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立足地域特色,薪傳絲綢文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絲綢是柳疃的文化名片,學校順勢而為,立足地域特色,依托這一資源優勢,構建獨具特色的絲綢文化校本課程。
  一、環境文化浸潤
  結合地域特色,營造濃厚的絲綢文化氛圍。浸潤每一位學子。1.充分利用校外資源,建立多個綜合實踐基地,如萬畝桑園、中國柳疃絲綢博物館、華信絲綢公司、華裕絲綢、華寶印染、華達織造等,并且打算在校園北面開辟小農場,建立桑樹種植園,讓學生親身體驗。2.根據柳疃特色的絲綢文化,提煉出勤、誠、和、勇”的絲綢精神,確立“筑牢生命成長的每塊基石”的辦學理念,在學校習慣和人格的培養下,每位學生能做到“勤誠和勇”,并初步形成了一整套辦學理念體系,制作出高標準的造型版面,擺放在校園內最顯眼的位置。3.正面樓梯絲綢精神“勤誠和勇”的版面依次張貼于墻,一至四樓每層樓一個主題。樓梯兩側,張貼著學生的與絲綢有關的書畫作品。四樓樓道上布置了小展示廳,陳列著孩子們的布藝手工作品,每一幅作品都有一個美好的名字,是孩子們創作靈感的體現。4.綜合實踐活動室西墻“絲綢之藝”版面,運用文字和圖片簡要介紹柳疃絲綢的制作工藝,室內陳列一些古老的絲綢制作工具,讓學生對柳疃絲綢的工具等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南墻是關于絲綢的學生書畫作品;北墻則是孩子們對柳疃絲綢文化進行研究的成果展示。
  二、課程文化踐行
 ?。?)國家課程校本化。國家課程因其自身的特點和局限,不可能考慮各地方、各學校的實際,因此結合學校特色創造性地使用國家課程,呈現出學校鮮明個性。在國家課程中著力開發并利用絲綢文化資源,滲透絲綢文化元素,創生新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充分體驗絲綢文化的內涵,提升課堂的文化品質。如五年級語文《絲綢之路》,拓展有關柳疃絲綢的知識,出示“柳疃絲綢海上貿易輻射圖”,讓學生了解柳疃絲綢上北邦、下南洋的歷史,既加深對文本的理解,又增強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2)校本課程特色化。編寫具有柳疃特色的校本課程——《彩練當空舞》,讓學生通過研究性學習的方式,開展以絲綢文化為核心的研究,使學生了解家鄉,認識家鄉,激發熱愛家鄉的感情。①內容融合式。以綜合實踐活動為依托,保證全體學生受到絲綢文化的普及教育?!恫示毊斂瘴琛饭卜?大板塊——源遠流長的絲綢歷史、巧奪天工的制作工藝、橫貫東西的絲綢之路等,每個專題都以專題內容和探究活動相結合的方式呈現,利用研、講、寫、畫、做等形式表現,交叉融合,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②目標螺旋式。同一課程資源,如何在不同年齡的學生間合理利用?利用校本教材,根據不同年段學生的心理水平和學習能力,確立了分年級活動目標,呈現螺旋上升的目標要求。③主題長短式。研究主題分為長短式,長線主題由具體的短線主題串聯而成。如 “源遠流長的絲綢歷史”這一長線主題,分支出“掘源篇”“察今篇”“探索篇”等主題,“掘源篇”又分支出“柳疃絲綢文化發展的獨特條件初探”“古代絲綢的織造工藝”等短線主題,這樣長短結合,相得益彰。
  三、研學活動延伸
  校本課程的實施不能僅局限于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以活動為載體,學生主動參與、合作研究,做好課堂的延伸,讓課程魅力熠熠生輝。一是參觀了解。借助參觀萬畝桑園、柳疃絲綢博物館,了解絲綢的制作過程以及歷史文化發展歷程,提升藝術素養,感知絲綢文化。二是社會調查。借助華信絲綢公司、華裕絲綢公司等當地傳統企業、絲綢市場,感受柳疃絲綢的發展和改革開放對柳疃絲綢發展的重要意義;對柳綢工藝大師進行采訪,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健全人格發展。三是仿學技藝。邀請本土絲綢技藝大師前來授課,讓學生了解絲綢紡織技藝,培養他們對本地絲綢技藝的興趣;提供簡單便捷的工具,讓學生動手嘗試實踐,體驗制作工藝等。四是實踐創作。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開設手工制作課,以絲線、布綢等為原料,進行布貼畫、編中國結、縫制沙包、給布娃娃設計服裝等活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207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