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振興農村經濟的困境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城市化進程也在不斷推進。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發展農村經濟,成為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的主要課題。因此,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我們應以此為指導方向,充分利用城市化發展所帶來便利條件,加強對農村產業結構進行調整,加速農村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農村產業結構轉型。從而使農村經濟振興的同時,也能加速城市化的進程。
關鍵詞:農村經濟城市化振興
困境分析
一、引言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在我國建立一個城市與鄉村融合發展的新體系。在2016年我國城鎮的常住人口就已經多達7.93億。相比于2015年我國的城鎮常住人口增加了0.22億。同樣在2016年我國農村的常住人口數是5.90億,與2015年相比我國的農村常住人口減少了0.12億。因此,到2016年末,我國的城鎮化比率為57.36%。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土地的市場化流轉也加快了推進步伐。隨著農村土地的市場化流轉加速,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使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加快,為廣大農民提供了更多的創業與就業機會。從而加速了農村產業的轉型、優化以及調整的步伐。然而,當前,我國的很多農村地區仍然受傳統落后、閉塞觀念的影響,導致其在面對城市化發展浪潮時,仍存在許多問題,比如,在許多農村地區,農業生產水平低下,生產技術落后,農民的整體收入偏低,進而導致農村的消費能力不足,這嚴重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另外,在我國許多農村地區的社會保障體制并不完善,農村產權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速度也比較慢。因此,想要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必須將農村經濟的發展與城市化的推進相結合,改善相關的管理制度,樹立正確的發展意識,加強對專項政策的落實。
二、城市化背景下振興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困境
?。ㄒ唬┺r村民眾整體收入偏低、就業環境差以及消費能力不足等因素嚴重影響了農村產業規?;l展
2016年,我國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362元,而城鎮居民在201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為33165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以2016年為例,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較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少20803元。并且在我國農村地區有27.4%的農村居民年收入低于10000元。因為在農村,居民普遍存在收入較低的情況,所以農民群眾只能用有限的收入來購買生活必須品。另外,在農村地區,就業機會較少,也制約了農民群眾的收入,從而降低了其額外消費的意愿。自2014年以來,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來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改善其就業環境。但由于受到許多的因素影響,許多政策措施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落實,使其發揮的作用有限。因此導致了農村大部分地區消費能力低下,使商品的流通速率降低,給農村經濟的發展帶來不利影響。
(二)農村產權和土地制度改革需要進一步深化,市場化與特色化生產、經營模式相對單一
產權交易與土地流轉問題,長期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解決這一問題,黨和國家采取了一些列措施,促進了農業補貼、產權交易、金融保險以及土地確權等政策的推行,改善了農村相對落后的經濟發展狀況。但是,在宅基地流轉、承包經營、金融保險以及專項基金改革等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尤其隨著農業人口的流失,導致農業經營模式只能采取分散化的模式進行發展,其經營模式也以初級農產品加工為主,沒有長期的發展規劃,其管理上也不夠規范,進而不能很好的發揮農村經濟在成本方面和資源方面的優勢。
(三)城市化發展的推進與社會保障機制完善出現脫節,農村發展缺乏協同、凝聚意識
當前,隨著我國城市化發展步伐的不斷加快,使農村城市化的速率也得到了提升。從而使廣大農民的需求變得更加多樣化,不同人群擁有著不同的需求。對于一些低收入的人群而言,為保障其正常的生產生活需要,其對住房、養老以及醫療的需求更為強烈。只有在解決了低收入人群的生存需要問題的情況下,才能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去尋找新的就業機會,乃至進行進一步的創業活動。但是,由于受到相關政策執行不到位和相關體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響,我國農村目前的相關社會保障體系仍然不夠完善,使農民群眾的權益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保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農民群眾投保的積極性,使農民群眾對政府的相關政策及制度產生懷疑心理,甚至是抵觸情緒。使廣大農民群眾對增加自身收入、改善生活品質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缺乏信心。
