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云和梯田:生態文化顯魅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云和梯田地處浙江省第二大水系——甌江源頭,位于浙南山地丘陵重點生態功能區,具有甌江上游良好的資源環境本底和區位優勢,生態區位重要,于2010年12月經浙江省林業廳批準設立省級濕地公園,2014年12月經國家林業局批準,開始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
  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擁有江南獨特的、美學價值極高的梯田景觀群,景觀資源體量大,美譽度和知名度高,濕地景觀和農耕文化具有獨特性和典型性,擁有萬畝千層、千米落差、千年歷史和“中國最美梯田”之稱,具有面積廣、體量大、落差高、層次密、線條好、動感強、形狀美、景色優、歷史久、四季分明、濕地類型多樣、獨一無二、無可復制等特點,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被攝影界譽為“中國最美梯田”,獲評“中國特色旅游最佳濕地”“中國美麗田園”,并被美國CNN評為中國最美的40個景點之一。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國家濕地公園是中國濕地保護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濕地科學研究和生態文化宣傳教育的重要平臺。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林地面積1197.8公頃,濕地面積875.3公頃,濕地率39.9%,作為千年大地糧倉,是現代坡耕地治理、利用的典范。園區以梯田景觀群為主,擁有稻田、沼澤、河流等濕地類型,由梯田與森林、村莊相嵌組成,構成“山、水、林、田、村”和諧共生、穩定的復合生態系統,呈現“森林—梯田—村莊—河流”的垂直特性,構建了青山常在、清水長流、人居和諧、空氣常新的良好生態環境。
  采取嚴格措施,保護與建設農業生態。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對水源林進行了保護,實施嚴格的管護機制;對上游宜林地進行植被恢復,提高上游植被截留雨水能力,減少雨季洪水,提高林地水源涵養功能,保障區域水資源的穩定供給;保護梯田引水溝渠,定期巡護檢查,使之滿足引水保水條件;保護田塊蓄水功能,防止鱔魚、泥鰍打洞鉆孔,穿通田埂造成水滲漏。
  保持生態完整性,有效保護野生動植物。在濕地公園的開發建設過程中,云和縣本著生態優先、注重保護的精神,完好地保持了濕地資源的原生態和梯田景觀的完整性,濕地植被類型豐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共有植被型6個、濕地植被群系20個、濕地維管束植物446種、非濕地植物1550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有銀杏、水杉、南方紅豆杉、蘇鐵、鐘萼木5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有凹葉厚樸、短萼黃連、野大豆、明黨參等33種,藍果樹、浙江雪膽、云和少穗竹等珍稀、瀕危、特有、新記錄植物17種,CITES附錄植物22種,中國物種紅色名錄植物27種;有濕地脊椎動物106種,陸生野生動物141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的動物有黃腹角雉、黑麂2種;國家二級保護的動物有虎紋蛙、鴛鴦、中華鬣羚等23種,列入浙江省重點保護名錄的野生動物有32種;有南方紅豆杉、銀杏、楓香、苦櫧、甜櫧等掛牌保護古樹名木375株。
  自2014年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以來,云和縣完成了濕地公園內部濕地類型和動植物資源調查,摸清了家底;對保護樹種進行調查甄別,進行了掛牌保護;開展水生植物園試點建設,增加了濕地水生植物的多樣性;恢復濕地植被群落,提升了濕地的景觀風貌,增強了濕地的游賞功能;對園內503畝杜鵑花海實施了補植造林、定株撫育恢復,補植杜鵑等苗木3.91萬株;開展了濕地動植物監測活動,劃定了濕地保護紅線,濕地動植物得到有效保護。
  合理治理污染,共享綠色生活。在污染治理方面,園內生活廢水通過濕地公園范圍內的污水處理設施,截污納管綜合治理;生態旅游所帶來的環境污染通過專人進行清理運輸。此外,園內還通過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推進綠色生態種植。濕地公園以爭創風景優美、飲水干凈、垃圾分類、廁所衛生、科學施肥、農藥控制、塑料回收、參與環保的活動為載體,把公園環境保護與改善公園內人居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結合起來,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的景象。
  地域文化魅力四射
  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文化資源多樣,內涵豐富,梯田文化與畬族文化、銀礦文化、生態文化互相融合、共生共榮,形成了魅力四射的地域文化。
  梯田文化——天人合一的追求。梯田文化以梯田為載體,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化內容和特征,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最為廣泛的農耕文化類型。在每年的云和梯田開犁節中,約定俗成的一整套祭祀儀式被完整地留存至今,祭祀場面隆重,表演多較自由,集祭神與娛人于一體,具體活動內容包括祭神田、分紅肉、犒耕牛、對山歌、認親娘等古老習俗,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民俗文化的縮影,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節日通過農事操作、祭神賽歌等形式,集中展示了山區農民在勞動生產中的習俗,體現了林農們崇尚自然、追求人和萬物和諧相處的天人合一的農耕文化內涵。
  畬族文化——民族特色的體現。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是云和畬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畬族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文化和民族風情。畬民從飲食到服飾,從日常勞作到過年過節,從山歌對唱、民族舞蹈到婚嫁習俗等,都保持著濃郁純厚的風俗習慣,也深受梯田文化的影響。
  銀礦文化——歷史留下的“寶藏”。對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來說,梯田濕地的發展與銀礦文化關系緊密。公園內銀礦資源豐富,是銀礦文化的發祥地。明王朝時期朝廷就在此開礦煉銀,并在鄰近黃家畬村設立銀官局,當地銀礦開采業的興起帶來了人口的增加,為滿足吃飯及煉銀需要,梯田規模不斷擴大。云和銀礦遺址現已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園內仍留有銀官橋、七星墩冶煉遺址等與明代銀礦開采相關的史跡文物。銀冶煉雖然早已成為歷史,但當年采礦辟田的故事,仍在當地傳誦,成為銀礦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了歷史留給當地人的珍貴“寶藏”。
  生態文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的地域文化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化內涵。如廣為流傳的畬鄉習俗“樟樹親娘”,畬童認古樟樹為親娘,寓意大自然是人類的母親,傳遞著畬民“生態至上   天人合一”的樸素理念;根據森林的保持水土、涵養水源,以及梯田的凈化水質生態功能而設置的“山林—村舍—梯田—河流”整體環境格局,是人與自然和諧的典范;利用已開挖的遺棄銀礦改造為梯田,是受損山體生態修復的樣板。
  生態產業蒸蒸日上
  立足自身優勢,發展生態旅游業。隨著濕地公園建設的不斷推進,云和梯田的知名度不斷提升。云和梯田濕地公園以其豐富的濕地類型和江南獨特、美學價值極高的梯田景觀群、悠久的人文歷史、濃郁的民族風情,吸引了大批游客。其深厚的農耕文化底蘊和迷人的風光在很多游客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云和梯田國家濕地公園逐漸成為了華東地區游客優選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打造自主品牌,發展生態經濟。浙江云和梯田農業系統被評為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成立了農產品開發公司,依托“云和梯田”催生出高山五彩稻米、五彩純釀酒、高山茶葉等30多類農旅產品,打造了統一的自主品牌,為云和梯田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云和梯田“濕地保護+生態旅游+生態農業”的模式也有效推動了全縣域經濟的快速轉型升級。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788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