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頭活水,方可得益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美術教師要考慮如何在美術課堂中關注全體學生,激發學趣,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美術學習的“金手指”。在美術作業設計時,教師要注重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主題作業的導向:追尋主題,思者先行;二是作業工具的選擇:各取所需,樂在其中;三是作業技法“及時雨”:學練結合,實踐真知;四是作業的外延拓展:博采眾長,快慢猶榮。
關鍵詞:美術作業;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5-0126-01
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實踐操作永遠是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環節。然而,現階段學生對美術作業興趣不高,常常拖沓,應付了事。鑒于此,教師要考慮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關注全體學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獲得美術學習的“金手指”;教師要考慮如何培養學生對作業的興趣并讓學生樹立信心,讓每位學生都在自己原先的基礎上有所進步,從而促進師生間雙向受益提升的教與學。要讓每一位學生在美術課上都有所發展,進行美術作業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在美術作業設計方面進行了一些探索。
1.明確作業主題導向:追尋主題,思者先行
每一節美術課有主題就有了中心,但教師在作業設計時不能僅僅局限于主題。無論以什么為主題的美術課,都會涉及繪畫的原理與實踐技能的訓練。教師在課堂作業安排中不要過早地切入主題,而要讓學生先進行“頭腦風暴”的思維訓練,開闊學生的思維,體現繪畫的創造性。那么教師如何關注全體,追尋主題,既讓學生展開想象又不偏離主題呢?以《詩配畫》為例,課堂伊始筆者以王維的名作《渭城曲》為切入點,讓全體學生進行“頭腦風暴”的思維訓練。首先,讓學生先說說詩中所含的“明畫”,即直接描繪的景物,通過感悟詩意再交流討論詩中還有哪些“隱畫”,即詩中未提及、可想象的畫面,或作者通過文字想表達情感寄托的畫面等。其次,展開相應的前置練筆作業。繼之,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傅抱石、彭先誠等山水名家的作品,讓學生將這些作品與《渭城曲詩意畫》進行對比,主要從畫家的筆法、用色、意境、特色等方面進行比較。最后,再讓學生執筆繪畫。這種學中練、練中悟的學習方式,無疑優于先展示、欣賞觀摩名家作品,再讓學生繪畫的作業設計方式,讓全體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感悟詩畫的意境,審視作品的精華,并能將其運用到自己的作業中。
2.組織作業工具選擇:各取所需,樂在其中
每一位學生都有自己對工具的喜好,有的源于某種畫具用起來得心應手,有的感染于某種畫具呈現的色彩,有的熱衷于對某種畫具的探索……如果教師一味地根據自身的喜好,熱衷于使用某種畫具,不僅會讓學生缺少感受其他畫具的機會,也使其作品的表達方式受到局限。譬如,水墨畫的寫意與工筆、單色與多色、冷暖色調等是由于不同工具的使用而形成的獨特感染力。在小學美術學習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對畫具的使用及特性有不同的經驗。在選擇畫具時,采用各取所需的策略,對能力高低不同和愛好各異的學生更適用。如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的《下雨啰》一課,各種動態下的雨,和雨后場景的表現方式,可以使用不同的工具來展現,從而創作出各式各樣的作業。對于工具的選擇,教師可采取的最優策略就是不必刻意強調,而應采取各取所需,面向全體,使之適時引導,使得兒童樂在其中。筆者感到,奏響課堂師生和諧共進的音符,讓學生在多彩的工具世界里,盡情呈現美術作業的獨特美。
3.安排作業技法“及時雨”:學練結合,實踐真知
組織兒童欣賞不同時代、區域、風格的文化藝術珍品、欣賞名家的藝術精品時,我們常常感慨它們的獨特和優秀。其實,這些稀世珍品是創作者經過千錘百煉之后的成果。學生學習繪畫,也需要不斷地練習,才能不斷地進步。學生只有在繪畫的過程中,才能深知自己的不足,感受繪畫技法的缺乏,成為學生完成作業的絆腳石。筆者發現,在學生的作業中存在一些共同的問題,如,用色技法的缺失、含糊不成形的線條、配色的臟亂等。在學生需要知識與技能的指導時,教師適時地給予指導,做出技法的深入講解、提供個別示范,以及安排學生的實物投影示例。這樣投其所需,能讓學生沐浴到知識的“及時雨”。教師要學會從學生的學習不足中看到自身的教學問題,看到學生的作業所需。要讓那些對知識饑渴的學生,能夠及時得到教師的有效指導,使他們在實踐中鍛煉、成長,獲得真知。
4.作業的外延拓展:博采眾長,快慢猶榮
美術作業展覽是學校或班級對選出的學生作業舉行的公開展示活動。美術作業展覽是美術學習的過程,是美術老師間相互交流的好機會,也為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展示自己、學習交流的機會。美術作業展覽有多種形式,范圍和層次可大可小,人數可多可少,要從實際需要和可能出發。
?。?)在班級內可以開展班組美術學習展覽
?。?)同年級中開展相同主題作業的交流展覽,不同年級中開展優秀美術個性繪畫作品交流
(3)學校興趣小組定期進行的美術作品匯報
?。?)教師和學生一起,展示美術課題作品
各種不同形式的美術作業展示活動,能讓校園變得多姿多彩,形成學習美、發現美、展現美的濃厚學習氛圍。美術教學的初衷,不是培養出更多的畫家,而是培養熱愛生活,熱愛美好,愿意去創造美好事物的人。教師需要在美術課堂中,關注全體學生,因材施教,讓興趣做最好的導師,讓每位學生都能獲得美術學習的“金手指”。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美術素養,產生表現美的欲望,讓美育隨之潛移默化、深入內心。源頭活水,方可得益—這是每位美術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石曉華.淺談小學美術課堂最后五分鐘作業展示的多樣性[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07)
[2]張羽.小學美術作業的多樣性評價[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2(0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0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