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復制”與版畫發展的關系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復制”對于我們而言是一個無比熟悉的詞匯。談到對于“復制”的探討,就不得不提及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復制藝術多種多樣,版畫卻與復制藝術的發展存在著天然的聯系,它的發展始終貫穿著復制性的觀念。
關鍵詞:復制;版畫;藝術;關系
版畫作為一門獨特的藝術語言,在歷史的長河中有它自己的發展軌跡,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版畫與其它畫種不同,風格上如同一位沉默少言的智者,有著自己獨特的特性。提到版畫的特性,最先出現在我們腦海的往往是版畫的復制性、間接性、印痕美。本文旨在探討“復制”在版畫的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之間所存在著的關系。
引發這種思考,主要來源于筆者對本雅明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的閱讀。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一書的中心是:現代的機械復制技術影響藝術創作甚至改變了藝術概念本身。書中提到:“分析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必須公正地看待這些關系,因為它們使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機械復制在世界歷史上第一次把藝術作品從它對儀式的寄生式依賴中解放了出來。在很大程度上,復制的藝術品變成了為復制性所設計的藝術品?!睓C械復制改變了藝術品的獨一無二性。藝術家創作的作品,通過機械的復制技術,人們可制造出多個復制品,本雅明稱之為“靈韻”的消失。靈韻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藝術的原真性,也就是藝術品誕生的此時此刻,即它的獨一無二性;二是藝術的儀式性,也就是藝術的展示價值與供人膜拜的功能。隨著現代性程度的不斷加深,后現代主義隨之而來,攝影藝術、波普藝術、裝置藝術不斷出現,不僅藝術品顯形為尋常物,藝術家也顯形為平常人,圍繞在藝術之中的魅惑被驅散了,標志著藝術逐步從“賦魅”來到了“祛魅”的時代 ?!肮忭崱眲t預示著“重要性”,將藝術與非靈韻的俗物區別開來。“光韻”的消失與馬克斯·韋伯提出的“祛魅”非常相似,這是現代化的一個總體趨勢。
由此可見,在機械復制時代的背景下,藝術創作的方式以及藝術作品的功能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世界藝術史上,作為最具有復制性特點的藝術,版畫的發展則是得益于這個“機械復制時代”,正如《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一書所提到的:“版畫中的木刻版畫作為最早的機械復制,在印刷技術尚未誕生的遙遠年代它是最早的印刷復制。到19世紀初期,平版印刷初露倪端,平版印刷術的出現,是一個本質的變化,它使機械復制躍上了歷史的新舞臺。”就“復制”與版畫發展而言,可以說兩者是相互促進的關系。版畫的復制性,推動了機械復制時代的發展,同時版畫自身也通過其復制的功能推動了自身的發展。這樣的特性,從中西版畫發展史中我們都可以找到論證。
中西版畫一開始都源于宗教畫的推廣,然后轉向廣闊的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19世紀歐洲攝影術發明前,版畫的圖像復制和傳播功能在中西方社會中是一致的,它具有同體復制和經濟便捷的優勢。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說:“每一個民族與地域的文化盡管富有多樣性,但總有一個帶有歷史性和行動一致性的價值秩序或主導精神貫穿始終?!卑娈嬇c生俱來的復制和傳播功能正是中西版畫在古代社會賴以生存的重要原因。
一、西方20世紀前版畫復制性體現
西方版畫自14世紀中葉出現至19世紀已有500余年的歷史,西方初期,木版畫服務于宗教的印刷宣傳品。15世紀上半葉,由于銅版印刷術的出現,西方版畫在短暫的50年間就從初期木版畫的稚拙的形態轉變到了銅版畫細膩、高雅的藝術表現水平。由于銅版畫具有鋼筆畫的明暗圖像表現效果,因此成為繪畫復制的主要表現手段之一。16世紀是西方版畫迅速發展的時期。版畫的藝術性由于許多畫家的努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版畫的一個重要功能——復制,也因工商業的繁榮而迅猛地發展起來,西方形成了一個不小的版畫市場。18世紀是版畫蓬勃發展的重要時期,石版印刷技術的發明,引起了畫家們極大的興趣,這一更加直接的復制加工技術,使得藝術品大量流向市場,繪畫可以把它的描述對象轉向日常生活,并伴隨著復制的發展而日漸豐富。
