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村金融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實施鄉村振興,是解決我國“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而金融在當代經濟中占據核心地位,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中應承擔起先鋒作用。探究農村金融發展與農村經濟增長的關系,對研究更有效的農村金融支持鄉村振興的對策和路徑、充分發揮農村金融支持鄉村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具有重要意義。浙江省金融業積極深化改革,順應農村發展變化,形成了具有浙江特色的金融助力農村發展的道路,成為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力量。
關鍵詞:農村金融;鄉村振興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全黨工作的重點位置,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應該在服務農村振興戰略中發揮主導作用?!蛾P于實施農村再生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實施農村振興戰略,提高金融服務水平,保障農村金融改革和發展的正確方向,完善適合農業和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滿足多樣化農村振興的金融需求。
一、 國內外研究現狀
1. 鄉村問題的成因分析。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引起了學界的熱烈的探討。眾多學者研究了鄉村凋敝的本質原因。一些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目前,大部分的農村都沒有精英人才,而且也留不住青壯年的勞動力,導致農村日益衰落。因此,許多學者從人才培養管理的角度尋求鄉村振興的方法。還有一部分學者從鄉村教育的角度思考鄉村振興。認為鄉村人力資源的開發離不開鄉村教育的支持,鄉村教育是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同時,鄉村教育的發展可以提高農村居民的知識技能,促進鄉村文明的繁榮。
實際上,國外發達國家隨著城鎮化的發展,也出現過城鄉發展不協調、鄉村凋敝衰落的情況。因此,國外的許多學者在早期也提出過“鄉村復興”等問題。美國經濟學家納爾遜指出,資本投資不足是導致鄉村地區經濟衰落的主要原因。他的“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論得出,想要改變農村地區經濟落后的情況,必須轉變發展方式,加大投資規模,加速產出的增長。
還有些學者從資源、權利的角度分析鄉村難以走出貧困的原因??姞栠_爾認為,鄉村貧困是由于鄉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下,而除了經濟方面的原因,還應當考慮其他因素,比如教育方面的投資是否到位、分配制度是否公平合理等。阿瑪蒂亞在他的著作《貧困與饑荒:論權利與剝奪》中指出鄉村貧困、衰落源于資源的缺乏和權利的不足。
和我國學者一樣,國外的許多學者注意到了人力資源的作用。舒爾茨在研究發展中國家教育的投資基礎上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指出發展中國家不夠重視教育發展,導致高素質人才大量流失,導致無法逃脫貧困泥潭。
對國內外文獻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鄉村衰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資本不足、分配不公、教育資源缺失等造成鄉村長期無法擺脫產業衰落和人口貧困的惡性循環。結合我國的實際,鄉村產業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資金的缺乏。同時農村金融發展相對滯后,難以和資本的要求匹配上。鄉村振興背景下,打破發展桎梏、有效發揮資金的作用是當前鄉村擺脫貧困、衰落現狀的重要手段。
2. 農村金融助力鄉村振興的機制分析。根據前文的分析,鄉村衰落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資本在鄉村振興中扮演重要角色。政府一直通過加大財政扶持力度和發展農村金融等手段緩解農村資金問題。財政投入的金額有限,不能完全彌補鄉村發展的資金空白。因此鄉村資金問題解決應以發展農村金融為主,財政扶持為輔。
農村金融通過直接效應和間接效應促進貧困鄉村經濟發展。直接手段就是農村的相關金融機構直接把資金發放給符合條件的鄉村居民,為鄉村的產業發展升級和人才的培養提供資金保障,引導鄉村居民更好地就業或創業。而農村金融的間接效應則起效時間更長一些。主要通過深化金融服務,促進農村的經濟增長,從而促進分配制度的完善。
當前,我國農村市場不夠完善,屬于不完全競爭市場。市場失靈很大程度來源于農村的信息不對稱,而信息的缺失又導致鄉村振興的成本較高,金融市場的作用不能完全發揮。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的難題,我國政府提出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進一步加大資本投入,扶持產業發展。農村金融發展的規模擴大、效率的提高會促進儲蓄的增多、投資的增加、資源配置的完善,進而增強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達到振興鄉村的目標。
二、 農村金融發展困境
金融特別是農村普惠制金融對鄉村發展十分重要,在支持農村發展的同時,需要注意一些問題。十八屆三中全會,黨提出把“構建普惠制金融”作為基本的國家戰略,之后我國農村的普惠制金融建設在進步發展的同時出現了新的趨勢。第一,農村金融的需求隨著我國城鄉一體化的發展逐漸多元化,基層的村級農民資金互助組織、鄉村銀行等機構積極參與農村金融的發展;第二,農村金融改革伴隨著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很大程度上緩解了原先農村金融供給的難點問題;第三,政府進一步擴大社會資本的參與度;最后,互聯網近年來的飛速發展也給農村金融發展帶來新契機,小微型金融發展和創新活動日益旺盛。這些新的發展趨勢說明我國現代農村的金融發展建設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而在發揮金融對鄉村的支持作用時,也出現了新的問題,引起了新一輪的研究熱潮。
