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配音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近幾年,隨著《羋月傳》,《甄嬛傳》等國產影視劇的熱播之后,季冠霖等一批優秀的新生代配音演員的出現,讓配音演員這個職業得到空前的關注,譯制片配音似乎隨時又涅槃的可能??墒?,相比上個世紀的譯制片來說,現當代的影視劇在作品風格和拍攝方式方面有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如何使得我國的影視配音事業越走越遠,越走越成熟,就正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前期準備,語言功底以及配音演員對演員的表演認同三大方面分別闡述和分析了影視配音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一、前期準備不充分
一般情況下,一部影視配音的劇本都很長,若是想要達到最佳的配音效果,往往需要導演和演員們的共同努力。導演需要在演員試配的時候,仔細觀察演員的表情、語氣、停連、語速等等,而演員則更是需要對劇本進行仔細的研讀、揣摩人物形象、反復跟著原片試配,這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以及花費很多的精力與心血才能完成一部優秀的、膾炙人口的譯制片。此外,目前中國譯制片配音演員的待遇普遍不高,因此多數配音演員心浮氣躁,無心找到與電影人物之間的精神聯系,甚至有些配音演員同時接了好幾部配音工作,這樣更加沒有揣摩的精力。再加上市場化運作,廠商要求在極短的時間內拿出成品,這直接導致很多配音演員拿到劇本后只能隨便翻翻,然后匆匆進入錄音棚。這樣讓很多優秀的配音演員即使想要配出一部優秀的作品呈現給觀眾,最后也是落得個有心無力的下場。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最終結果很有可能導致拍攝良好的作品因為后期配音效果不佳而黯然失色。
在正式進行前期準備之前,配音演員必須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認識,那就是:一個優秀的配音演員,是能夠用聲音拉近觀眾與影片之間的距離,用聲音將觀眾帶入到劇情的情節發展中,讓觀眾和劇中的人物一起哭,一起笑。而前期的準備對一次成功的配音而言,就是一塊必不可少的地基。只要前期的準備充足,就如同打下了扎實的地基,在此基礎之上進行的配音創作,才會經得起時間的推敲和回味。
前期準備的第一步,就是要反復研讀劇本,熟記自己的臺詞,要做到能夠脫口而出的地步。然后觀看原片演員的表演。這是一個最佳的學習方式,因為可以借鑒原片演員對人物形象、說話語氣、動作行為、表情方式等的把握,了解劇情的總體發展走向、確定人物的身份地位及其性格特點等等,最為主要的是,可以找到導演在拍攝這部影片時的側重點,從而確定配音的主心骨。
第二步就是在完成第一步的基礎之上,要對劇本中角色所處的時代背景、成長環境、社交環境甚至是每句臺詞都要進行深入、細致的剖析和品讀,仔細分辨每個角色之間的細微差別,分析每句臺詞,甚至只一句是對人名的呼喚都要非常細致地把握住當時的人物情緒,這里要提到邱岳峰在《簡·愛》中對簡的呼喚,一聲“簡!”里面包含了多少的情愫、多少無奈、讓多少人為之心酸落淚。
最后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聯系作者創作時的社會環境、人生經歷、家庭來整體解讀劇情。大部分作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會在劇本當中摻雜個人的一些情感、抱負、理念等等,因此稍作了解一定程度上也能幫助配音演員更好地塑造人物。
二、語言功底不扎實
隨著配音時間的不斷壓縮,語言功底的扎實與否顯得格外重要。很多配音演員說話會因為語速的加快而變得含糊不清,有的會因為情緒不穩定,有的臺詞說著說著就氣息就弱下去了,有的甚至還會看錯字,讀錯字,聲音不“活”。不好的配音將會成為一部影片的敗筆。因此,配音演員必須在語言方面下苦功夫。
