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大自然的視角發掘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小學美術課堂是孩子在初級階段培養審美的重要基地。而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缺乏對美的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往往“美”就在身邊,卻感受不到“美”,更難以汲取大自然的美,并將之運用在自己的藝術創作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養,不僅要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啟發、訓練來培養他們對事物的感知、鑒賞和創造美的能力,更要引導學生以豐富的體驗活動打開學生心靈的審美之門,發掘內在的感性認識,將內心的美體現出來。
一、發現色之美
馬克思說過:“色彩的感覺是美感最普及的形式”。探究色彩之間的關系、體會色彩對比的美感、并能理性、客觀地使用色彩創作出色彩豐富、鮮艷明快、和諧統一的畫面,也是色彩系列課程的教學目標。而在學生的實際繪畫創作中,由于學生存在著色彩感覺的差異,并不是所有學生都能靈活的用色彩去表現自己想要表現的事物,讓繪畫創作具有良好的色彩效果?;诖?,作為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生活中發現五彩的顏色,而把課堂帶進自然、在自然中尋找色彩的美,則是逐步培養學生了解色彩、研究色彩、運用色彩的最佳路徑。
在教學《畫一幅色彩和諧的畫》一課時,我將課堂與大自然鏈接,通過出示大量大自然的景色照片,引導學生欣賞、觀察自然界中的鄰近色的色調傾向,感受大自然中最美的色彩。從一朵奇花的姹紫嫣紅、到山水間的翠色欲滴、再到雨后斑駁的彩虹、夜晚五光十色的霓虹……這些綺麗的美景所呈現出的和諧的色調,無不讓學生感受到大自然設色的奇妙,學生在體會鄰近色帶給人的美感的同時,也辨析理解到鄰近色的搭配規律與特點。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和認知基礎,學生在進行二度創作時便會模仿大自然中的和諧色彩,進行多種色彩明度和純度的調和嘗試,而不是僅僅局限在幾種標準色的使用上,這樣創作出來的作品色彩真實自然,豐富多彩,充滿著生命力。
二、發現形之美
造型能力是美術學習的基礎課程,一幅成功的美術作品,最先聲奪人的因素之一就是繪畫的形式感,而營造形式感的重要因素就是構圖。日本畫家東山魁夷的《雪原圖》在起伏的雪原上,杉樹橫向布局,如同五線譜中的音符,構成一曲富有節奏變化的美妙旋律;吳冠中的代表作《桂林水田》布局精妙,線條準確有力,點線縱橫交織,繁而不亂,將江南水田的山色、水色、光色同時畫出來,妙不可言。另一幅代表作《江南居》白墻、黑瓦、門窗、河,都是幾何體,大大小小的各式幾何形構成豐富多樣的畫面,孕育著無窮美感。這些傳世作品都是汲取大自然的形式美的精華,通過構圖、形式美法則、視覺心理等各種元素的形式構成,創作出多樣統一的形式美感藝術作品。
在教學實踐中,除了引導學生分析藝術作品中點線面的運用和形式美法則,如何以裝飾和寫實的手法來大膽進行藝術實踐活動,表現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想,也是亟待解決的教學難點。教學中,我首先引導學生去觀察大自然的一切元素,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再引導學生將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看作是點線面,將紛飛的雪花、群飛的小鳥看成點,將層疊的梯田、交織的蛛網看成線,將無垠的大海、遼闊的草原看成面等等,達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清理出自然背后的規律與美感,并按規律去設計造型。在此基礎上,再學習大師的創作手法,以詩情畫意的形式表現點、線、面的交織,再現大自然形體組合的魅力,在構圖的過程中探索內容和形式的統一,而不是平庸的模仿。
三、發現材之美
美術課標中指出,學生應“學會從多角度欣賞與認識美術作品”。 基于此,在教學中除了引導學生感受藝術作品的形與色,深層次的領悟藝術作品的質感也尤為重要。在教材編排中,有諸多的課程都涉及到用不同的材質去創作作品。
現代主義建筑大師密斯.凡.德.羅認為:“每一種材質都有自己的特性,它們是可以被認識和加以利用的,我們如何處理它,它就會變成生命樣子?!碑攲W生對大自然中的材質有了一定發現認識以后,想要恰如恰如其分的將材質用好、用妙,就要深入了解材質的性格、特征,這樣才能體悟不同的材質表情。
其實,大自然中蘊含著豐富的視覺肌理和觸覺肌理,一片落葉、一根羽毛、一截樹枝、一塊石頭、一塊紙板都有其獨特的紋理,這些大自然的物體無不向我們顯示著生命之美??墒沁@些事物對學生來講司空見慣,他們并沒有將這些事物同美術教學中需要探究的材質聯系起來,也很難將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看成是材質并融入自己的藝術創作構成之中。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通過課堂教學向學生展示大量材質運用的成功案例,由此擴寬拓寬學生的眼界,激發學生的靈感顯現。
六年級《用各種材料來制版》一課,就是一節檢驗學生能否綜合運用各種資源、將版畫技法與材質視覺肌理有機整合的一個課例。本課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就是“用能產生肌理的多種材料來制版”。綜合之前學過的拓印、粉印、刻印、漏印等版畫制作方法,學生對版畫的技法并不陌生,但如何巧妙利用不同材質的肌理創作富有新意和美感的綜合版畫卻是教學難點。教學中,我引導學生通過觸摸與感知大自然中海邊的貝殼、路邊的石頭,樹皮及樹葉、鳥的羽毛、植物的種子等事物的肌理,讓學生感知材料本身或光滑或粗糙、或平整或凹凸、或堅硬或柔軟的肌理特點;再通過分析與聯想不同材質的表面紋理特征及引發的不同心理聯想,來感悟材質與肌理的關系。如一團揉皺的紙、一片只剩葉脈的枯葉、一塊凹凸的樹皮,都會給我們帶來不同的聯想,通過這種體驗與比較,加深學生對肌理的理解;最后通過對物體的拆分與重組,讓其在自主探索中體驗創新的快樂和材料重組帶來的樂趣。在整個體驗過程中,引導學生去自主發現大自然中所蘊含的多種媒材的特點,從而更好地引發學生對各種材料的再構思和再創作,讓大自然的材質與美術作品美妙的邂逅。
德國著名畫家丟勒曾說過:對于那些能夠發現美麗的藝術家們來說,自然就是美的聚寶盆。發現美,不僅要依靠我們的感官,更要依靠我們的心靈,相對藝術美和自然美來說,引導學生從身邊那些普通而又平凡的事物中尋找靈感,發現隱藏在大自然中的美,進而用我們的智慧去把握美、創造美。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7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