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朝聘禮中等級制度的變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春秋時期朝聘禮的變遷,實質是由于王權下移,霸主國興起導致的社會等級制度變遷所引發的,這種變遷對于禮制本身也有影響,體現在朝聘禮中的等級制度上,主要是主導結構和等級核心發生了變化。
關鍵詞:春秋時期;聘禮;制度變遷
1 等級結構和核心的變化
這一時期朝聘禮用于維護王權、明確臣屬關系的政治功用減弱,逐漸成為大國爭霸和小國尋求庇護的手段之一,列國朝聘時不再是單純的行朝聘禮,通常伴隨著聯姻、修好、盟會、謀事、納貢等政治活動,如《左傳》文公六年,“季孫行父如陳。”“季文子聘于陳,且娶焉?!薄蹲髠鳌废骞辏笆鍖O豹如邾。”“穆叔如邾,聘,且修平?!盵1]在這些活動中,周天子所起的作用已遠遠不如齊、楚、晉這些新興的霸主之國,過去用于排定等級的爵位制度在朝聘活動中的重要性不斷減弱,一些弱小國家為了保全自身或是減少貢賦不惜自貶爵等。
桓公二年,“滕子來朝?!盵2]滕國國君在隱公十一年朝聘時尚稱“侯”,此時稱子一事,史家評述眾多,朱子曰:“……春秋時小國事大國,其朝聘貢賦隨其爵之崇卑以為多寡,故往往自貶降,以省貢賦,恐是如此。后面鄭朝晉,云鄭伯男也,而使從公侯之賦。鄭初襲用侯禮以交于大國,后來益困,說出此等話,非獨是鄭,想當時小國多如是?!?
爵位制度在國家活動間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小,春秋時期排定國家大小的標準已經發生改變,不再以其爵位而是以國家強弱為標準排定等級,“五等爵制在春秋雖發揮著一定的影響,但諸侯的大小強弱卻是由實力決定的。根據實力,春秋列國可分為霸主、大國、次國、小國和附庸等?!盵3]這一時期朝聘結構從原來等級鮮明的金字塔式階梯結構,逐漸變為大國對立而次國、小國依次從屬的交叉等級結構,朝聘活動中的主導者和核心,毫無疑問從周天子變為并立的霸主國,汪克寬曰:“來求止于文公,來聘止于宣公,錫命止于成公,非削之而不紀,蓋王命不足為輕重。”
隨著越來越多大國的興起,天子逐漸退出春秋朝聘的舞臺,不僅大國,許多小國行朝聘時也視天子如無物,因為這些國家知道決定自己命運的不再是周天子,而是比自身實力強大的國家。春秋時期,為大國吞并之國不計其數,大國為了自身喜好強迫小國改變爵等以多納貢賦更是不在話下。
文公十二年,“杞伯來朝?!盵4]《春秋大事表》對此事評曰:“蓋此子稱伯,因前此躬以子禮朝魯,受魯之伐,而不敢不以伯禮來也。自后成四年與十八年來朝,守其常賦,俱稱伯。至襄二十九年來盟,是時杞為晉平公之舅,晉為城杞,且使魯歸杞田,杞挾晉之勢,從簡禮以要魯,故仍復書子,以后終春秋并稱伯。蓋因貢賦之盈絀以為升降,此情勢之顯然者。”
2 等級觀念的嬗變
孔子作《春秋》,是為了抨擊這個“禮崩樂壞”的時代,然而“禮崩樂壞”是否真的是一件不好的事情,許多史家看法不一??鬃友壑欣硐氲亩Y制,是維護等級制度的禮制,能夠使天子臣民各安其等,不僭越,不失禮。春秋時期的禮制,迫于時勢而發生了各種各樣的變化,已經無法維護當時周天子的權威,更勿論約束諸侯,所以被孔子認為是“失敗”的禮制。從禮制本身的功用來說,是為了明尊卑而定等級,如果只是尊卑的觀念發生變化,“禮制被破壞”這個說法就值得商榷了。
周初的禮制,可以視作是一種理想狀態,通過絕對的王權劃分等級,而忽略各個等級是否有能力維護其權利?!按髧薄ⅰ靶边@些觀念的提出,是當時等級制度發揮作用的一個表現,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五等爵制這一系列周代法制和禮制交匯的網中,使得周天子可以建立一個“觀念性”的等級制度,即忽略國家實力,只憑借“宗法血緣貴賤”這個觀念來劃分等級,并用強有力的禮法制度來維護。在這種情況下,必然造成一些強大國家位卑,一些弱小國家位尊,外交活動中這些國家的權力和義務與其國家實力之間的反差,埋下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局面的隱患。
春秋時期周天子權威的衰落,是作為其統治基礎的各個制度逐漸崩潰的必然后果,沒有王權等外力的干預,“觀念性”等級制度被摧毀也是必然的。這一時期,強大的國家在外交活動中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霸主國家甚至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反之,那些空有尊貴爵等而不思進取的弱小國家,只能淪為大國爭霸路上的犧牲品。這種弱肉強食的社會,卻在一個側面印證了達爾文“適者生存”理論,孔子等復古人士眼中的“社會倒退”,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反而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這一時期的禮崩樂壞主要指禮樂文化形式在制度層面上的崩壞,而這一崩壞主要的體現就是禮樂文化的下移,而這一下移也正是時代變遷的影射,從一定意義上可以說‘禮崩樂壞’是順應世事人情和歷史潮流的產物。”