語言功底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吐字發聲、說話歸音的準確無誤。從聲、韻母的反復練習,到陰陽上去四音調的準確發聲,再到停連、斷句、重音、氣息的控制、胸腔共鳴等等,這些都需要一個日積月累、不斷學習甚至有的時候會覺得枯燥乏味的過程,而這些最為基礎的基本功也同樣是配音好壞的關鍵,因此,在日常練習的時候,要找到自己薄弱的地方,不斷地反復練習,特別是氣息的控制,可以通過練習“嘿”“哈”來感受氣息的爆發,同時,可以找身邊的老師幫忙聽鑒定。并且,在日常說話交流的時候,也要注意咬字清楚,養成一個良好的說話習慣。
其次是說話要生活化。也就是說要去掉舞臺藝術語言的朗誦意味,不要拿腔拿調。因為在一部影片當中,大部分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配音時的用聲狀態應該接近生活中的口語用聲,一切以生活當中最真實的狀態為準?,F如今的表演已然回歸生活,任何刻意地追求聲音的音量、音調和音節的伸展,任何的做作夸張的表達都是對影視作品所營造的氛圍的一種破壞。但是這種生活化并不是真的回歸到生活,而是在吐字清晰,發音準確地基礎之上,聽上去讓人舒服、自然的說話。
音色是人天生的,無法改變的,但是卻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用聲狀態和發聲位置,來達到延展、變化聲音的目的。配音演員要根據角色的年齡、性格、語氣語調、說話習慣等不同的語言特征來進行調整。比如:小孩兒的聲音是稚嫩,純真,活潑可愛;青年人的聲音是朝氣蓬勃,有斗志、有活力;中年人的聲音是老練、沉穩、扎實;老年人的聲音是虛浮、滄桑,緩慢,回味綿長。因此,配音演員要通過聲音的高低、強弱、剛柔、虛實等不同的處理方式來完成配音創作。
配音員在配音的時候要求真情實感、不矯揉造作;聲音要求接近人們日常生活的說話聲音,不刻意、做作;氣息要穩定、持久、收放自如。能熟練運用情、聲、氣的結合,才能為劇中的配音畫上點睛的一筆。
三、對演員表演的心理認同程度不夠
配音演員若想要在一部影片當中真正能夠“還魂”,必須要在理解原片人物的基礎之上去認同演員的表演特點,這樣才能從心里真正貼近人物,塑造形象,例如美版和英版的《哈姆萊特》。
作為莎士比亞筆下被改編和被演出最多的劇作,《哈姆萊特》幾百年來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時代的舞臺上被不同的人們演繹著。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版《哈姆萊特》,劇中飾演男一號的勞倫斯·奧利弗憑借其憂郁、高貴的氣質,成為全世界公認的最符合莎翁筆下那個“過度信奉唯美主義,天生缺乏果斷行動能力”的,憂郁、矛盾的王子形象。同時,為哈姆萊特配音的孫道臨先生那華貴、帶有書生氣、理性而又充滿激情的聲音,更是為影片添彩,成為配音史上的經典之作。
而由美國演員梅爾·吉布森主演的《哈姆萊特》則正好相反:輪廓分明、眼神犀利、滿臉胡須,看上去豪邁粗獷、英氣逼人,一副硬漢的形象,這與過去在我們心中根深蒂固的優柔寡斷的王子形象截然不同。這時候,配音演員若是無法認同演員的表演,就算迅速進行調整,卻會因為內心的疏遠而始終與人物是“兩張皮”,創作效果也會不盡如人意。
其實,每個角色都有不同的側面,越是優秀的演員越會挖掘角色不為人知的側面并展現給觀眾,而作為配音演員,配音創作的制約性要求我們必須放下先入為主的私心,用心去感受去認同演員對角色的理解,并緊跟演員“上天入地、緊隨不舍?!?
總之,在影視劇配音實踐與實訓中,本著口型貼合、氣息貼合、情緒貼合、動態貼合這幾個關鍵要素,再注意本文提到的實踐中需要做到的幾點,將能較好地完成影視劇的配音實踐工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9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