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我國的經濟結構中,農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的經濟發展是當前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城鄉經濟差距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中越來越大,農村的經濟發展較為緩慢。本文立足于當前的現狀分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解決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村經濟;問題;措施
  作為黨和政府最為關注的問題,農村的經濟發展不僅影響著農村人口的生活水平,也決定著全國人民的溫飽問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村的經濟發展呈現出越來越多的問題。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措施,是推動農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也為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了動力。
  1.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
  1.1 農民經濟收入沒有保障
  在農村,農民的經濟收入主要依靠售賣種植的糧食、水果、蔬菜等農作物。農產品的種類日漸豐富,其數量也在不斷增長,但是產量卻有很大的波動。一年的天氣狀況的好壞對農作物的產量的高低直接起決定性的作用,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的收入極其的不穩定,無法保障基本生活。此外,還有自然災害對農業的影響也很大,有些地區多發干旱、澇災,甚至偶爾會有蝗蟲的侵襲,這些災害一旦發生,農民一年可能就會顆粒無收,經濟收入迅速下降。
  反之,在農作物產量較多時,其價格就會下降,市場上會競相出現低價銷售的情況,使農民即使在產量增加的情況下也無法增加收入??梢钥闯?,目前我國農產品的生產難以與市場需求相匹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農業當中科技水平的落后,使得農村農業無法形成規模化的種植管理,影響了農產品穩定的產量。加上有關人員并不關注農民的切身利益,沒有從根本上真正地為廣大農民群眾考慮,從而導致農民的收入狀況無法得到保證。
  1.2 勞動力缺乏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同時也是一個人口大國,農村人口占了全國人口的大部分比重,而農村的土地資源卻是有限的,導致人多地少,大量的農村勞動力出現剩余,嚴重地影響了中國農村的經濟發展。由于農村的教育也比較落后,導致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為低下,而隨著科技的發展與進步,社會對農村勞動力的需求會越來越低,久而久之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占比會越來越多。另外,農村農業的管理機制也不完善,對于這些剩余的勞動力缺少有效的利用。在引進農業技術時,也沒有對農村群眾進行專業的培養,使得農民進行農業生產時缺少技術的支持,人力資源也形成了匱乏。在這種情況下,農業的資源會持續下降,而大量的勞動力滯留在農村,嚴重阻礙了農民的經濟來源,還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
  1.3 農村貧富差距懸殊
  隨著社會的發展,貧富差距不僅出現在城鎮與鄉村之間,也出現在農村內部。在農村,農民之間的貧富差距也越來越大,一部分農民占有更大面積的土地,有實力購買更好的農業設備,使農業生產工作更加方便,省時省力,可以更好地保證農作物產量,提高農業帶來的經濟收入。而另一部分農民土地資源少,無力在農業生產方面引進技術,也就無法提高作物產量,所得的農業生產收入甚至不足以維持生活。農民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他們作為核心部分,可以很好地幫助建設農村的經濟狀況。我國經濟的發展目標之一是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富裕,而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就是要縮小貧富差距,才能更好地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1.4 農業技術缺乏
  科技是促進農業發展最重要的生產力,在當下的農業生產當中,缺乏對現代互聯網技術的運用和對科技力量的重視。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已經廣泛地應用在了社會的各個領域,將信息技術應用在農村經濟的發展當中,是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而在農村農業現階段的技術開發當中,還沒有普遍的應用信息技術的支持,導致農業生產的效率較低,延緩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進程。
  1.5 人口老齡化嚴重
  在現下社會的勞動力結構當中,老年人的比重越來越大,我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這種情況還在持續加劇。人口的老齡化帶來的后果是年輕的勞動力無法供給社會的需求,而在農村這種情況更為嚴重,大量的老齡人口在農村,加重了勞動力的負擔,也加大了我國在社會保障方面的支出,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1.6 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不完善
  第一,水電設施不完善。在我國農村,水利和電氣的建設一直都較為落后,有些設施在受到人為的破壞后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導致在田間發生旱澇災害時,無法進行及時的抵御,造成了農業生產當中的巨大損失,大量消耗了農民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影響了農業的穩定發展。
  第二,農業生產配套設施缺乏。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工業與輕工業的比重越來越大,農業的地位日益下降,和農業生產相配套的交通等基礎設施嚴重的缺乏,導致農業生產的基礎較為薄弱。
  第三,農田被侵占。我國可利用的土地資源本來就有限,但是近幾年,很多地區政府為了獲取更高的利益,侵占農田發展工業,將農民的農業用地變為了工業用地,使農田面積越來越少,農作物產量越來越低,農民的經濟收入嚴重下降。
  2.推動農業經濟發展的措施
  2.1 樹立正確的經濟觀念