這種強者圖霸弱者附庸的局面,使得當時的等級觀念隨之發生改變?!按髧焙汀靶钡挠^念被重新詮釋:在超過一國的國家間外交活動中,起到主導作用的是大國,被主導的一方是小國。于是原有的等級制度被強硬地扭轉,實力強大的國家開始站在等級制度的頂端,從這個角度來看,春秋時期朝聘禮的各種活動仍然貫徹了“位高者尊,位低者卑,尊卑有別”這樣的原則,禮制雖然發生變化,卻不能一味宣稱禮制遭到了破壞,反而這一時期的禮制隨著等級觀念的嬗變有了新的內涵。
3 等級制度性質的變化
朝聘禮于春秋時期衰落,其中的等級制度必然發生變遷,這一時期等級制度的性質已經不再像春秋前期明顯帶有宗法血緣的特點,而是隨著朝聘禮中等級結構和主導核心的變化,有了新的特點。
“宣元年,邾子來朝。”[5]黃仲炎曰:“邾自僖、文之世常與魯抗,今宣篡立而反朝之,非畏魯,乃畏齊也。齊悅魯之利,邾畏齊之壓,而公論不復存矣?!盵6]史書載宣公篡立,諸侯各國礙于禮并未前往朝賀,魯以利賄齊,于是齊國遣使朝魯,諸侯各國畏于齊國實力,被迫前往朝魯,承認了魯宣公的合法性。邾國與魯有舊怨,合法繼立的國君都未前往朝賀,反而篡立的國君卻前去朝賀,是不符合“公論”的。此時朝聘的主導對象為齊國,其他諸侯國所遵行的行禮原則已經由是否符合禮法變為是否能夠保全自身,大國意志逐漸成為朝聘活動的“風向標”。 襄公六年,“滕子來朝。”[7]季本曰:“滕向無朝矣,此復來朝者,以魯睦于晉,賴魯以為庇耳?!盵8]滕國是小國,魯國是次一等的國君,晉國是大國。滕國這種小國無法直接與晉國攀上關系,晉國也不屑滕國前來歸附,因為魯國與晉國修好,滕國不得已向魯國行朝禮,為的是能和魯國搞好關系,依靠晉國這棵“大樹”的蔭蔽。
又見襄公七年,“郯子來朝。”[9]季本曰:“成七年,吳伐郯,郯既從吳,至是吳與晉通好,遂不禁郯之親魯,故復來朝,以修舊好。”[10]郯國作為吳國的附屬,因吳國與晉國通好,晉國又與魯國通好,于是郯國被“批準”可以與魯國拉關系,可見小國在這一時期已經基本失去朝聘活動的自由選擇權力。
春秋中后期,宗法制和井田制逐步走向崩潰,小國失去周天子的庇護,只能自己尋求謀生道路,或者依附于大國,或者被大國吞并,于是朝聘活動的政治內涵更加豐富,朝聘禮逐漸變成披在結盟和納貢等實際目的上的一層禮制外衣。為了不致滅亡,小國為從屬,次國為附庸,大國擇盟友這樣一種等級結構自然成型,與春秋前期的血緣宗法等級結構相比,變化后的等級制度最大的特點是并非由人為規定,而是由國家實力進行的自然選擇,即“強權實力等級制度”。
4 影響等級制度變化的因素
春秋時期影響朝聘禮中等級制度變化的因素,可以從春秋社會的經濟、政治變化等方面來探究。
4.1 經濟因素
經濟基礎的動搖,使得王權下移,諸侯僭越,禮制中的等級結構有了明顯變化。經濟因素對于朝聘禮中等級制度的影響,不僅體現在諸侯與周天子身上,也體現在諸侯之間。
西周末年,犬戎侵襲,周王室被迫東遷,洛邑周邊的王畿之地在賞賜有功諸侯和王室貴族之后所剩無多,周天子的經濟來源大大減少。由于西周朝聘禮特別注重“重禮輕財”之義,諸侯朝聘周王,所獲賞賜頗豐,這也成為諸侯愿意長期朝聘的動力之一。東周時期,周王室已經無力賞賜來朝諸侯豐厚的禮物,反要依靠諸侯朝貢維持,諸侯國不愿負擔貢賦,故不來朝聘者多矣,加上這一時期的周王室已無力對不按時朝聘的諸侯國一一興兵懲罰,于是諸侯朝聘周王行禮愈怠。
4.2 政治因素
井田制的瓦解,大大削弱了周王室的經濟獨立性,周天子分封諸侯的政治獨立性也隨之動搖。這一時期,許多諸侯國擅自分封附屬小國,如晉封曲沃,“惠之二十四年,晉始亂,故封桓叔于曲沃。”[11]師服曰:“吾聞國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故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無覬覦。今晉,甸侯也,而建國。本既弱矣,其能久乎?”[12]分封制的衰落,打亂了原本天子居上的等級制度,周王室被架空,維護統治秩序的宗法制也崩衰在即。
這種變化,驅使大國為爭霸而尋求變革,加強與其他國家之間的聯系,吞并弱小國家強大自身實力,這種缺乏統一約束力而自由發展的狀態,用某些學者的話說是一種“無政府狀態”,“要求各國都必須把安全和生存放到極其重要的位置,”[13]在這種狀態下,禮制既維護不了有名無實的周王室的統治地位,也無法改變弱肉強食的社會現實,改變的只能是社會等級結構,以及朝聘禮的功用和內涵。
