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現階段,核心素養這一詞匯已經成為教育界的熱點話題,并為教師們教育教學的開展發揮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因此,初中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與時代發展相接軌,巧妙的抓住學科特質,致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等,以此來增強教學實效,將學科價值全方位的展現出來?;诖?,本文將以此為話題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的展開發揮出借鑒價值。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歷史;有效性研究
前言:在初中階段的課程體系中,歷史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門學科,通過該學科教學的有效開展,不僅能激發起學生的愛國意識、愛國熱情等,使其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念及思想道德,也能深化其對我國歷史、歷史文化的理解等,促使其的知識內涵、文化素養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因此,為了將該學科的內涵、價值最大化的展現出來,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注重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以為其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保駕護航。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概述
所謂的核心素養就是指,學生所要具備的滿足自身發展與時代發展的關鍵能力與必備品格,是學生實現自我成長、發展的必備要素[1]。而在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中,主要可以將其劃分成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價值觀等,是教師在開展培養工作中的重要導向。
因此,初中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要想將學科的內涵、價值最大化的展現出來,就一定要跟隨住時代的發展腳步,對核心素養的培養工作加以注重,促使學生在局限的課堂中收獲更多,以在強化其知識底蘊、歷史素養的同時,為其后續的深入性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二、基于核心素養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有效性研究
?。ㄒ唬┗诤诵乃仞B,培養時空觀念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時空觀念通常就是指,對特定空間、時間中的事物加以觀察、分析,所形成的觀念、意識等,也是將各個歷史要素、歷史現象、歷史人物互相聯系、關聯的一種方法。在教學實踐中,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對學生的時空觀念加以有意識的培養,不僅可以使學生構建完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也能鍛煉其的思維能力、自學能力等,對于學生學習質量、學習效率的提升有著非常顯著的效用。
例如,在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歷史事件的過程中,由于這一事件中包含著諸多的人物、戰役、時間點等,很容易使學生在記憶、理解的過程中發生混淆,對其最終的學習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因此,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教師就可以引入“時間軸”這一形式,讓學生結合二戰過程,將各個知識點放置在時間軸中,將整個二戰過程清晰、直觀的展現出來,便于學生的理解、記憶等,這是提高學生學習質量、效率的一種方法。在這樣的模式下,可以促使學生時空觀念的建立,將各個歷史人物、時間、事件結合在一起,促使其歷史素養的形成,為其后續的知識復習也會帶來較大的便利。
(二)基于核心素養,加強史料實證
在歷史學習中,歷史史料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只有在其的輔助下,才能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使學生建立起完善的知識體系[2]。因此,初中教師在歷史教學中,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也應有目的、有意識的加強學生的史料實證,借助合理、真實的史料幫助學生在分析、理解中更好的理解歷史知識、體會歷史文化等,使其逐漸的養成實證精神,促使其歷史學習習慣的逐步養成。
例如,在講解“近代史”這一部分歷史時,需要學生通過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的學習等,來體會到“落后就要挨打”這一真理,通過該部分歷史內容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正確的愛國情感、榮辱感、責任感等,將歷史學科的內涵、價值等逐一的展現出來。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就可以輔以一些相關的史料實證,如為學生播放一些相關的影視資料、歷史教材中尚未提到的內容、當時社會背景的介紹等,使學生能多角度、全方位的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使學生在不斷的學習中強化對歷史的理解,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人文觀、價值觀等,促使其的歷史素養、學習能力得到切實的提高。
(三)基于核心素養,深化歷史理解
在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中,歷史理解和解釋是兩個非常重要的內容,而二者間又是互相關聯、聯系的,也就是說只有當學生對歷史人物、事件有一定的理解、認知后,才能在前者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解釋、評價、分析等,如果沒有做到這一點,那么一切都將是空談,沒有任何的歷史價值。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也應充分的發揮出核心素養的導向作用,為學生搭建各種各樣的機會、平臺等,使學生有機會能表述自身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看法,促使其歷史素養的逐步形成。
例如,在講解《貞觀之治》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先引導學生觀看相關視頻,可以使學生直觀、生動的對李世民有一個初步的了解;而在這之后,教師就可以將學生群體劃分成各個小組,讓其從“玄武門政變”探討到“貞觀之治”等,使學生能對李世民這一形象有一個正確的理解、認知,形成客觀評價等,使學生在局限的課堂中獲取更多。
?。ㄋ模┗诤诵乃仞B,樹立價值觀念
在歷史教學中,價值觀念的樹立也是教師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內容之一[3]。因此,在核心素養的導向下,教師也應對此加以注重,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歷史觀,使其獲得更多。
例如,在講解“紅軍長征”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們設置出幾個問題:“長征的條件這么艱難,為什么紅軍們依舊沒有放棄呢?是什么樣的精神在支撐著他們一直走下去?”引發學生的自主分析、合作探討等,促使學生們在歷史學習中更好的學習長征精神、理解長征精神,促使其的歷史價值觀得以樹立,將核心素養的導向作用彰顯出來。
結論:綜上所述,在目前的教育環境下,初中教師在開展歷史教學的過程中,有目的、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是至關重要的。在此模式下,不僅能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使其在學習中感受到我國歷史的曲折、波折等,使其的愛國熱情大大增強,也能切實的提高其的文化底蘊、歷史素養,達到一舉數得的最佳效果。雖然,在當前,部分教師在此方面的意識還比較薄弱,但我確信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一定能改善這些不足,為素養教育的推進而助力。
參考文獻:
[1]周伯泉.培養愛國品質,塑造民族精神——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教學[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 (10):142
[2]石潔.初中歷史教學如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9):67-69.
[3]林科.歷史學科核心素養視閾下的初中歷史教學——以“美國南北戰爭”一課為例[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8(18):23-2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31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