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改革下的《投資學》教學資源整合優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面臨當下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的局面,以金融深化改革為主要抓手,通過資源供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達到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的目標需要大量高校金融專業人才的持續支撐,為《投資學》的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文章在梳理中國金融深化改革重點基礎上,對當前《投資學》教學相應的銜接困境進行剖析,從而提出了整合優化相關教學資源改革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的路徑。
關鍵詞:金融深化改革;《投資學》教學;資源整合優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9)12-0073-03
Abstract: Faced with the situation that China's economic operation is stable, changing and worrying,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is complex and severe, and the economy is facing downward pressure, we should take financial deepening reform as the main focus, promot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through the supply of resources,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a virtuous circle of Finance and real economy, which requires the sustained support of a large number of financial professional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o as to provide reform direction of the teaching of Investment. On the basis of sorting out the key points of China's financial deepening reform,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rresponding convergence dilemma of the current Investment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the relevant teaching resources to reform 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mode.
Keywords: financial deepening reform; investment teaching; integrating and optimizing resources
一、概述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所取得的巨大實體經濟成就推動著金融業的不斷發展。當下,中國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復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對此,金融業要從資源供給的角度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在本科教育回歸夢想,即傾力實現教育報國、教育強國夢的指導思想下,教育指導金融專業學生把握金融行業發展和金融資源配置規律,推動有效金融創新,改進和提升現代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和支持功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從中國金融深化改革的內在邏輯看,改善與繼續發展金融市場的思路:一是積極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通過對外開放,主動、深入了解金融監管的國際準則,引進技術和管理與競爭機制,提升服務質量;二是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這種以投融資為主的中國金融深化改革具體思路也給高校的金融專業人才培養,以及《投資學》教學指明了改革的方向。在金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學生應該在金融學基礎專業課的基礎上,著重通過《投資學》課程的學習對金融市場如何合理引導資源配置、金融體系的技術與制度進步以及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具有深入的把握與理解。
這就要求通過《投資學》教學,使學生能夠客觀全面的了解整體投資市場環境、交易機制以及模型分析原理,具有構建結構化分析思路的能力,基于宏中微觀各層次角度的分析,建立個性化的思想、意識,而不依賴于教材內容的主觀觀點和偏好(章麓和楊榮明,2016)。但目前無論是選擇經典國外教材還是國內教材,內容上都存在其問題,前者理論深厚卻以西方金融實踐為主線;后者具有一定案例分析,但原理與邏輯不夠清晰(陸桂賢和陳曉慧,2016)。另外,未來的金融人才必須是能夠涉足多個金融領域的復合型專門人才(任嘉嵩,2016),《投資學》作為理論與實踐連接性極強的金融專業課程,如何做好理論與實踐的有效銜接,進而優化教學效果更是需要提升的方面。徐永林(2010)提出,不同類型學校應根據自身專業培養方案中能力培養目標的要求,合理設置金融實驗項目。孫偉艷(2011)也認為,可通過拓寬實驗安排案例實踐內容、增設理論的實際模擬分析環節實現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教育資源利用應該向著分散化生產與合作型分享的趨勢發展(潘國雄,2016)。在教學模式中加入案例分析、投資決策模擬分析、校外專家經驗講授與討論分析作業與課堂學生展示等方式能提升教學的效果(陳衛和鄭罡,2017)。
綜上,整合西方課程理論與中國金融實踐案例資源來優化《投資學》教學內容,并通過教學模式創新激發學生的主體參與互動的教學改革,為中國金融改革深化過程奠定了重要的人才基礎。但在中國金融深化改革與金融工具創新階段,結合目前《投資學》經典教材與國內實踐脫節或理論分析薄弱的背景下,研究如何優化教學內容與創新教學模式,對培養未來更有效服務于中國金融改革深化的金融專業人才的文章尚屬少見。本文將整合國內外教材、校內外資源對《投資學》教學內容改進進行闡釋,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引入國內實踐素材的課堂討論與專家講座,引導學生參與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學模式創新模式。 二、金融深化改革下的《投資學》教學所面臨的挑戰