1. 信息不對稱和成本偏高。金融服務提供的主體是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而銀行等提供信貸服務時,對信息的依賴程度較高。信貸產業主要依靠的就是信息。而農村市場通常都是不完全競爭市場,難以排除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問題。因此阻礙農村金融發展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經營主體的信貸可獲得性比較差,農戶的信貸配給遠低于實際需求。
此外,信息不對稱又造成了獲取信息資源的成本增加。銀行等放貸機構獲取信貸信息、履行合約等需要付出的成本較高。
2. 抵押擔保障礙難以消除。為了規避風險、達到考核要求,許多金融機構提供信貸服務時,要求貸款人必須提供抵押品,而且抵押品必須符合法律規定。但在農村,以農戶為主體的貸款單位資產積累較差,往往抵押物達不到金融機構的要求。此外,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低成本、輕資產經營,通常沒有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目前信貸抵押的問題依然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而抵押、擔保是我國農村居民獲得合法、正規信貸的主要渠道,因此農戶獲得正規信貸較為困難。 3. 農村金融服務機制不完善。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金融行業迅速發展,銀行發展也較為良好。不論是東部發達省份還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我國銀行的金融機構網點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趨勢。除了銀行,貸款租賃公司、財務公司等發展迅速、競爭激烈。和鄉村相比較,金融機構在縣域內的數量較多,提供的服務較全。而鄉村的金融供給則明顯不足,大量的農戶無法通過正規信貸獲得資金。2007年我國統計局的數據顯示,接受調查的我國10個省份的農戶中46%有借款的需求,而這些地區正規金融的覆蓋率只有31%,遠低于農戶需求。
三、 浙江農村金融發展經驗分析
浙江的農業資源并不豐富,山地丘陵較多,耕地資源較為匱乏,人均耕地面積只有0.5畝,農業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相對較低。而浙江省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需要農村農業的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浙江省不斷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發展已經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當前,浙江省擁有818個現代農業園區,10 172個糧食生產功能區,11個省級智慧農業示范園,234個農業物聯網示范基地。農民的生活得到有效改善。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是擺脫貧困,使農民生活富裕。浙江省以人為本,努力增強農民素質,提高農民收入,最大程度縮小城鄉差距、貧富差距。2017年,浙江省農村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將近是全國的2倍,為24 956元,且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是全國最低的。通過扶持計劃,浙江省在2015年底就消滅了4 600元以下貧困現象。振興鄉村,消滅貧困,需要充分的資源和要素,金融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1. 借助互聯網手段獲取信息降低成本。農村信貸配給矛盾根本原因是農戶和金融機構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也就是金融機構缺少獲知農戶全部風險信息的手段,導致相當數量的農戶無法獲得正規的借款。從這個角度看,農村金融改革發展的關鍵問題是信息問題,處理好信息獲取的難題,更有利于農村經濟的發展。而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緩解這個難題。
互聯網金融具有信息比較優勢。首先,在信息的獲取上,互聯網金融具有優勢同時還能降低信息獲取成本。借助信息技術,互聯網金融平臺可以通過個體的行為獲取更多維的數據。獲取多維數據之后,借助大數據進行整合,進而緩解了借款人和金融機構之間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同時大大降低了獲取信息所需成本。其次,和傳統的農村金融相比,互聯網金融在管理信息上也具有更大的優勢。互聯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可以全天24小時進行金融信息的管理,而且管理的信息量也遠超傳統方式。再者,借助云計算等技術,互聯網金融在信息處理上更加高效。最后,互聯網金融比較重視用戶的體驗感受,看重交互式的營銷,積極調動用戶在使用過程中的主動性,對不同區域、不同特點的用戶定制個性化的產品和服務??偟膩碚f,互聯網金融在相關信息的獲得、管理以及處理等都具有一定的優勢,可以有效的緩解農村金融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降低信息管控的成本。
浙江省的信用環境較為良好。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在2006年就聯合了各級人民銀行、農村金融機構借助互聯網技術,開發全省聯網的農戶信息管理系統,全面建立農戶的信用檔案,緩解了信息不對稱的問題,讓農戶的信用變現。到2018年6月底,全省超過90%的農戶擁有自己的信用檔案。同時,還對農戶的信用進行評價。2018年6月末全省的信用農戶數量高達903萬戶,超過了農戶總數的一半,占到了75%。在原先信息的基礎上,人民銀行及農村金融機構還將家庭農場、農村合作社等的信息錄入管理系統,不斷完善農村的信息系統。
2. 優化信貸模式。農村產業的發展要依靠農戶進行生產,因此,可以適當降低農戶的貸款門檻,激發農戶的生產積極性?;谏衔牡姆治觯梢酝ㄟ^推廣多種擔保的方式來解決農戶貸款難的問題。擔保方式不局限于固定資產,還可以從生產量進行考慮。對于農產品生產率高、產量大的地區,農戶可以用農產品作為借款的擔保物。此外,農村的土地所有權也可以利用起來,作為抵押擔保物。優化信貸模式、推行多種更具有靈活性、便捷性的擔保方式,方便農戶獲得正規貸款,提高農戶生產、創業的積極性。
