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會窗口、向上流動與個人夢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中國發展步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伴隨時代步伐,中國人的夢想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又涌現出哪些新時代特征和新夢想訴求?中國人夢想的核心價值又增添了哪些新內涵?不同代際和不同群體的夢想又有哪些共性和差異的變化,追逐夢想的機會、路徑和難易程度又有何不同?夢想的實現讓中國人不斷實現了自我及后代的向上流動。生活狀況改善使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漸實現,經濟躍升、身份躍升、知識躍升、認知與眼界躍升的實現使社會向上流動不再遙遠。
【關鍵詞】 夢想;代際差異;核心價值觀
Absrtact: As China enters a new era of development, the principal social contradiction is converted to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growing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better life and the imbalanced and inadequate development. With the pace of the times, what changes occurred in the Chinese people’s dreams, and what new era characteristics and new dream appeals emerged? What new connotations are added to the core values of Chinese dreams? What 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Chinese Dream” between different generations and different groups, and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 in the opportunities, paths and difficulty levels of pursuing the “dream”? The realization of the dream enables the Chinese to continuously realize the upward mobility of the self and future generations.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conditions makes Chinese people gradually realize their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 and the rise of economy and social status, the broaden of knowledge and vision has made social upward mobility no longer remote.
Keywords: Dream; Intergenerational Differences; Core Values
中國發展步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伴隨時代步伐,中國人的追求和夢想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又涌現出哪些新時代特征?中國人夢想的核心價值又增添了哪些新內涵?不同代際和不同群體的夢想又有哪些共性和差異的變化,追逐夢想的機會、路徑和難易程度又有何不同?中國人的追求是否更加多元和豐富,新時代中國人的美好生活又有了哪些具象符號?
植根于新時代中國人民心中的夢,對更好更精準地服務于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中國人夢想的載體
中國人夢想的載體由小到大可以分為“小我”、“小家”、“大我”和“大家”?!靶奚睚R家治國平天下”,中國人首先要做好自己,調查顯示,93.6%的人將“小我”和“小家”作為夢想的客體。其中,63.33%的人夢想的客體是自己。在“小家”中,家人、家庭、家鄉是中國人夢想的對象,家人中子女是夢想的主要對象。