  在我國目前的農村經濟結構當中,較為突出的矛盾是人口和自然資源的不匹配。相關人員應致力于妥善的協調解決農村經濟和自然資源間的不匹配的現狀,將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向農民宣傳循環利用資源的觀念。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實現,要在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進行,形成科學的經濟發展理念。恰當地處理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可以使農民的權益得到有效的保障,也能夠使當地的經濟和居民的需求相匹配。因此,樹立農村循環經濟的觀念勢在必行,有關部門需要在推廣農村循環經濟的過程中進行積極的引導,可以通過干預短缺的資源使農業的管理模式轉變為循環性可利用的模式。農村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企業的扶持,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給予財政補貼、降低稅收的方法帶動企業扶持農村經濟的積極性,加大扶持的力度。在企業的助力下,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都進入了農業生產當中,有效地推動了循環經濟的發展,體現出了政府和有關部門推行的經濟政策的優越性。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經濟和自然資源之間的關系得到了合理的調節,現代技術在農業生產當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農村經濟得以健康持續的發展。   2.2調整農村產業結構
  我國的市場機制是為了科學合理的調配市場秩序而生,通過國家政策的積極引導,可以使社會的資源進行合理的配置,加強現代技術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進而實現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的發展。現代技術在農業生產當中具有很大的優勢,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積極推廣現代技術可以使城鎮差距逐漸地縮小,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在發展農業的同時,不可忽略其他副產業,如林業、漁業、牧業的發展,一定要調整好農村產業的結構,全方位的實現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調整好的農村一體化產業發展結構需要隨實際情況的需要而進行不斷地更新和完善,通過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也加快了農村產業發展的速度。
  2.3 完善基礎設施
  當前農村的基礎設施還并不完備,需要有關部門及時的完善和更新,這個過程可以與“互聯網+”農村特色產品相結合,用科技的力量建設農業的基礎設施,扶持好特色的產品,幫助拓寬銷售的渠道。在信息化時代的背景下,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可以極大地帶動農村農業的經濟發展,可以在網絡上構建起農村完善的物流體系。在政府的扶持下構建具有農村特點的電商平臺,為農產品的對外銷售提供了多方渠道,使農村的特色產品可以更廣泛的流通到市場當中,農民可以獲得更高的利益收入,改善農村群眾的生活條件,推動農業經濟的發展。
  2.4 完善養老制度
  在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我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還會持續加劇,老年人口每年都在迅速增長,必須合理的安置老年人口,完善農村的基本養老制度,才能有效緩解這一現象對農村經濟的負面影響。但是在當前的農村養老制度中,養老保險實際發揮的保障作用并不明顯,養老制度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使老年人口并不能完全享受到養老政策的福利。在2017年,我國國務院公布了新的農村養老保險試點文件,本著在實踐中摸索出一種由個人自繳、集體補助、政府補貼三位一體的養老保障制度的目的。這種新型的養老制度降低了農民參與養老保險的要求,使更多的老年人口可以參與其中,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老年人的養老問題,減輕了社會的負擔,為農業經濟的發展提供了便利的條件。
  2.5 改變城鄉二元結構
  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嚴重阻礙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但是城鄉二元結構在短時期內并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政策執行到位也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針對這種城鄉二元結構的情況,政府要認識到城鎮和鄉村的發展本為一體,只有重視城鎮和鄉村的同步協調的經濟發展,利用城市的力量幫助農村的發展,在城鄉發展的過程中堅持統籌兼顧的原則,才能積極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城市的一些基礎設施在修建的時候可以接近農村安置,以及工廠、農產品加工廠等可以在臨近農村的地方修建,既解決了一部分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問題,還便利了農村的條件,實現了城鄉的同步發展。
  2.6 加強農業科技發展
  在人類發展進步的過程當中,科技起了最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樣要想實現農業經濟的發展,也必定離不開科技的力量。先進的機械和設備可以幫助田間作業,節省人力,并以較高的效率和較高的質量完成農業工作,保證農作物的產量,穩定農民的農業收入。在農村建立科技培訓基地,進行對農民的勞動技能的訓練,可以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能力,增加農業帶來的收益,促進農村的生產力水平提升,推動農村經濟的飛速發展。
  小結
  綜上,在我國目前農村經濟發展速度較慢、資金和人力短缺、基礎設施尚不完備等一系列問題之下,農業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制約。相信在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之下,農村的農業經濟發展會早日走上軌道,農村經濟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發展的更加穩定和迅速。
  參考文獻:
  [1]王宏敏.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決策與信息(下旬刊),2016(06):55.
  [2]張亞娥.農村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北京農業,2016(03):172-173.
  [3]賀鵬程.關于農村經濟發展環境問題的思考[J].企業文化(中旬刊),2014(01):252.
  作者簡介:
  朱令嫻(1990.10-  ),女,漢族,河南鄭州,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196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