浙江省的“麗水樣本”創新了抵押貸款的新模式。麗水的山區面積廣泛,生態環境優越,而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為了讓更多農戶獲得貸款,2006年,麗水市開始了林權抵押的貸款業務。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現今麗水市已經有了成熟、完整的林權貸款模式,讓無法直接產生經濟效益森林資源成為可以利用的金融資產。此外,麗水市還建立了林權的評估、流轉等一系列的管理體系。同時還設立了林木資源資產的收儲中心,農戶可直接憑借林權進行抵押貸款,貸款的擔保由收儲中心承擔。麗水市在實踐中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化為生動的現實,也實現了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
除了林權抵押,浙江省還積極創新,推進農村的“兩權”抵押。農村的兩權指的是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浙江省的城鎮化水平一直在全國前列,農民的資產價值較高。全省的農民房價值高達3萬多億元。面對如此客可觀的信貸資源,人民銀行杭州支行及其他農村金融機構,積極展開“兩權”抵押貸款,創新模式,促進農戶貸款的積極性。比如樂清市為了更好服務農戶創業,設計了30萬元以下農村自建房無門檻貸款服務,減免了其他擔保手續,農戶只需抵押一次農房,就可以獲得貸款,貸款還能循環使用。對于“兩權抵押”中的關鍵、難點——抵押物的處置,浙江省也發揮地方特色,進行了創新。通過司法拍賣等方式,暢通了處置渠道。既讓農戶有房可住,又保證了貸款金融機構的權益。針對大額的資金需求,湖州市長興縣推出了農村土地經營權的抵押貸款服務,農業專業合作社最高可貸款1 000萬元,貸款期限最高為10年。浙江省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兩權”抵押的效果明顯。到目前為止,浙江省已經發放了343億元的貸款,受益的農戶和農業經營主體數高達13.9萬。這些“兩權”抵押貸款大部分用于農業的生產活動,在支農惠農、振興鄉村上發揮了重大的作用。 3. 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把握住互聯網發展帶來的新興技術,打造出服務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農村金融服務平臺。同時,完善農村金融的融資渠道。努力推進各種類型的農村金融機構和企業、政府等合作。各金融機構還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緊跟當前農村、農業發展的新趨勢,結合當地鄉村的特點、農戶的需求和機構自身的情況,開發針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和不同層次的農村金融產品。此外,借助大數據處理手段,農村金融機構可以加快推進便捷支付、小額信貸等金融服務的普及。
浙江省的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較偏遠地區交通不發達,基礎設施較差,也增加了偏遠山區農戶享受金融服務的成本。為了更好地服務農戶,浙江省的涉農金融機構做出了許多嘗試。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獨創銀行卡助農服務,設置大量服務點,方便農戶存取款。此外,浙江省利用信息技術大省的優勢,在農村推廣電子支付的同時還扶持農村電商的發展,不斷推進電子商務和農村金融的協同發展。農村金融機構利用電商平臺數據,實現了小額貸款的網絡申請與發放,極大方便了農戶貸款。
4. 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政府的政策支持是促進農村金融發展和振興鄉村的重要力量。政府應繼續加大對鄉村貧困農戶的補貼,利用創業擔保貸款、農戶小額信貸、康復扶貧貸款等優惠補貼政策,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豐富財政補貼農業的形式。統一政策標準,并規范具體的操作,完善資金補貼流程,防止投機取巧、騙取財政補貼情況的發生。盡量降低農戶的金融風險。同時也要繼續推進農村金融服務發展,有機協調農村金融和產業扶貧的發展。
浙江省政府運用財政政策工具,推進擔保體系的建設。2013年以來,政府一共撥款財政補償金1.3億元,出資37.4億元成立政府擔保公司,同時積極推動各級政府出資成立擔保機構。這些擔保機構的主要目的是為小微型企業、農戶、農業生產、農村提供貸款擔保服務。當前,浙江省的各縣市都能提供政策性擔保的服務。除了財政工具,浙江省政府還利用貨幣政策工具,助力農村金融發展。人民銀行杭州支行多次提升央行的再貸款精準度和使用率,降低農村金融機構的成本。對重點的貧困地區,發放扶貧再貸款。同時執行定向降準和普惠降準的政策,增加涉農金融機構的資金容量。
參考文獻:
[1] 葉敬忠,張明皓,豆書龍.鄉村振興:誰在談,談什么?[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5(3):5-14.
[2] 張軍.鄉村價值定位與鄉村振興[J].中國農村經濟,2018,(1):2-10.
[3] 錢再見,汪家焰.“人才下鄉”:新鄉賢助力鄉村振興的人才流入機制研究——基于江蘇省L市G區的調研分析[J].中國行政管理,2019,(2):92-97.
[4] 朱成晨,閆廣芬,朱德全.鄉村建設與農村教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融合模式與鄉村振興戰略[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9,37(2):127-135.
[5] 呂雅輝,張潤清,張亮,趙幫宏.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陽晨模式”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8,(11):38-49.
[6] 蔡興,蔡海山,趙家章.金融發展對鄉村振興發展影響的實證研究[J/OL].當代經濟管理:1-9[2019-03-2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3/view-148943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