三、城市化背景下導致農村經濟遭遇發展困境的因素
(一)農民群眾對城市化發展認識不全面
目前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農民群眾普遍面臨著生活環境差、就業困難等現實問題,這嚴重制約了農民群眾的發展觀念。即使在我國城市化迅猛發展的形勢下,部分農民群眾依然會選擇在農村依靠土地,從事低收入的體力勞動。雖然有些年輕人離開了農村,進入城市打工,但其目的只是為了獲取短期的經濟收入來改善家庭生活水平,并不能長期在城市生活。因此,城市化的發展并沒有為其帶來更多的發展機遇。部分農民群眾在產權交易以及土地流轉中得到了相應的經濟補償,但其受缺少經驗和思想保守等因素的影響,普遍不愿意將手中的資金進行投資或者進行創業活動。這嚴重影響了資金的流通和資源分配。
?。ǘ┺r村人口流失現象嚴重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流向城市,而城市人口回到農村的非常少。這就導致了城鄉之間人口流動比例嚴重失衡。我國發展城市化的最終目的是發揮城市和鄉村各自的優勢,實現二者的共同發展,但就目前形勢來看,大多數的農村人口都向往城市生活,希望在城市中定居,他們不愿意再回到農村發展。因此,這必將產生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發展速度落后于人口增加的速度,從而導致相關配套設施不健全、各種資源分配不均等問題的出現。另外,在農村由于人口流失嚴重,且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這必將導致農村勞動力不足,使大量農村土地和住房閑置,農村人口結構呈現老齡化趨勢。因此,這種人口流動趨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農民群眾的心理壓力,并且極大限制了城鄉兩地人力資源的有效輪轉與經濟的發展。 ?。ㄈ┺r村生產技術革新落后。管理機制、配套設施的落實與創新存在滯后性
相比于城市化帶來的便利,我國農村農業生產技術并沒有得到快速的發展。在農村的農業生產過程中,仍是以粗放式、分散化的生產模式為主,這種生產模式不利于對農村土地的循環利用,也會對農村環境帶來較大的污染。由于受到多方面的利益糾紛的影響,導致很難在農村地區推廣現代化和機械化的生產技術。另外,由于沒有足夠財政支持和有效的監管機制,導致國家的相關扶植措施很難在農村及時有效的落實。
四、城市化背景下農村經濟的振興策略
(一)加強現代農業的產業統籌、多元經營、集約生產的聯動一體化發展
為加快我國農業發展的規模化、創新化和現代化改革步伐,建立起一套聯動一體的農業產業體系。首先,要立足于提升農村生產力這一關鍵點,運用當前國際與國內先進的生產管理體系和發展觀念,切實提升農業信息化與機械化水平。另外,要充分利用不同地區的不同特點,加大其產業化、規范化及特色化的發展,要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態環境,增加農村土地資源的使用率,進一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將農產品體系打造成健康綠色、具有較高品質的水平。除此之外,農民群眾也可以充分利用計算機技術發展帶來的便利條件,在實體營銷的基礎上,加大對網絡營銷的運用,從而使自身的農產品可以得到更大范圍人群的認知,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使潛在的市場得到開發,進而增加銷量實現更好的經濟效益。
?。ǘ┘訌娡恋禺a權保護,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完善農村社會的收入分配問題,要堅持按勞分配原則。政府部門應鼓勵農民群眾勤勞致富的行為,通過對其加強技能培養、創業扶持以及就業指導等措施,加強中低等收入人群的勞動報酬。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農民群眾的土地產權的保護,保證農民土地的商業化流轉正常進行,從而增加農民群眾的經濟收入。
(三)有效解決農村資源分布不均問題
我國幅員遼闊,農村面積較大,存在著自然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自然資源豐富的農村地區,其經濟的發展速度相對較快,在自然資源匱乏的農村地區,其經濟發展速度偏低。在我國東部地區,其地理位置相對比較優越,擁有廣闊的平原,農村經濟發展較快。而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土地以山地、沙漠為主,相對比較貧瘠,進而導致其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因此,在制定相關發展農村經濟的政策時,也要區別對待,要因地制宜,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的現實情況采取有針對性的政策支持。對于適合大規?,F代農業生產方式的地區,應鼓勵其進行土地流轉和發展大規?,F代農業。而對于一些土地資源相對匱乏的地區,應加強對其生態環境的保護,鼓勵其發展多種經濟形式,使其擺脫單一的依賴農業生產的發展模式,從而才能靈活高效地促進農村經濟的振興。
?。ㄋ模┘訌姺ㄖ乒芾砼c市場體制改革
在我國農村地區加強法制管理,加強對跨境流動人口的管理,可以有效促進戶籍改革制度和人口登記制度的落實。與此同時,要改善農村就業環境,規范人力資源交易市場,使農民群眾能夠自由擇業。加大對農村各種經營行業的規范力度,確保農村市場運轉的有效性和有序性。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振興農村經濟,面臨著許多問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改變農村傳統的發展模式。建立城鄉一體的農村現代化社會是農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重要的一環。因此,國家要給予農村經濟發展足夠的重視,積極采取相關策略促進農村經濟長足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46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