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養下的教師課堂時間管理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深入推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核心素養下的課堂教學要求教師科學合理地進行課堂時間管理,教師的教學時間和學生的學習時間要保持一定的張力和適度平衡,以優化課堂時間管理,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關鍵詞:核心素養;課堂時間管理;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9)12-0029-03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需高度重視教育教學的過程。教師實現對課堂時間的科學管理是維持高效課堂教學、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保證。課堂時間管理是教師在課堂45分鐘內對課堂教學活動的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和適時調控的過程。課堂時間分為教師主導的教學活動時間和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時間。在教學實踐中,多數教師常常在課堂時間管理上顧此失彼,而如何在教學過程中落實核心素養,實現兩部分時間的比例最優化是廣大教育工作者需正視和審思的重要問題。
一、核心素養的內涵與特征
隨著信息時代和創新經濟模式的到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美國及臺灣地區等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紛紛根據自身的經濟、社會和教育發展需求,提出了面向 21 世紀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2005):3類9項核心素養;美國21世紀學習伙伴(2007):1+3類11項技能;臺灣地區《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2014):3類9項核心素養。中國在2016年10月指出,中國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從廣度和深度上看,核心素養具有以下兩種屬性。第一,從廣度上看,核心素養具有豐富性。相較于“雙基”和“三維目標”,核心素養涉及的內涵更豐富,維度更多元。既強調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習得,又關注個體適應、生存與駕馭未來社會的必備能力的培養;既考慮科學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又考慮到個人自由和社會責任的統一。第二,從深度上分析,核心素養具有主體性。核心素養提出的立足點由關注學科轉向關注學生。素養是個體在后天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通過主體能動的活動,形成的融合了知識、技能、情意等各種因素在內的復合整體。素養不能脫離主體而單獨存在,學生的主體能動性是形成素養的必要條件之一??梢哉f,沒有主體能動的活動,就沒有主體素養的發展。因此,從深度上講,核心素養是指向人本身,指向人的主觀能動性。
二、教師課堂時間管理存在的問題
課堂時間是一項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科學合理地管理好課堂時間能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核心素養提出的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時間管理上存在著兩極分化的問題:一方面,教師將時間過多用于知識講授、軟件設備操作上,而忽視了其服務的對象——人的體驗,導致留給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大大減少;另一方面,教師將學生的“自流”當做自主,片面追求教學活動效果而忽視教學的目的性,導致課堂呈現出無組織、無紀律的狀態。
(一)教師主宰課堂時間
教師對課堂時間的主宰實則是知識教學專制化的表現。正如某一線教師所說:“教學任務重,教學時間緊,課時少。”知識取向的教學實踐是教師的必然選擇,否則教師將無法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隨著教育信息化的高速發展,知識呈現的方式較以前變得更加直觀,也更具有畫面感,教師可借助課件上的文字、數字、圖表和圖片傳遞顯性的知識符號(字、詞、句、概念、命題、公示等),卻易忽視知識符號所蘊含的邏輯和意義,忽視學生個體對知識的建構和方法的反思,學生依然處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狀態中。這種由“人灌”到全程“電灌”的轉變,實質上仍是教師在自始至終控制著課堂教學。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課堂是點燃求知欲的第一朵火花,是知識的啟蒙之所。教學的意義不僅在于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要“使兒童把獲得知識看成個人的發現”。核心素養是個體發展、適應生活所必需的綜合素養。如果教學只是被視為機械簡單的“知識搬家”,那么,課堂時間勢必被教師專制化管理,思維和行動被技術理性所控制,教學將失去其應有的人性向度。教師對課堂時間的主宰既是對時間與精力的辛苦浪費,也是與核心素養倡導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馳。
?。ǘ┙處熗度胝n堂教學時間過少
核心素養注重學生的體驗和探究,倡導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重視,啟發學生思考。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在缺乏對核心素養深入全面理解的前提下,盲目追求課堂教學的熱鬧、活潑等膚淺效應。有些課堂組織形式精彩紛呈,包括多種教學環節,如觀察、演示、 看錄像、做實驗、學生自學、集體討論等,但在具體操作上,這些教學環節多流于形式而缺乏實質性的內容,它們是游離于主要教學任務之外的,教師在組織教學中忽視了課堂教學的核心和主要線索。再如,有些教師過分迷戀探究式教學,并積極組織學生實驗、探究、討論,致使教師將課堂的多數時間耗費在繁瑣的、毫無目的活動上,而無法保證學生接受學習和專注學習的時間,進而使學生無法深入理解教學的重要內容與難點內容。學生的課堂學習失去了教師的有效指導,就猶如失去河床的洪流,缺乏目標和約束。
