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花山巖畫舞蹈群體性表演的應用與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章從花山巖畫群體性表演的現狀入手展開工作調研,將花山巖畫意象與早期銅鼓紋飾圖案等運用到舞蹈動作、情景編創中,使隊形與服裝、舞美、舞臺等構成煥然一新的樣貌,以期更好地將巖畫圖像群體性活動的情景元素與舞蹈編導藝術等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實現巖畫藝術在視覺表達上的素材創新。巖畫藝術素材具有豐富的內涵,也有很深的文化底蘊,能夠對我國現代藝術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在數千年的發展與進步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文化,各個民族的藝術以及文化在發展中實現了融合與創新,這種對巖畫藝術的二次開發行動,能夠賦予我們傳統文化更加鮮活的生命力。
  關鍵詞:花山巖畫;群體表演;舞蹈創作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8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花山巖畫圖像元素在壯族師公舞編排中的應用與研究”(2018KY0376)階段成果。
  一、國內外及區內外研究現狀述評
  花山巖畫圖像群體性活動的情景所體現的內容和祭祀有關。由于很多古人對于自然的千變萬化、自然現象的出現往往難以理解,所以古代文化中孕育出了諸多的神仙素材,包括天神、山神、水神等,這些神仙素材文化展示了古人對于自然的崇拜。尤其是在民間的重要節日中,人們都會請巫師進行做法,戴上面具,通過歌舞以及大型的酒會活動,來拜祭天地,求得來年的平安健康。一般而言,古代的民族舞蹈寓意多為保佑來年糧食豐收,家族人丁興旺,社會和諧太平。參與舞蹈的人們往往需要佩戴神秘的面具,代表神靈附體,也希望能夠通過這種方式更好地與神靈展開溝通。巫師的舞蹈往往是伴隨著鼓聲而起的,并且手中一定會持有神靈的法器,包括木刀、木劍等,人們認為,只有揮舞著兵器進行舞蹈,才能夠降服妖魔,消除疾病以及災難。在花山巖畫中,有很多的圖片素材帶有這一文化,例如,利用芒星、圓圈、帶有黑點的內環等,舞蹈的首領人物往往都持有刀劍等武器佩戴物,而對于普通的舞者而言,也都會選擇用三只眼或者四只眼的面具來遮擋面容,這種舞蹈姿勢與傳統的巫師舞蹈十分相似。在這種群體的舞蹈中,最經典的造型就是蛙式舞蹈,如青蛙一般蹲在地上,雙臂上舉進行舞蹈動作。因為在當時人民的心中,青蛙是天神的象征,青蛙鳴叫意味著來年雨水充沛,莊稼豐收,這種蛙式的舞蹈動作也是壯族人民對于圖騰的崇拜反映。在花巖壁畫中,絕大多數的人物造型都是這種蛙式姿勢,尤其是許多大型群體性活動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典型的蛙式舞蹈造型。
  二、花山巖畫舞蹈群體性表演的應用
 ?。ㄒ唬┪璧傅膭幼?
  壯族是一個傳統的農耕民族,壯族人民往往通過植物以及動物類的圖騰來反映自己在不同時期以及季節的勞作。這也是花山巖畫靈感的另一個來源,例如,壯族的傳統舞蹈扁擔舞、采茶舞等,這些都是壯族人民在千百年的勞動中利用必不可少的勞動工具形成的特色舞蹈。壯族的花山舞蹈在中華幾千年的沉淀中逐漸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從文化上看,囊括了文學、教育以及宗教等各個方面,從學術上看則包括了百家爭鳴等多種文化派系。這些龐大的文化組織結構也為花山舞蹈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從任何一個方面展開研究,都能夠通過深入的分析得到令人驚嘆的結果。在時代的快速發展中,我們也要守住初心,從花山舞蹈素材中找到新的靈感,吸取古代人民智慧的營養,并且不斷將花山舞蹈作為現代的鏡子,進行反思以及創新改進。花山舞具有非常大的價值以及影響力,這種內涵豐富、文化多樣、底蘊深厚的藝術形式對于我國古代以及現代的舞蹈藝術創造都有很大的積極影響,也能夠不斷推動世界文化的發展。
 ?。ǘ┪璧钢械难b束
  在各種和花山舞蹈相關的巖畫中,我們能夠觀察到很多和人物形象、動作相關的素材以及作品,這些作品中人物的樣貌以及大小各異,在巖畫中,既有系統性的分組的畫像,也有類似于銅鼓、刀劍等器具的圖像。畫作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十分強壯高大,身姿英勇挺拔,并且都會佩戴不同的配飾,包括大刀、長劍等等。在現代舞蹈的創作過程中,我們也可以充分借鑒花山巖石的圖像素材,利用各種不同的元素進行組合,并且依據史記以及各種歷史資料,對當時的文化進行深入的研究,尋找和當時文化相符合的音樂,并采用富有特色的鐘鼓音樂進行伴奏,從而營造出歡快、慶祝的氛圍。最后,在進行當代舞蹈創造的過程中,舞蹈演員的服裝、裝備也可以借鑒巖畫的素材,結合壯族古代人民的傳統裝束進行二次創作,還原歷史場景。
  (三)舞蹈歷史文化的獨特性
