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體育教學與學生體適能的提高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深入落實的環境下,初中教育正處于不斷發展階段,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影響力也在隨之提升,這也間接提高了初中體育的教學水平。初中體育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個人體質、綜合能力以及體適能,所以在教學中需要不斷嘗試各種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從而培養學生在學習時的精力充沛性。對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初中教學水平,本文詳細分析初中體育教學與學生體適能的提高。
關鍵詞:初中體育;訓練;融入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1-0120
體適能課程主要是以提高學生體適能認知為主,并不斷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高度重視體適能的概念以及相關知識。在當前初中教育中,學生的健康狀況一直都是學校、家長關注的話題,但是近些年青少年肥胖現象越發普遍和嚴重。另外,在當前初中體育教育中,教師雖然比較重視體適能的培養與提高,但是在教學方法方面并不理想,這也間接阻礙著學生的長遠性發展。對此,體適能的教育價值也在隨之提高,這也間接成為初中體育教育的改革重點,探討初中體育教學與學生體適能的提高具備顯著教育價值。
一、改變體育訓練方式,激發參與積極性
在傳統體育課程教學中,大多數學生對于訓練的參與積極性并不高,其主要是認為訓練本身枯燥乏味。對于初中體育這一門實踐性的課程而言,“主體參與”策略應用目標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在課余時間有娛樂、鍛煉的興趣。另一方面,在于實踐性,借助體育學習提升學生的運動天賦,從而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工作提供基礎條件。對此,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提升課堂教學本身的價值和作用,有必要在教育中適當滲透趣味性因素,從而提高學生的體適能。
例如,傳統田徑跑步教學相對而言比較枯燥,學生參與積極性也比較差,這就可以借助訓練的方式進行創新,教師可以采用變通訓練的方式進行多樣化教學,讓學生改變對跑步的認識,感受到運動精神,在新穎和富含趣味的學習內容下進行學習,將會取得很大的效果。以往的跑是要規定時間,規定米數,在創新中可以采取S形跑運動,讓學生感受到趣味,跑的開心,運動的愉快。
二、突出合作訓練,強化體適能
在強化“健康體適能”理念的引入和學生體育興趣的培養過程中,由于健康體適能課程屬于新型課程,在對學生實行體適能訓練的過程中,必須遵循因時、因地制宜以及循序漸進的基本原則。但是因為初中生的基礎身體素質比較差,所以為了更好地穩定學生的參與主動性,可以采用團體性的方式進行教學,從而促使學生可以更加主動且積極的參與,此外,體育訓練的基本要求之一便是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與能力。對此,為了更好地保障體適能的提高效果,在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借助團隊協作的方式能夠更好地實現“主體參與”的教學目標。以往的體育教育普遍是以教師作為主導地位,學生根據教師所提出的要求、發出的信號做出相應的反應。這一種教學方式顯然會嚴重影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興趣愛好、意志力以及情感等因素,在教育中,教師迫切地想將相關知識內容灌輸給學生,從而導致學生的自我學習、評價、教育能力遭受影響。對此,在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創新教學方式,并在教學中高度重視和突出“團體”。在教學中,運用合作訓練的模式,在合理分組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一個個問題或任務,在組長的幫助下相互幫助、實現協作能力的提升。在合作訓練中不僅可以有效強化學生之間的友誼,還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之間的溝通、合作能力,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提升學生的團體精神認識度,實現精神的培養。在體育教育中突出合作訓練,促使學生在訓練中可以培養合作意識,在教學中,一方面需要高度重視學生的心理特征,另一方面需要持續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合作訓練的方式非常多,最為普遍的便是團體性競賽項目。在足球、籃球等團體競技活動中,教師的教學重點應當以團體為主,而不是以勝負為主,在評價時需要點評出每位參與者的能力與成果,評價中以學生在團體中的合作能力作為核心,強化學生的團體精神與組織凝聚力。
三、注重課外訓練,養成訓練習慣
當前初中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生活能力方面無法實現完全獨立,更不用談體適能的培養。體育訓練屬于大多數學生的短板,對于體育教師而言,合理開展訓練是彌補這一短板的有效方式,在課外興趣活動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開展訓練的積極性,從而促使學生的體能、生存能力等得到有效提高。
例如,在課外可以開展關于“荒島求生”的活動訓練方式,訓練內容主要是要求學生借助多種方式進行聯絡并生存下去,訓練內容主要是以工具的使用(鏟子、刀具的使用方法)、搭建庇護所(以小組為單位搭建帳篷)、制作陷阱(以培養繩結打法為主)。在模擬化的環境中,雖然沒有野外實地訓練真實,但是也能夠借助活動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學生的生存意識與能力,一旦在發生突發事件時學生可以更好地應對,從而實現對生活能力的提升目的。
綜上所述,在初中體育教育中,訓練的合理應用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健康體質,高度重視體適能,在學生日常訓練意識、訓練能力等均有明顯的推動作用。在今后,教師應當從多方面著手,不斷培養學生的訓練參與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訓練主動性,注重對于學生訓練方法、意識、技巧的培養和引導,從而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優化初中體育教育價值,強化學生的體適能。
參考文獻:
[1] 陽家鵬,徐 佶.體育鍛煉態度對青少年有氧體適能的影響——體育鍛煉行為的中介作用[D].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6(1).
[2] 王 放.基于體適能教育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2).
(作者單位:浙江省溫州市梧田二中 3250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6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