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濼路的嬗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30多年前夏末秋初的一天,我從長途汽車站去廠里報到。濟濼橋往北就沒了人行道,也沒有交通標線,似乎在告訴人們,那里是城鄉分界線。都知道上海最繁華的是黃浦江畔的外灘,黃河濟南段河畔的濼口村卻大不然。人力三輪停在廠門口,我第一眼看到的,是馬路和圍墻之間的水溝,雜草叢生,蚊蟲飛舞。不過,當時的濼口就比一般鄉鎮還繁華,中小企業散見各處,有不少小飯店可以打牙祭,更有一家郵局,這在親情和友情靠寫信的年代很重要。但是沒有像樣的商店,沒有電影院和書店,單身的我怎么打發業余時間?
還好,廠門口的濟濼路上跑著唯一北跨濟濼橋的4路公交。當時濟濼路沿線除了金牛公園(后改稱動物園),還有第二工人文化宮(內設足球場,現五一廣場)、二棉電影院(現綠地超市)、四棉電影院(行將開發房產)。過了成豐橋,有光明電影院(現在是樓盤)和教育書店。那時候報紙上有電影預告,票價兩毛,我把全市的電影院差不多看遍。說到書,好像現在貴了不少,但是相比工資從前更貴。可我還是買了不少書,范圍之廣,從有一次教育書店大幅打折,就買了一套馬恩選集可見一斑。
1986年過完年沒多久,濟濼橋拆舊建新,從10米到40米,橋寬增加三倍,當年年底竣工通車。按正常邏輯,接下來會考慮拓寬濟濼橋以北。不過當時財政實力有限,資金籌措需要一個過程。想不到,第二年就下了歷史上最大的一場雨。這么說,是覺得擴寬馬路會同步建設排水系統,拓寬在先或許能減輕災情,拓寬在后就暴露了排水系統的脆弱。當天晚上我在車間辦公室看書,記得雨勢是8點多才開始加大,屋外像是除夕夜放爆仗,密集,瓢潑,不歇氣持續到凌晨2點左右。第二天早上發現車間里水深及膝,機床電機全部被淹,我們迅速投入到搶救工作中。
馬路上的積水遲遲不肯消退,食堂進不來菜和肉,這可苦了單身樓上二三十人。謝天謝地,除了米和面總會按一定周期儲存一些,還有平常早上吃的疙瘩頭咸菜,也可以儲存,這時候扮演了“雪中送炭”的角色??墒?,連著就咸菜啃饅頭未免倒胃口。雨后第四天是星期天,濼口的飯店沒有開門,我只好往南,28自行車的輪子淹沒至少三分之一。那時年輕不知道累,不知不覺就到了工人新村,到師范路路口西北角,才發現略往西,一家水餃店亮著燈。當時的心情是“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這家店是登著臺階走進去的,里面的布局也生動,加上雨災之中久尋方得,店里只我一個顧客,一聊又知道店主是膠東老鄉,所以平凡之極卻也記憶猶新。
馬路積水一個星期以后才褪去。后來,受損嚴重的工人新村整體改建樓房,還拓寬了金牛公園到濼口這段路,分設快慢車道,修建隔離帶和人行道。路旁的水溝被雨水管道取代,長度比馬路拓寬長得多。施工是粗放和任性的:挖出來的土隨意堆放,致使公交停運,自行車也沒法騎。去市里得深一腳淺一腳,步行到金牛公園坐車。碰巧一個要好的同事替他親戚推銷皮鞋,結果腳踝等處磨得生疼,還是中跟鞋,又是那樣的路況,施工拖拖拉拉將近一年,那段日子真是受罪。按說磨腳可以換別的鞋穿,可我不講究穿戴,沒什么像樣的鞋。那雙鞋顏色和樣式都好,就寧肯受罪也要穿。
到2010年秋,結合小清河綜合治理,濟濼橋再次拆舊建新,拓寬到56米,并加大跨度消除坡度。無論濼口服裝市場的人流,濟濼路北段輻射的樓盤,還是二環北路和濟廣高速的進出,以及去年底開工的穿黃隧道,都說明濟濼橋的拓寬具有戰略意義。
我跟濟濼路是有緣的。在工廠工作了5年多,通過考試換了單位,還在濟濼路,從最北端濼口到了最南端成豐橋。此后,濟濼路未曾停歇滄桑巨變的腳步。沿線工廠陸續搬遷、轉行或者注銷,像上面提到的二棉和四棉,還有六棉、一印、化工、皮革、染織、造紙西等,“汽老總”則遷往遠離市區的地方;取而代之的是中恒商城、齊魯鞋城等商圈,
“工業走廊”實現了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嬗變。就道路本身而言,濟濼路有過數次分段改造。如果說從前以強化路面、修修補補居多,那么2016年的改造,就堪稱濟濼路的一次飛躍。從外觀看,雙向九車道,寬闊平坦,路面質量上乘,全程近乎等寬無瓶頸。從內里看,水氣熱管線一步到位,各種管徑都有前瞻性,杜絕重復挖掘。還增加了東西兩側各一條雨水溝,排洪能力大幅提升,同時徹底實行雨污分流,人行道采用透水結構……
進步還體現在市政施工的文明水平。1986年濟濼路北段那次改造,除了土方隨意堆放,還有隨意停工的陋習,市民不堪其累。如今道路改造無不半幅施工,封閉或者半封閉;一旦開挖就連續高效作業,工期顯著縮短同時減低了對交通秩序的損害。
“下水道是一個城市的良心”。今昔對比,通過濟濼路這樣一個縮影,可以感受到濟南從外到內的質變。得說濟南還有差距,但是這樣的濟濼路,這樣的濟南,蒸蒸日上不由得我不深愛。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57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