  花山巖畫的人物形象動作飽滿簡潔,基于這一角度,可以在當代舞蹈藝術設計上進行相關的調整以及創新,從人物的動作姿勢、服裝造型、背景場景布置等方面進行學習與融合,讓當代的舞蹈不僅能夠繼承古代壯族舞蹈的動作,也能夠從靈魂以及歷史的意義上進行全方位的深入學習?;ㄉ綆r畫在民族發展和世界發展中的關系,也就是類似于一般與個別之間的關系。作為一個豐富的整體素材,花山巖畫在發展過程中,往往也是基于民族的追求與文化,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國文化的發展與脈絡,帶有獨特的民族發展力量。從發展性的眼光來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發現,花山巖舞蹈在不斷地發展與創新,而現代舞蹈的發展正是基于古代的民族舞蹈,這代表了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
  三、花山巖畫舞蹈群體性活動的研究價值
  花山巖畫引起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關注,根據我國歷史學家的學習與研究,證明了花山巖畫的發展應該有2000余年的歷史。關于花山巖畫最早的記載,出現在明代張穆的《異聞錄》中,文中是這樣描述的:“廣西太平府有高崖數里,現兵馬執刀杖,或有無首者?!惫饩w年間的《寧明州志》記載:“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形,皆裸體,或大或小,或執干戈,或騎馬。”學術界通過多學科的綜合考察和學術討論,認定花山巖畫的內容主要是表現壯族先民舉行原始宗教祭祀的集體歌舞場面。這些關于生產勞動、宗教祭祀等內容的畫像有1800多個,包括人、馬、狗、刀、劍、銅鼓和羊角鈕鐘等,以人像居多,共計超過1000個,并且,在巖畫中人像有正面和側面的區別,正面的人像往往十分高大,雙臂高舉,英俊挺拔,十分瀟灑。而巖畫中的中心人物,如巫師等,往往占據在畫面的正中央,身材與一般的群眾舞蹈人物相比更加挺拔,頭上戴著老虎的帽子,身上掛著修長的配劍,往往是一個隊伍中的首領人物。而一般小部落的頭領人物也是與眾不同的,神情往往更加彪悍有力,能夠在眾多人中被一眼發現。側身雕刻的人物形象數量大,有的人物頭上會戴著布條、銅鈴等飾品,有的人物則是赤身裸體。這些雕刻的畫像有男性,也有女性,有老年人,也有很多年輕人,眾多體型較小的人物擁護著高大魁梧的首領人物,形成了眾星捧月的模式。從遠處看來,花山巖壁上一片赤紅,在近處看來,巖壁上的畫像密密麻麻,許多不同的元素雜糅在一起,十分熱鬧,傳遞出民俗舞蹈方面的信息,對圖像群體性活動的情景表演創作的研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明確花山巖畫圖像群體性活動的情景表演在舞蹈創作中的傳承性。如今壯族群情景表演舞不僅僅是娛神娛鬼的祭祀舞蹈,已經成為廣大人民的一種文化娛樂活動形式,并通過改進與創新,成為了一種廣場藝術形式。通過舞蹈從業者的修改以及研究,很多花山巖畫的圖像被搬上了現代的舞臺,成了受到眾人喜愛以及追捧的熱門表演性舞蹈,呈現出了嶄新的面貌。
  強化花山巖畫圖像群體性活動的情景表演在舞蹈創作的民族性。將花山巖畫圖像群體性活動的情景表演創作與應用作為研究整理民族舞蹈史的切入口,是大有文章可做的,也是順理成章的,因此,對其的研究不僅可將民族舞蹈史的研究范圍擴大,而且也形成了中國舞蹈史的民族性特點。
  對花山巖畫圖像群體性活動的情景表演在舞蹈創作中有利于形成功利性和超功利性的認識。從古代的祭祀舞蹈轉化成現代的娛樂化舞蹈,由綜合功能向審美功能發展,這種舞蹈功能的轉化是在歷史的變更中逐漸實現的,經過了多代文藝工作人員的研究與創作,能夠深刻展示我國民族舞蹈藝術不斷更新、不斷向前發展的意識,也體現出了民族舞蹈的繼承與創新。
  四、主要觀點和創新之處
  文章不是單純地從認識的角度和理論的角度去研究花山巖畫圖像群體性活動的情景表演創作,而是結合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對花山巖壁畫的動作、人物形象進行深刻的解讀,并不是孤立地看待問題,而是將所有在花山巖壁畫中出現的情況作為一個系統和結構來看待,從系統性以及結構性的角度進行深刻的理解與分析。同時,本文的研究將前面研究問題的結論進一步總結,得到有益的創作嘗試和研究上的突破,分別從表現和應用等方面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研究,提出將花山巖畫意象與早期銅鼓紋飾圖案等運用到舞蹈動作、情景編創中,使隊形與服裝、舞美、舞臺等構成煥然一新的樣貌,以期更好地將巖畫圖像群體性活動的情景元素與舞蹈編導藝術等有機結合起來,幫助這些傳統的巖畫藝術在現代化的舞蹈視覺表達中提供具有韻味的素材。
  參考文獻:
  [1]佟遠.壯族花山素材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J].現代交際,2018(5).
  [2]任衛新.壯族巖畫音樂舞蹈詩花山(文學臺本)[J].歌海,2016(5).
  [3]廖楊,蒙麗.人類學視野中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以壯族花山文化為例[J].社會科學家,2009(7).
  [4]翟鵬玉.花婆神話、花山壁畫與壯族生態倫理締結[J].柳州師專學報,2007(4).
  [5]何衛東,董必凱,謝平峰.廣西花山巖畫中壯族武舞的傳承研究[J].蘭臺世界,2016(6).
  作者單位:
   廣西藝術學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27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