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的 幾點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我們都知道,不論是一個家庭、一個國家、還是一個民族,教育都是長久之計,故而有“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之說。誠然,國運興衰,系于教育;教育振興,全民有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國民素質不斷提升和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寄托著億萬家庭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想望。
自建國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始終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堅持育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而在這樣一項事關國家民族大計的偉大事業中,基礎教育顯得尤為重要,它是一切教育的基石!
一、基礎教育成就喜人,前景可期
在當前,對于我國的中小學生,特別是對于像我們四川涼山這樣地處西部邊遠少數民族貧困落后地區的中小學生而言,更是面臨著巨大的學習壓力。這些壓力來源于家庭家族及學校教師灌輸的教育觀念,以及社會發展帶來的思想觀念的轉變。雖然地處西部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但近年來經過兩基攻堅和教育均衡驗收,學校的基礎設施設備和基本辦學條件得到了極大地改善,人們改變貧窮落后面貌的思想尤其迫切,而讓孩子讀書求學無疑是改變一個家庭最現實也是最長遠的途徑,廣大老百姓培養子女的熱情空前高漲。
而在這樣巨大的壓力之下,許多孩子的學習確實是源于內心深處對于知識的渴求,但不排除不少孩子的學習更像是一種機械式的完成任務。在現行教育體制中,學生為了能夠通過高考順利進入理想的大學,從而改便自身和家庭家族命運,而不得不將全部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日常的學習中去。而學校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在不斷擴充生源以保持長久活力的同時,致力于不斷提高學校的升學率。結果是教師和學生就成為了學校壓迫的主要對象。教師們披星戴月連軸轉,嚴重影響身體健康;學生們起早貪黑往來于三點一線,在學習過程中增添了嚴重的心理負擔,對自身的學習狀態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學校本應該是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靈智和傳授基本知識的殿堂,在這種情況下,卻在一定程度上逐步變成了抑制學生天性和遏制學生思想發展的殺手,而這就與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了。
二、科教興國良機已遇,挑戰尚艱
在科教興國、文化復興和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發展觀的引領之下,我們國家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僅以我們四川涼山這樣的西部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而言,已經從十幾年前的普九困難重重,到現在的兩基攻堅已經實現和基本實現教育均衡。春江水暖鴨先知,科教興國情滿懷。十幾年來教育發展的非凡成績,使得國家的發展目標與發展戰略對于基礎教育的要求更高了,而我們作為地處西部邊遠少數民族貧困地區的教育人,更應該做好這方面的準備,要致力于培養創新人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人才。我們應該緊緊抓住這個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良好機遇。
教育發展要靠學校,學校發展要靠老師。在這樣良好的機遇面前,我們的老師就面臨著巨大的挑戰。我們每一個老師、每一科教師,都承擔著科教興國和復興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但就目前而言,不少教師尚未做好充分準備。這固然有外部的多種原因,但不少教師在自己業務水平上也還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學校管理內涵發展,有待提升
我國教育事業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政府對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學校的硬件設施不斷改善,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實施,促使基礎教育學校的管理力度不斷加強,因而學校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更應該具有合理化。
但在現階段而言,特別是在我們這樣邊遠落后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一些學校管理者的領導與管理能力還與素質教育的發展和立德樹人的要求不相適應,在實際工作中表現為管理手段相對欠缺,管理能力尚顯不足。在教育評估中存在著注重結果和形式、忽視過程和內容只以成績論高低的不良現象,不利于教師群體的長遠發展。盡管在現階段基礎教育的資金投入已經顯著增多,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注重重點學校,而更多的普通學校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視,從而導致普通學校的管理資金得不到保障,進而導致學校的管理手段較為落后,無法提升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進而提升學校的管理水平。
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育管理者不斷促進自身思想觀念和理論水平的不斷提升。特別是作為校長,更要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有正確認識,有效更新管理理念,深入分析學校管理,以身作則,務實高效。同時還應注重思想教育和意識提升,促進先進教育管理價值和理念的形成,建立健全和完善學校管理的規章制度,不斷加大學校對教育教學工作的管理力度。只有這樣,才能使學校形成良性發展的源源不斷竭的活力。
四、不斷推進課程改革,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其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和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而在我們這樣邊遠落后的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著眼于立德樹人,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推進,教學要求、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都發生了變化,人才培養的要求更高了,這就要求學校和教師不斷進行探索和創新。具體說來,就是要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創新教學思路,不斷完善充實和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教學水平和專業素養,從而適應不斷變化的教學環境。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中起主導作用的最活躍的因素,我們應該牢記立德樹人的初心,堅守教書育人的使命,堅持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和全面發展的原則,孜孜不倦,熱心學習,勤于鉆研,積極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業務素養,不斷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以自己的理性人格去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從而使自己的職業理想得和人生價值得以實現。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1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