注:
1左丘明:《春秋左傳》(楊伯峻注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2左丘明:《春秋左傳》(楊伯峻注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3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賓禮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4馬衛東:《春秋時代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壞》,《史學集刊》,2006年第4期。
5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賓禮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6左丘明:《春秋左傳》(楊伯峻注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7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賓禮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8朱翠翠:《就<左傳>看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的實質》,《語文知識》,2012年第1期。
9左丘明:《春秋左傳》(楊伯峻注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0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賓禮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1 左丘明:《春秋左傳》(楊伯峻注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2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賓禮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3左丘明:《春秋左傳》(楊伯峻注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4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賓禮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5左丘明:《春秋左傳》(楊伯峻注版),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16 顧棟高:《春秋大事表》,卷17,《春秋賓禮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
17 汪敏:《春秋時期的現實主義國家間政治思想》,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
參考文獻:
[1]李無未.周代朝聘制度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2]李無未.春秋朝覲的衰變[J].東疆學刊,2002,8(2):89-89.
[3]桑勝劍.宗法制與中國古代社會關系探析[J].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院學報,2009,3(5):39-39.
[4]黎虎.周代交聘中的“禮尚往來”原則[J].文史哲,2009,(3):157-157.
[5]謝乃和.《儀禮》所見周代等級臣僚形態述論[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5):39-39.
[6]馬衛東.春秋時代五等爵制的存留及其破壞[J].史學集刊,2006,1(4):128-12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43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