調查顯示,6.4%的人將“大我”和“大家”作為夢想的客體。他人、社會、國家、世界都是夢想的對象。其中對社會和國家的夢想占據了“大我”和“大家”的主要部分。
50后和90后對自己有更多期待,以“小我”為夢想載體的比例均超過八成,50后以“大家”和“大我”為夢想載體的比例僅為5.1%,90后為2%。70后把“小家”放在比“小我”更重要的位置,六成(61.1%)以“小家”為夢想載體。60后、80后則有更多大國情懷,其中60后對“大我”的期待均超過一成,遠高于其他代際群體,80后則在各代際中對“大家”的期待最高,達到7.6%。
二、中國人夢想與追求的變遷
夢想是一個人對未來生活的追求。夢想的產生來源于經歷和當下狀況,不同的經歷造就了不同的夢想者。按年齡分層,不同年齡的人在夢想內容上具有鮮明差異。
50后排名前五位的夢想是健康、向上流動、環游世界、有房、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占據全部夢想的68.9%(圖1)。
60后排名前五位的夢想是向上流動、健康、就業、環游世界、生活改善,占據全部夢想的52.6%。
70后排名前五位的夢想是成才、教育、向上流動、事業有成、收入穩定,占據全部夢想的55.4%。
80后排名前五位的夢想是向上流動、生活改善、收入穩定、教育、成才,占據全部夢想的48.8%(圖2)。
90后排名前五位的夢想是教育、創業、向上流動、事業有成、環游世界,占據全部夢想的42%(圖3)。
代際間存在夢想傳遞。50后更加關注“小我”與“大我”,健康、向上流動是50后對“小我”的夢想,社保則是對“大我”的夢想。60后更加關注“小我”,向上流動、美好生活是他們的首要夢想。70后的夢想著眼于“小家”,卓越夢和教育公平夢體現70后對下一代的期盼。相比于其他群體,80后更加關注“大我”與“大家”,回饋夢、復興夢、和平夢、共同富裕夢均以80后為主體。90后回歸“小我”和“小家”,科技夢、卓越夢、教育公平夢是90后的主要關注。 三、時間向度:夢想實現的距離更近
在對個人夢想實現可能性的評價中,受訪者當前的評分比10年前提高1.34分(從2019年的2.32分到2019年的3.66分)。
在所有代際中,70后認為自己與夢想的距離最近,71.4%的70后認為夢想有很大可能性實現。70后長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正處于市場逐步開放的階段,這為70后的成長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在不同職業中,公務員、自由職業人員、藍領認為個人夢想實現的可能性高于其他群體。
夢想的實現不是一蹴而就的,當前中國人更加理性地看待夢想實現所需要的時間。受訪者普遍認為夢想實現是個中長期的過程,56.4%的受訪者認為夢想需要5年以上實現,其中24%的受訪者認為實現夢想需要用一生的時間。
懷揣著對夢想實現的巨大期待,中國人更加認真地對待人生規劃,并付諸堅持。越來越多的人放棄了短期夢想,而將夢想實現視為需要長期努力和不斷積累實踐經驗的過程。相比于2009年,認為夢想需要中長期實現的受訪者比例提高26.7%,認為夢想要用一輩子實現的受訪者比例提高16.8%。
在不同代際中,50后、60后、70后更懂得堅持的意義。認為夢想需要用中長期實現的比例分別為56.6%、58.2%、64.1%,認為夢想需要用一生實現的比例均超過20%。相比于50后、60后、70后,半數以上的80后、90后認為夢想可以在短期內實現(圖4)。
四、空間向度:實現夢想的空間更加廣闊
只要有夢,中國就是舞臺。調查發現,僅0.7%的受訪者認為在國外可以更好實現夢想,相比于十年前下降4.6%。
只要有夢,在哪兒都能實現。相比于2009年,大城市的圓夢主場地位下降,26.5%的受訪者認為在大城市是實現夢想的最好地點,比2009年降低35.1%。農村地區的圓夢可能性小幅上升,提高28.4%;認為圓夢地點不重要的比例提高9.9%。中國實現夢想的空間更加廣闊。
對比不同群體,越來越多的人對圓夢地點有了新選擇。28.6%的離退休人員認為中小城市和城鎮與大城市一樣能夠實現夢想;外來務工人員或農民(42.4%)、個體戶(35.3%)則愿意選擇到農村干一番事業;自由職業人員(38.4%)和大學生(38.1%)則認為地點無法限制夢想,身在何處都有希望。
五、中國人的圓夢動力
奮斗是推動夢想實現的原動力,夢想實現更多靠個人努力。相比于社會條件,受訪者認為個人條件對于夢想實現的作用占比59.6%(圖5)。
個人內涵是當前夢想實現的主要優勢。能力和努力(68.9%)與性格(47.4%)助力人們實現夢想。而社會資源也是必不可少的條件(44.9%)。能力和努力以及性格特點是不同代際的受訪者的普遍優勢。此外,50后、60后受訪者在資金積累上的優勢高于其他代際,70后、80后、90后在社會資源方面的優勢則高于50后、60后。
