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嶄變通途——建國七十年重慶交通的嬗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干五百多年前,唐代詩人李白日:"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使人聽此凋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詩中描繪了一千五百余年前蜀道的崎嶇不平,堅險難行,令人生畏的險境。
經過干百年來中華兒女的努力,篳路藍縷,巴蜀險峻的道路頗有改觀,特別是 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巴蜀之道不再艱險。筆者僅從重慶的交通改變,管中窺豹,可看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七十年來,重慶乃至全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公路:解放前重慶交通工具主要是滑桿,人力車,馬車等。為改善當時重慶市內交通條件,發展城區公共交通,1933年,重慶市政府公布《公共汽車招商承辦條例》,盧作孚、何北衡等9人籌資,組建了重慶市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是重慶城第一家專營城市公交線路的汽車運輸企業。9月20日,該公司第一輛柴油客車開始經營曾家巖至七星崗線路,到1949年不過百輛客運車,且道路均為土路。
新中國建立后,重慶市的公路建設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重慶的公路建設突飛猛進。全市公路的總里程為14.7萬公里;高速公路總長381公里。("十二、五"期間,重慶高速路總長要達3000公里),解放前少有私家車,而現在重慶的私家車擁有量突破百萬,約每6人擁有一輛汽車,2017年,主城區機動車擁有量達151.1萬輛。重慶的運營公交車2017年為9088輛,運營線路661條,日均客運量為494.7萬次;
輕軌(地鐵)解放前是半里都沒有。2017年,重慶輕軌(地鐵)總里程264公里(另還有在建的155公里)開通站154個,換乘站13個,日均客運量為203.6萬人乘次。
鐵路:解放前重慶沒有一條鐵路。新中國成立后 全市鐵路運營里程2371公里,其中高速鐵路總長381公里。值得一提的是,重慶在2011年開通了重慶至德國杜伊斯堡的中歐班列。從新疆出國后,進入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最后抵達德國的杜伊斯堡,全長11179公里,是世界上最長的鐵路運輸線之一。在已開行的中歐班列中,重慶中歐班列開通時間最早,運量最多,占了所有中歐班列的80%。重慶的產業發展正在因此而悄然改變。
機場:解放前,重慶有廣陽壩;珊瑚壩;九龍坡;白市驛機場等,多是二戰重慶作為陪都時的軍用機場。只有白市驛場,從1939前,開通有重慶到河內;新加坡;香港的國際航班。
解放后,早期只有白市驛機場作為民用機場,主要是國內航線。后重慶修建江北機場, 于1990年1月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江北機場啟用后,白市驛機場就改為軍用)二期工程于2004年12月12日正式運行。而三期投資達200億,于2017年運行可比肩迪拜機場。2010年,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旅客吞吐量達1580.01萬人次,列內地第十位,西部第四位。是世界百強機場。目前重慶有 5個機場 ,民用機場3個:重慶江北機場; 萬州五橋機場 ,黔江舟白場 軍用機場2個: 白市驛機場, 梁平機場。橋梁,解放前只有溪,河上建有人行橋,而環繞山城的長江,嘉陵江上沒建一座橋,目前重慶在兩江上建成的大橋有35座。
建國以來,重慶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的巨大改變真可謂“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3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