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結合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課堂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數學教學是教和學的行為主體具有一定參與度的活動,它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多向交互關聯的活動體。信息技術的主要功能是:“向學生提供并展示多種類型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像等,并能靈活選擇與呈現,可以創設、模擬多種與教學內容適應的情境,能為學生從事數學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可以使得相距千里的個體展開面對面交流”。把信息技術和小學數學教學的學科特點結合起來,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于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結合;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教學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手段,它給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鮮的空氣,在小學課堂中的運用也正呈蓬勃之勢。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進入小學課堂,顯示了它明顯的優勢,它集文字、聲音、動畫、圖形于一體,圖形清晰、動臺感強、速度快、信息量答、信息傳輸質量高、交互性強。但目前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課堂的運用,仍有不少值得探討的問題,如何正確結合信息技術進行教學,也需要我們進一步思考。
  1、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把數學課堂還給學生
  1.1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營造氛圍,創設情境,引發興趣,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是興趣的來源,興趣就會產生學習的動機?,F今,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具有學習數學的興趣。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師設計教學中需要考慮的問題。如果一味嚴格按照傳統的模式教學,使學生封閉在枯燥的教材與單調的課堂之內,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會日益衰減。那么,我們應該怎么營造氛圍、引發興趣呢?“好奇”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對新穎的事物、聽說而沒見過的事物都感興趣,想-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就必須滿足他們這些需求?,F代信息技術圖文并茂、聲像并舉、能動會變、形象直觀,具有很強的真實感和表現力,能夠有效的創設情境、渲染氣氛。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把單調的圖片、數字轉換成生動有趣的情境,給學生一定的感官感沖擊,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激起學生強烈的學習欲望,激發動機和興趣。
  案例一:在教學一年級“加法的解決問題”一課時,我以“猴子買水果”入手,手上有2個又買了3個來創設情境,引入課題。從買東西滲人變多的思想,引入本節課要認識的新朋友“+”就是“合起來”,為學生認識“+”提供了形象可感知的材料。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
  案例二:在教學一年級“比較數的大小”這一課時,將比較大小融入動物園賽跑的情境中去,在動畫、聲音的感受下,學生的興趣來了,積極動腦思考,這些動物誰跑得快呢?憑著自己對生活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很快就做出了正確的判斷,在比較誰跑得快的過程中,學會了數的大小比較的方法。
  案例三:在教學二年級《圖形的運動》時,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游樂場的環境,讓學生在觀察游樂場的運動過程中,既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獲得新的知識。
  由熟悉的場景進入課堂,營造課堂氛圍,通過觀察物體運動的軌跡,知道旋轉的特點,再進行生活例子的舉例、演示、描述,讓學生在快樂中完成了新知識的學習。
  1.2合理使用信息技術,直觀形象具體化,化解難點,讓學生輕松的學習。
  “數學在本質上研究抽象的東西,數學發展所依賴的最重要的基本思想也就是抽象”。符號、公式以及必要的形式化的處理等成為數學內容組織出現的基本方式。然而,考慮到學生學習的可接受性和心理適應性,采用恰當的直觀性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就顯得很有必要。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就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點,分散難點。特別是一些抽象概念和一些性質的傳達,無論你是一個多么善于表達、比劃的老師,也很難表現一些抽象和具有共性的知識內容。
  案例一:在教學二年級《角的初步認識》時,知識點“角的大小與所畫兩邊的長短無關”是無法用簡單的言語就能讓學生很快明白并引起共鳴的。然而利用信息技術就不一樣了。即先顯示出一個閃爍的兩點,然后由這一點引發出兩條射線。通過兩條射線不斷變長,角的大小依舊沒有變化的演示,讓學生在掌握了角的特點、畫角步驟的同時,清晰的明確“角的大小與所畫兩邊的長短無關”的道理。可見,這樣的教學,能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又給學生豐富的感知、表象,化難為易,讓學生輕松的學習。
