言相互配合的,以達到更為有效的授課效果。并且體態語相對于有聲語言來講一般是不需要特殊訓練或者單獨準備的,體態語的出現更多是教師內心情感的流露和展現。因此,體態語是教師身體與生命的有機結合,體態語能夠更加形象地展示思維活動。
  體態語與其他非語言交際形式相比,在繼承了此類型的特點之外,還具備一定的自身獨有的特點,主要表現在原始性、直觀性、情境性、及時性和時代性。第一,原始性具體指的是人類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所積累并逐漸明確含義的行為方式,很大程度上具備原始性的體態語是幾乎不用思考所自然流露出來的。第二,直觀性在體態語中的特點是具有極強的表現意識,首先動作的展現是要快于語言的表達,教師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可以通過體態語的形式第一時間對正在交流的學生給予回應,而語言的交流則需要經過大腦的判斷并整理詞語才能回復,相比之下具有一定的滯后性。第三,情境性,情境性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不同國家之間或不同民族之間,因為各個民族或國家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文化傳統,也包含了體態語,很多行為習慣的表達在不同范圍內會表達不同的含義,因此體態語在使用和理解的過程中要充分結合體態語的來源,再結合其文化歷史進行分析所要表達的含義。第四,及時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體態語在使用過程中通過肢體動作展現,一般只有一兩秒的時間,相對于語言更加難以產生強烈的記憶感受,另一方面及時性體現在動作一旦表現出去之后便無法收回,教師的動作無論對錯都會對其所教授的學生產生影響。最后是時代性,體態語作為文字語言的輔助工具,是隨著語言的更新而逐漸進步的,不同時代都會產生具備強烈時代色彩的體態語表現形式,而具備時代感的體態語在教師的授課過程中有利于增強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和興趣點,對課堂教學的效率具有極強的提高功能。
  二、課堂中教師體態語在教學實踐中的現狀
  國內目前對教學過程中的體態語關注度并不高,無論是在實踐教學過程中還是在教師的職稱評審或教學考核中都沒有獲得相應的評分占比,大部分的教師也將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集中在教學課程的語言準備,并且在課程的安排中也將語言的生動活潑、增強感染力和簡潔作為授課的目標,很少注意到體態語的重要性,也有很多教師也對體態語的存在理解程度不夠,認為體態語的存在沒有必要。通過研究我發現,即便教師沒有主觀的使用體態語,但由于體態語是內心感情的外在表現,在整個授課的過程中依然會不自覺地表現出來。但由于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和指導,體態語的表達不但相差幅度巨大,而且很難有的放矢地輔助教學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還會影響學生的心態和課堂氛圍。
  與國內相比,國外的體態語相關研究開展較早,也獲得了較為成熟的經驗和成果。例如耳熟能詳的亞里士多德、柏拉圖和蘇格拉底等大家,都認為體態語的合理運用能夠極大地感染民眾,特別是肢體語言在大規模演講活動中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歐美學者認為身體力行在教育場合中能夠產生更強的教學效果。20世紀蘇聯著名的教育學家馬卡連柯提出,體態語言的培訓和教育應該在師范類的高校中重點開展,為師范生的后期工作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美國的教育學家艾伯特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教育的完成效果由三部分組成,其中只有7[%]的效果由文字產生,聲音所帶來的效果為38[%],而無聲語言即體態語所達到的效果則達到了55[%]。不難看出,體態語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在教學活動中必須重視體態語的展示和運用,能夠有效提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更好地向學生傳達課程內容。
  三、課堂教學中教師體態語的改進意見
 ?。ㄒ唬┨嵘w態語的豐富程度
  在課堂的教學環境中,教師與學生的信息傳達是不對稱的,一名教師需要向幾十名學生傳授知識,體態語在表達過程中要盡可能地做到有規律的更新并將多種體態語進行有機結合。這就要求教師需要進行有意識地培養自身體態語的養成,針對不同的場景選擇合適的肢體語言進行表現,同時必須盡量避免在一段時間內反復使用同一種體態語。相反則不但難以提升課堂的氛圍,還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應該對體態語的種類、表現形式和內在含義進行深入解讀,只有充分了解各種肢體語言的含義和接受者的感受,才能更加靈活地在各種場景中合理運用不同體態語,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但在強調豐富體態語的同時,教師還應注重不宜過多地使用不同種肢體語言,在一定程度上保持標志性的語言動作,可能在不影響課堂效果的前提下逐漸形成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默契程度,形成更為良好的課堂氛圍。
 ?。ǘ┍3煮w態語的自然流露
  教師無論體態還是語言的表達都應該保持教師應有的標準,避免出現矯揉造作或矯情的動作表現,爭取做到動作的自然和隨性,有利于與學生產生更好的情感交流。但體態語的自然流露需要教師提高自身的要求,針對可能出現的矯情或矯揉造作的問題進行完善和彌補。具體應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在課前準備階段,根據教授課程的內容預先設置好匹配的體態語內容,針對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對應的體態語回應。這樣能夠提升體態語的表現效果并且有效避免各種由于突發情況所造成的體態語表現失誤。其次在課后的備課和生活過程中應對體態語的表現進行經常性的練習,并且逐漸融入自身的行為習慣中,成為自身行為的動作之一。最后應增強在使用體態語時的信心,由于教師在課堂中的授課行為本質上與表演類似,因此在進行肢體語言的表現時易產生自信心不足造成表情不自然、動作不協調的現象出現,因此增強使用體態語時的信心有利于增強體態的自然。
 ?。ㄈ┨嵘w態語的美觀程度
  體態語的表現形式多樣,而教師在課堂中的表現必須選擇具備美觀程度的體態語,因為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學生會主動學習教師的語言和動作,教師的語言和動作也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的表現必須盡可能規避那些低俗或界定不清的體態語,以確保課堂環境的健康和積極。比如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能蹺二郎腿、奇裝異服、語言粗魯,都會對學生的心態和行為產生極大的消極影響。
  四、結語
  我經過詳實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第一,體態語作為極為重要的交際形式,在國內的教育領域沒有得到相應的關注,需要進一步提升其重要性,優化教學形式。第二,我認為體態語與有聲語統一于身體,均為身體能量的綿延,各種體態語是一個混沌的整體。第三,體態語的功能總結為認知、情感、審美三種功能:體態語的認知功能包括用目光傳遞信息,用表情暗示學生,用手勢合理提示;體態語的情感功能包括注視傳達師生情感,傾聽理解學生內心,微笑與服飾營造心里氛圍;體態語的審美功能包括表現身體(體態語的綜合運用)、釋放能量(身體能量的自然釋放)。
  從理論上講,體態語的合理運用可以填補身體教學研究的理論空白,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豐富教師課堂教學的語言藝術;從實踐方面來講,能夠促進教育教學改革的順利進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師的教育教學素質。
  注:本文為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小學教師體態語對提高學生課堂教學效果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GS[2018]GHB2073)。
 ?。ㄘ熑尉庉?袁 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592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