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朗讀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朗讀能力是小學階段的學生最應該掌握的基礎技能。良好的朗讀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學生體會文本的情感,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是學生語文素養的直接展現。同時,學生只有具備了朗讀的能力,閱讀能力才能夠有所發展。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注重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深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的認知,提高語文教學的效率和效果。
關鍵詞:小學語文 朗讀能力 培養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發現,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學習的趣味性與學生接受和掌握知識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說,語文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越強,學生的學習效率越高。但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方法相對枯燥和單一,學生很容易產生厭煩的心理,這是非常不利于語文教學活動的開展的。而朗讀活動的創建,能夠有效地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正確且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且,指導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理解詞語的含義,辨別詞語的情感色彩,體會詞句的表達效果。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和感受作者的情感,使學生能夠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當中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進行了以下幾點探討:
一、明確培養目標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能夠發現朗讀目標的不明確是影響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問題。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樹立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目標。也就是說,教師要深入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同時,教師要摒棄以教師思想為主導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觀想法,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比如,在《荷花》的教學過程中,筆者就根據學生的語文基礎和素養,為學生確定了相應的朗讀目標,首先,學生要掌握通讀全文的能力,能夠正確且流利地朗讀課文。其次,學生要在朗讀的過程中掌握和理解生字“挨、蓮、蓬、裂、姿、勢”,生詞“挨挨擠擠、花骨朵、飽脹、破裂、姿勢”。最后,學生必須要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內容,有意識地在第二三自然段的朗讀過程中體會和感受荷花的美。這樣的朗讀任務的設置與現階段的學生的學習現狀基本相符。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就能夠掌握一定的朗讀能力和語文基礎知識。
二、設置朗讀任務
課堂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重要場所。要想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教師就要關注課堂上的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就要為學生設置朗讀任務,讓學生能夠明確前進的方向和目標。同時,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方式,營造輕松愉快的朗讀氛圍,為學生創造最適合朗讀的環境,從而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能夠掌握朗讀的技巧和方法。此外,教師要注重學生想象能力和發散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產生自身的體驗。
比如,在《一面五星紅旗》的教學過程中,為了發展學生的朗讀能力,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和感受本篇課文的內涵。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為學生設置了朗讀任務: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理解面包店老板態度的變化;在朗讀中想象,體會“我”對國旗的尊敬和熱愛;在朗讀的過程中感悟,激發學生本身的愛國主義情感。學生在完成這些朗讀任務的過程中,就會體會到文章中人物的情感??梢姡首x任務的設置,不僅能夠豐富學生自身的情感,還能夠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制定朗讀計劃
科學合理的朗讀計劃的制定是培養學生朗讀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就要為學生制定合理的朗讀計劃。同時,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語文能力,結合學生的綜合素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并且,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共性,促進學生個性化的發展。
比如,在《可貴的沉默》的教學過程中,本篇課文是一篇精讀課文。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就要引導學生采取多樣化的方式進行朗讀活動。首先,筆者要求學生自主朗讀了課文,讓學生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其次,筆者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朗讀,并讓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動作進行生動描寫的方法。最后,筆者讓學生進行了仔細朗讀了個別的句子,使學生理解孩子們的情緒變化,樹立關心他人的為人處事的態度。此外,筆者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會為學生制定整體性的朗讀計劃,循序漸進,慢慢地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前期,筆者會重視學生的個人朗讀環節,中期,筆者會注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的分析,后期,筆者會關注學生在朗讀中的個人感悟。在這樣的形式下,學生的朗讀能力自然就能夠逐漸提高。
總之,朗讀活動在語文教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從學生的興趣和語文能力出發,營造朗讀的氛圍,創新朗讀的策略,使學生能夠掌握朗讀的技巧。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明確朗讀的目標和任務,制定科學合理的朗讀計劃,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
參考文獻:
[1]屈雪嬌.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分析[J].學周刊,2018(36):46-47.
[2]林清.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教育觀察,2018,7(18):81-8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69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