當前的《投資學》教學在與中國金融深化改革需求的銜接中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中國金融工具不斷創新,單純以西方實踐為主的經典《投資學》教材無法為提升金融服務質量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提供有效借鑒。一方面,隨著中國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化,對配套金融工具的需求不斷增加。盡管中國金融工具的創新需要借鑒國際經驗,但中國金融改革所處的國內金融文化環境卻與西方國家存在巨大差異,需要有對比、有側重的借鑒來提升中國金融服務質量。西方金融創新的市場主體地位明確、發育較為成熟,可用于投資的金融工具是在激烈競爭中產生,且經歷了漫長的修正完善階段;相比之下,中國金融改革深化所需金融工具的創新,是在探索市場化改革道路中剛剛起步的。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具有一定防范與化解金融風險能力,不僅需要使其了解中國金融的創新工具與運行環境,更要加深其對中國獨特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的認識。單以西方實踐為主的經典《投資學》教材內容中所涉及金融工具創新與投資環境無法作為有效的支撐。
第二,中國金融市場化改革深化實踐亟需《投資學》理論教學支撐?!锻顿Y學》作為金融專業必修課,其內容涵蓋了投資環境、多種金融工具及其交易機制、投資組合理論、市場均衡理論與資本資產定價、套利定價模型等。課程理論性強,與金融實踐聯系緊密,需要用市場去檢驗所學的理論,并通過理論為解釋金融異象提供相關建議。國內的《投資學》相關教程雖然介紹國內實踐案例較多,但通常理論性較弱,無法用理論透徹解析現象。另外,中國金融市場構建較晚,市場化程度有限,形成了中國金融市場在投融資模式的獨特性,往往和經典《投資學》教材中的理論對實踐的解釋差異較大。比如,由于歐美金融市場機構為主,散戶為主,被動型指數基金收益率高于積極型指數基金,而在中國完全相反,完全從投資學的技術與基本面無法解釋中國股票市場的情況。
第三,理論與實踐分割的教學方式的教學效果不佳。課程中大量的理論與模型分析方法,易使學生感覺到枯燥而分散注意力,而該課程尤其需要“理論-實踐-再學習-再理論”的教學實踐與培養模式,使教學效果與質量實現本質的改革創新。而傳統的金融教學模式以教師為主導,僅僅是將課堂轉移至電腦室,教學模式沒有本質的改變,學生被動學習,并未達到上述效果(馬驥和王玉琴,2007)。
上述分析表明,為培養適應中國金融深化改革的人才,應該從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上對現有《投資學》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優化。
三、《投資學》教學資源整合優化路徑
鑒于上述分析,下文在金融深化改革的背景下,結合《投資學》教學在教材內容與教學模式上存在的問題,對《投資學》教學資源整合優化的路徑與具體改革方式進行系統性剖析。
第一,整合國內外教材與中國金融實踐案例優化《投資學》教學內容。隨著全球化的不斷加深,國內外金融資本直接進入對方市場投資、參股,促使市場融合度不斷提高。中國金融改革開放所需的金融工具多樣化與管理經驗,為《投資學》的教學內容改革注入了強大的動力。在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格局逐漸形成的過程中,金融工具創新為金融投資市場的發展提供了不竭的動力。金融工具的發展使得人們能夠利用不同金融工具的特點來規避相應的風險,同時為風險需求方的投機商人提供了相應的投資產品,兩者共同作用于合理的金融產品價格形成過程,為《投資學》的教學內容與中國金融實踐的聯系提出了迫切需求。因此,在《投資學》的教學內容設置中,應在結合包括金融學、貨幣銀行學、保險學、計量經濟學等金融專業基礎課程知識點基礎上,整合國內外教材,優化原有經典投資學體系與機制設計向中國實踐傾斜,尤其是在金融工具的講述中,梳理中國特色的金融工具發展歷史,并結合中國金融工具創新的典型實踐案例著重進行系統性與可行性分析,讓學生能更為宏觀與比較性認識當下的中國金融深化改革的思路框架。在《投資學》教學內容的具體改革過程中,全體金融系教師都應是改革的主體,應構建良好的教師溝通與研討環境,促進《投資學》任課教師與其他相關學科教師在課程重點與教學內容上的分享與交流,以便更好地完成該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改革。
第二,整合校內外資源創新《投資學》教學模式。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格局逐漸形成,直接融資比例穩步提升,同時也給金融風險防范與化解提出了新要求。金融深化改革中的系統性風險防范要求對地方政府、公司以及股民有一定的認識與邏輯分析能力,才能推動建立防范金融風險的長效機制。上述金融風險控制的改革與嘗試既為《投資學》教學的理論聯系實際環節提供了案例基礎,也對《投資學》實踐教學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結合本課程“理論-實踐-再學習-再理論”的科學教學模式,通過實踐案例分析的課后素質作業布置與課堂展示與討論環節的增設,激活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并整合校外教學資源,針對金融工具創新及探索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設置專題講座,創新《投資學》的教學模式。通過調動學生積極性與整合校外專家經驗,形成“理論-實踐-再學習-再理論”的科學教學設置,使學生通過《投資學》的學習討論,具有客觀分析中國金融改革開放與風險防范相關問題的能力。
四、結束語
在AI人工智能不斷發展應用的今天,結合金融深化改革背景,通過整合優化《投資學》教學資源加深金融專業學生對經典金融理論模型的認知與聯系實際的分析能力至關重要。借助經典《投資學》課程的嚴密邏輯框架,整合金融專業課程基礎知識點、整合國內外教材、與中國金融改革創新案例進行系統性的教學內容優化,并通過開放式課后作業與課堂討論展示輔以校外專家專題講座的教學模式創新,有助于提高學生積極將理論聯系中國實踐的邏輯分析能力,為其步入金融工作崗位解決現實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章麓,楊榮明.證券投資學教學改革的探討——來自英國的啟示[J].考試周刊,2016(69):8-9.
[2]陸桂賢,陳曉慧.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證券投資學》課程改革的思考[J].經濟研究導刊,2016,303(22):150-151.
[3]任嘉嵩.培養順應金融改革需要的金融人才[J].中國高等教育, 2016(9):53-54.
[4]孫偉艷.金融企業會計仿真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1(7):75-77.
[5]陳衛,鄭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證券投資學》教學改革中的幾點思考[J].金融經濟,2017(2):154-155.
[6]徐永林.高校金融模擬實驗教學平臺的構建[J].會計之友(下旬刊),2010(33):115-117.
[7]潘國雄.我國高等教育應面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未來——讀杰里米·里夫金《第三次工業革命》啟示[J].高教探索,2016(6):30-33.
[8]馬驥,王玉琴.加強金融學科實驗教學體系建設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7(9):50-5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65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