如今,國家的進步給人們實現夢想提供了高起點,互聯網的發展讓每個人的夢想都有了實現的可能。受訪者普遍認為,當前實現夢想比父輩時更容易。
與10年前相比,如今在中國實現夢想的機會和條件變得更好,六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各項機會和條件都在變得更好。其中,認為公平接受教育和學習、提升生活品質的機會和條件變好的受訪者比例超過80%。
六、70年中國人夢想嬗變
從1949年到2019年,70年來,中國人在不斷奮斗中追求和實現自己的夢想。在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這段時期,是自我犧牲式、奉獻式奮斗。在當年內憂外患和連年自然災害面前,國家必須集中資源才能發展,社會推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集體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強調自我犧牲,強調為了“大家”可以完全犧牲自我、犧牲小家。而為了自力更生、為了吃飽穿暖,必須與天斗與地斗。而在改革開放初期階段,是 “求變式”奮斗,從上至下,從國家到個體,都在轉變思想,積極謀求發展和變化。國家調整思想路線、改變發展方向,影響到老百姓的社會價值觀、從業選擇和配偶標準等都在發生巨大變化。在改革開放深化階段,是一種創造性奮斗。在一個財富已積累到一定程度、越來越開放、越來越有序、思想意識形態越來越多元、越來越公平且充滿機會的社會里,創造性奮斗體現在個體與集體、精神與物質、人與自然、民族性和國際化等關系的重新構建。而在當前階段,勞動者成為時代的主角,每個人都是時代的創造者,倡導“奮斗幸福觀”,為幸福而奮斗,在奮斗中謀幸福。
在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經濟環境是中國人實現夢想的必要又利好的環境條件。58.9%的受訪者認為國家經濟發展形勢是夢想實現必不可少的首要環境條件,47.3%和42.7%的受訪者分別認為政策扶持力度和行業發展情況同樣不可或缺。就中國當前的環境發展而言,5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形勢是實現夢想的最大環境優勢,其次是行業發展情況(44.7%)和政策扶持力度(41.1%)。
國家經濟發展形勢是不同代際群體一致認可的環境優勢。而對于國際安全形勢、技術發展、政策扶持、市場開放、行業發展等利好情況而言,不同代際有不同感知。50后到80后認為當前國家安全情況是實現夢想的重大利好條件,而技術發展對于50后實現夢想來說優勢并不明顯。90后則認為行業發展情況是當前夢想實現的重要環境優勢。
中國人對生活狀況改善充滿信心,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逐漸實現。人們普遍認為生活狀況在改善,并且還會繼續改善,88%的人認為現在的生活狀況比以前得到改善,90.8%的受訪者認為未來的生活狀況會繼續改善。
在各項生活狀況中,中國人對經濟等物質生活的改善程度認可最高,91.9%的受訪者認為現在比以前得到改善,91.3%的人認為未來會繼續改善。對社會保障與福利改善的信心最大,認為未來會繼續改善的比例比現在得到改善的比例高3.8%。
分群體來看,隨著年齡降低,人們對生活狀況改善的感知和期待更加強烈;而70后在所有代際中最為樂觀。外來務工人員、大學生、自由職業人員對生活狀況的改善亦表現出高度認可,九成以上的受訪者認為生活總體狀況改善,并且會繼續改善。
七、圓夢讓中國人對實現“躍升”有信心
圓夢給中國人帶來向上流動的期望。相比于認為夢想實現可能性小的人,認為夢想實現可能性大的人感受到自己階層上升的比例和認為子女階層會繼續上升的比例更高。
不同群體普遍對未來的階層上升比現在更有信心。69.9%的受訪者認為自己的階層比父輩上升了,84.5%的受訪者認為子輩的階層會上升。分群體看,60后至80后對于未來階層提升的期待高于對現在階層提升的感知,其中70后的差值最大,達到17.8%。在不同職業中,外來進城務工人員和農民、藍領對于未來階層提升的期待高于對現在階層提升的感知,差值分別為23%和18.6%。
夢想體現了中國人對向上流動的渴望。財務自由、健康、成才、上大學、享受生活、后代發展、環游世界是中國人夢想的主要內容。在期待“小家”和“小我”向上發展的同時,中國人也對“大家”和“大我”有更多的認同與期待。
如今是一個更好的時代。國家全面深化改革給人們實現夢想提供了機會窗口,讓中國人與個人夢想實現的距離更近。人們并不急于求成,而是將夢想實現視為需要中長期甚至一生去奮斗的過程。中國人相信,只要有夢,中國就是舞臺;只要有夢,在哪里都能實現。
?。ㄘ熑尉庉嫞和跛囪?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20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