復制這一功能使得復制版畫在西方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一方面,人們知道版畫,欣賞版畫,收藏版畫,這種深厚的社會文化基礎使得復制版畫得以生存和發展。另一方面,這種欣賞版畫的社會風尚也促使了藝術家們投身其中進行版畫創作,從而促進了版畫的發展。
二、中國古代版畫復制性的體現
中國古代版畫肇端于公元3至4世紀兩晉南北朝時期,成熟于公元9世紀佛教版畫,之后隨著國家對書籍出版的大力推廣而由佛教版畫發展成其他領域的書籍插圖。同西方版畫發展一樣,最初都承擔著圖像復制和傳播功能。從某種角度來說,中國古代版畫史就是書籍出版史和雕版印刷史。我國復制木刻版畫大約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約產生于隋唐之際,到了唐代印刷術成型,出現了較為成熟的圖像印刷,如在《西廂記》中,就許多有趣的插畫(圖1)。木刻版畫由于易復制,在文學史上留下了一筆不可磨滅的印記。在攝影術未發明之前,版畫復制成為了圖像復制最為快捷而有效的生產方式。可以說復制這一特性在版畫這一時期的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之又重的角色,在需要復制的時代背景下,“復制”與版畫的發展相輔相成,是一種事物在發展過程中階段性的體現。正如克羅齊所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歷史由一個個當下的在場構成,這與佛教中有關世界的本質有類似的看法,我們只存在于剎那瞬間,每個瞬間造成下一個瞬間的存在,又構成下一個瞬間存在。”
三、當代版畫的復制性體現
版畫創作在當代的時代背景下可以說呈現出百花齊放的狀態。當今的版畫發揚著很多特性,版畫創作不再是單一的復制或是承擔著某種社會功能,而是形成了當代性、多元性、多版種、多語言性等藝術格局。版畫藝術者也越來越不局限于單一的制作技術,創作的題材以及方法多種多樣,今天的版畫展覽看起來可能有點像雕塑,有點像裝置,有點像視頻,甚至是一些讓人難以搞清的介質。版畫已超出傳統概念的印刷,因為一直以來它持續通過藝術家的視野傳播理念,同時反映我們存在的時代。
那么在這樣一個版畫的發展趨勢下,“復制”這一特性還重要嗎?回答是肯定的。雖然獨立的版畫創作是當代版畫發展的主流,但是復制版畫仍然是版畫生存和發展的其中一種方式。隨著商品時代的到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藝術品成為了一種消費趨勢,這也就促進了現在很多版畫工坊的誕生。各種大大小小的版畫工坊、工作室,有些屬于社區,有些屬于公司或藝術家個人,還有些附屬于大學或美術館、畫廊,版畫工坊遍布世界各個角落。版畫工坊除了為藝術家提供好的創作氛圍,從某種角度而言亦是承擔了版畫在發展過程中的復制功能。通過版畫的方式復制油畫、國畫等成為了一種普遍的再創作的藝術手段。并且,國內很多古代流傳下來的名家畫作也是采用版畫的復制技術得以傳承的。而在國外成熟的藝術市場中,很多知名藝術家的藝術復制版畫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諸如村上隆、草間彌生、奈良美智等名家的限量版畫作品(圖2),在拍賣市場上以數萬人民幣的價格成交是十分常見的。因為國外的消費者和收藏家,經過多年的熏陶,已經充分接受了“與藝術生活在一起”的理念,購買和收藏復制版畫就是這種理念的實踐。復制與版畫的發展,一方面取決于社會的需要,復制和傳播技術的進步,另一方面則取決于經濟生活的不斷發展,使得物與物的交換、人與人的交流變得更加頻繁、廣泛和深入。
“復制”并不僅僅發生在“大工業”領域,從古至今,復制貫穿于藝術的發展全過程,版畫和復制性,天生就具有強烈的共性。無論是在西方版畫發展的過程中,還是在中國版畫發展的過程中,這一特質都顯而易見?!皬椭啤迸c版畫發展就如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攜手”同行。
參考文獻:
[1]本雅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2]張奠宇.西方版畫史[M].杭州:中國美術出版社,2000.
[3]杜松儒.世界版畫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3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