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的民生發展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來,我國的民生事業發生了嶄新的變化,從1978-2002年的萌芽,到2002-2012年的完善,到2012年至今的突飛猛進的發展。七十年來民生發展的歷程向我們昭示: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是我們國家建設的兩手,二者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本文在總結七十年來民生事業發展的基礎上,明確未來中國民生事業發展的著力點,從而在更高水平上,更好地改善人民生活。
  關鍵詞:新中國七十年;民生發展
  一、七十年來我國民生事業發展歷程
  民生,是人民的生計與追求,國計民生是歷朝歷代治理的重點。新中國成立七十年民生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大體來說經歷了四個階段。
  1949-1978年是第一階段。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的現狀,我們的偉大領袖毛澤東、我們黨的宗旨確立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通過土地改革、建立公有制下集體勞動、集體分配方式改善了城鎮居民的生活,我們黨將改善民生作為執政的基本目標,經過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后,我國的民生狀況有了初步改善,物質基礎的建立初步得到了民心。遺憾的是限于當時的國際國內形勢過于復雜,經濟建設發展得非常緩慢,民生也未得到很大的改觀,生產不足和供應短缺是當時中國面臨的兩大頑疾。
  1978-2002年是第二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到黨的十六大召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像一陣春風,開創了中國經濟改革的新局面,人民的收入水平在不斷提高,為民生改善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把經濟建設和民生事業放在了首位。黨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報告都把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為最根本的目標。正是在這樣的思想指導下,經濟取得了高速的發展,各項民生政策不斷出臺?!鞍似摺狈鲐毠詾槊撠毠灾该髁朔较?,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校擴招為提高人民的教育水平做出了貢獻;農民工進城、民營企業、個體企業、外資企業等發展拓寬了人民的就業渠道。五險一金、下崗職工再就業、低保等政策的實施在效率優先的同時保證了公平。這一時期,城鎮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978年的343元增長到2002年的7703元,增長了22.5倍,而農民的人均收入在1978-2002年,從134元到2479元,增加了18.5倍。
  2002-2012年是第三個階段, 這段時間包括從黨的十六大之后一直到黨的十八大召開的十年,新中國成立七十年了來我國民生事業發展的。也是民生事業發展最快的十年,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十六屆四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和諧社會建設的新局面,一系列的民生政策開始出臺,大量的改善民生的政策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階段。社會保障、就業、精準扶貧、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等措施的實施詮釋了:初步分配顧效率、再次分配顧公平。2012年底,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24565 元,比十年前增長了10倍,農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 7917 元,也比十年前增長了10倍。
  2012年至今的一段時期內,我國民生事業的發展將迎來跨越式發展的新階段,其最大的特點是民生質量的持續提高。2012 年黨的十八大、2013 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2015年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等標志著我國的民生事業正在經歷從有到好的跨越式發展階段。未來民生建設的重中之重將是人民生活質量的持續提高。正像2017 年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指出的那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人民對美好物質文化生活的追求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所以提升民生質量是未來中國民生事業發展的重心。
  這一階段,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了7.6億,從1978年的7.7億人減少到2015年的5575萬人,提高到45.7%,占全球減貧人口的71.82%。中國進入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在許多省份,大學(包括大專)入學率幾乎100%。國家統計局提供的資料還表明,2017年末全國有:民用汽車21743萬輛、民用轎車12185萬輛、移動電話普及率達102.5部/百人、互聯網用戶34854萬戶、互聯網上網7.72億人普及率達到55.8%、國內游客50億人次,國內居民出境(因私)13582萬人次。這表明城鄉居民的消費結構已經產生了質的飛躍,已經向發達國家看齊,在數量上已經實現全民醫保。
  二、七十年來我國民生事業發展的經驗
  1.隨著民生投入的持續增長,城鄉居民的滿意度普遍上升
  民生事業的發展是我們黨政治生活中的大事,也是我們黨的執政之本,也是我們黨不斷發展壯大的基礎。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是我們黨服務的宗旨。
  2.經濟發展與民生建設良性循環
  要實現經濟發展與民生建設良性循環,就要兩手抓,一手抓經濟發展,一手抓民生建設。要使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在速度、步調等各個方面都一致起來,在經濟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在經濟發展中改善民生。
  3.民生問題是動態變化的
  在以上四個階段中,民生發展的重點不同,民生具有歷史性和具體性,新中國成立之初到改革開放之初,民生問題是活下去,因此生活保障是這一階段民生的主要目的。到絕大多數城鄉居民實現了基本小康后,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保障、環境等問題成為主要的民生問題。
  三、未來我國民生事業發展基本趨勢
  民生事業從無到有的過程,也是我國民生事業質量提升的過程。我們要走出具有中國特色的民生發展道路。我們要始終牢記人民的囑托,讓13億人都過上小康日子是實現第一個百年目標的關鍵。改善民生要立足實際,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急功近利,鼓勵人民通過勤勞致富。
  黨的十九大指出,未來中國民生的發展進入普惠階段,所以民生制度的公平性和民生資源的可持續性是我國民生事業今后發展的方向。這種社會合作理念才能真正實現共贏共生局面。
  參考文獻:
  [1]王道勇.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民生事業發展經驗及基本趨勢.黨政研究,2018(06)
  [2]鄭功成.從物質文化需要走向美好生活需要.群言,2018(10)
  作者簡介:
  李春仙(1966.1-  ),女,漢族,山東聊城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應用經濟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96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