  案例二:在教學五年級《求陰影部分的面積》時,“割補法”這是一大難點,僅憑老師的講解,學生是很難理解的。如果把推導的過程利用信息技術制作成多媒體課件來配合講解,教師講到那,畫面配合、加上適當的音響效果,無須老師過多的重復,使學生在動態演示的過程中,一目了然。從而掌握方法。即:
  在多媒體的動態演示中,將求不規則圖形面積割補成求規則圖形面積直觀具體化,通過信息技術的幫助,使本環節的難點被輕松化解,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讓學生輕輕松松地學習。
  1.3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優化教與學,因材施教,讓學生動腦學習。
  計算機技術本身與數學就是互相融合,緊密結合的。在有限枯燥的文本文字下,如何讓學生學得放松的同時又有動腦思考的過程。教師的一堂課就短短40分鐘,每個知識點就在這40分中進行傳送,但我們并不能保證100%的理解率。根據學生的差異,如何讓優異的學生吸收得好,又能讓學困生適當的汲取與消化。信息技術就為此搭建了一個橋梁,教師可以把本課的知識難點預先設計好到教學過程思考活動中,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需求,進行自行選擇。通過在學習,觀看,強化難點的理解。例如:在教學《圖形的運動》剪一剪的活動中,旋轉的四人剪法,先讓學生自己思考、嘗試做一做,如果不行再觀看視頻模仿。即:
  模仿平移小人的剪法,再到嘗試旋轉4人 。
  在嘗試中,很多小朋友都看到了旋轉,也嘗試了旋轉,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這時,沒成功的學生可以借助信息技術觀看預先拍好的視頻得到收獲,同時,也會有小朋友對旋轉8人,16人進行了嘗試。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動腦和動手能力的實現,又滿足了創造力的發揮。   2、理清信息技術教學的弊端,真正優化數學課堂
  信息技術經歷了多年的教學實踐,在教學過程中即呈現了它的優勢,也產生了它不可忽略的弊端。
  2.1過于依賴信息技術演示,忽略教師的主導
  教師作為課堂的主導,在學生有疑難、緊要處扶學生一把;教師又要有精湛的教學藝術,在學生能動創造性學習的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如若僅僅依賴信息技術,過多地使用技術,將許多教學活動之前需要在課堂展示的東西先做好(包括活動結果、進一步問題、學生可能出現的錯誤等),這使得學生沒有時間感受這些內容的產生,沒有時間思考問題的由來,不能主動思考學習過程可能產生的不合理想法。一味的依賴預先模擬好的過程,從導入到練習,教師僅是充當操作者,采用“機灌”的模式,忽略學生的課堂活動、生成,對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是違背的。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案例一:在教學二年級《除法》時,如果全程把課本的例題練習一律制作成課件,對例題的講解也一味的依靠課件,這對學生的理解是很不利的。除法的含義,除法的解決問題都在明白除法的意義過程中才能進一步掌握的,教師的課堂講解、分析很關鍵。機器其實是死板的,教師才是靈活的,我們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反應進行及時恰當的補充和引導,而這卻是機器無法達到的。因此,信息技術只是作為教學的輔助,既不能代替老師,也不能取代教材,更不能替代教學過程。任何的教學設計都應該從實際出發,著眼于突破重難點的同時,利于學生的理解、學習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更好地培養數學思維。
  2.2熱衷于形式,忽略學生的主體
  信息技術的直觀性、生動性等特點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刺激學生的感知是存在著一定的優勢的,這也讓教師的設計過于的去追求視聽效果,忽略課堂上有注意和無注意的產生規律,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自我理解、自我創造能力的形成。例如:數學活動《七巧板》,依賴于技術所呈現出的多種拼圖模式,給學生展示大量的圖案,即便學生在認知上認為圖形的奇妙,但無法從內心去感知。對這樣的活動而言,即便是知道可以有很多種拼法,但學生的思維是沒有發散的。換而言之,如果讓學生先自己動手去嘗試,拼一拼、動一動,在體驗中感受,這樣的過程是課件的展示無法給予的。信息技術的設計在教學上有它的必要,也有它需要注意的地方,每個教師在設計中應遵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原則,做到“用著高效,利于學生”,這樣才是一節好的教學課堂。
  總之,當今數學發展趨勢之一就是在計算機技術支持下的應用數學的極大發展。它已經成為當今數學課程改革重視的方向。從教學來看,結合信息技術教學,通過教學設計,合理選擇和運用現代教學媒體,以多種媒體信息作用于學生,并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組合,形成合理的教學過程。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對此,我們的教學設計重心不在于是否將信息技術用于教學,而在于如何更合理的運用。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陸宏,孫月圣.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念與實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唐劍嵐,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原理與實踐,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675.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