三、核心素養下教師課堂時間管理的策略
教學目標要在教學過程中落實,這與課堂時間管理緊密相關。教師對課堂時間的管理要做到收放自如,具體而言,是在教師的教學時間和學生的學習時間之間,找尋一定的張力和適度平衡,教師既不能獨占課堂時間,也不能讓學生“搶奪”教師管理課堂時間的主體地位。
?。ㄒ唬┙o予學生必要的接受學習的時間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知識教學并非是對立、矛盾的關系。知識是形成素養的基礎,核心素養視域下的教學也不能離開知識的傳授。按照國內有關研究成果可知,在課堂45分鐘內,學生的生理心理呈現出波谷(5分鐘)——波峰(15 分鐘)——波谷(5 分鐘)——波峰(15 分鐘)—— 波谷(5分鐘)認知思維規律。心理學家根據學生認知思維的峰值規律將課堂教學劃分為“啟始時區、興奮時區、調節時區、回歸時區及終極時區”五個時區。學生處在最緊張的腦力勞動時段是上課后的5~20 分鐘,這一階段是學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階段,也是教師最佳的教學時域。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高效利用學生專注學習的時間,給予學生必要的接受學習的時間,即在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段內,完成知識內容主要部分的教學。 ?。ǘ┝艚o學生適當的自主時間
教育是自主的個性素養形成的條件,教師要承認和確立人作為獨立生命個體的存在性,即人的自主性。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給予學生自由時間的重要意義。教學過程是一個學生知識學習的過程,即引導學生不斷獲取知識、豐富自身靈魂并提升內在素養的過程,如此一來,知識就不能被靜態對待,需要在學生的思考和運用這一動態的過程中,轉化為學生個體的思維和能力。課堂時間是教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作為教學資源的主要分配者,需將知識的儲存變為知識的流通,促進知識轉化為思維,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而教師留給學生適當的自主時間則是激活學生思維的導火線。首先,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知識向思維的轉變離不開人的思考。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思考包括三層意思:一是學生對所感知的東西要想一想;二是檢查一下他理解的東西正確與否;三是試圖把獲得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因此,留給學生適當的時間去深刻理解、反思實踐,是促進學生知識向思維轉化的一條重要渠道。其次,留給學生合作交流的時間。從學習的本質來看,學習是自外而內吸收信息和自內而外交流信息的活動,課堂上適當的合作交流是學生接受知識信息的有效途徑。教師要根據教學情況和學科內容靈活地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為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增加彈性時間。
(三)加強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管理
學會自我管理是中國學生必備的核心素養之一,而能夠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與精力是學生自我管理素養的重要內容。因此,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合理分配和使用時間是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素養的途徑之一。教師對學生自主學習時間的管理要堅持靜態管理與動態管理相結合的原則。第一,以靜態管理為基礎。靜態管理就是為學生自主學習設立明確的規則和要求,以保證學生的學習效果。由于學生自我意識中的惰性力量遠遠超出其自我管理、自我監控的強度,所以他們的自主學習需要教師必要的規則管理。第二,以動態管理為核心。教師動態管理的關注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間中逐漸形成自我管理的核心素養。教師要根據學生自主學習的情況在必要時為學生指點迷津,及時給予學生反饋。
教學是由教師教和學生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核心素養下的教學要求教師以學生的終生發展為教育基點,依據質性的而非量性的時間觀去完成教學目標。為此,教師要發揮內外力的 “共振”作用,實現對課堂時間的優化管理,使課堂教學動靜結合、張弛有度、開合自如,以此為師生創建一個和諧的課堂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伍葉琴,鄭志輝.論課堂教學時間的理性存在與優化[J].教學與管理,2013,(10).
[2]張 敏.對課堂教學時間效益最大化的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10).
[3]林崇德.構建中國化的學生發展核心素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
[4]張建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亟待教學轉型[J].中國教育學刊,2017,(2).
[5]孫孔懿.蘇霍姆林斯基評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6]王仁甫.45分鐘價值曲線[N].中國教育報.2002-09-1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0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