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唯物史觀構建策略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作為初中歷史教學的核心理論和指導思想,唯物史觀科學地說明了人類社會矛盾運動的特點,揭示了物質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一切人類活動的基礎。辯證地分析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正確地運用諸如階級分析法、辯證分析法、矛盾分析法等方法。初中生正處于積累歷史知識、掌握學習方法、培養歷史能力的關鍵時期,是夯實歷史基礎,形成歷史理解,最終進行歷史分析,歷史評判的關鍵時期。唯物史觀構建就顯得尤為重要。為此,筆者在日常教學中進行了一些粗劣的探究,形成了幾點粗淺的認識,請廣大同仁不吝賜教。
【關鍵詞】初中生 唯物史觀 構建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0-0231-01
一、以統編教材為基礎,打破學科界限,注重學科融合,從內容上構建
唯物史觀指導下的歷史教學過程,是指在教師引領下,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經歷承接人類歷史認識為主線的特殊的心理變化過程。葉小兵教授談到:“初中歷史統編教材堅持唯物史觀指導,按照歷史時序,展現中外歷史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發展的基本進程,使學生通過學習,不僅掌握基本的歷史史事,而且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凸顯育人功能?!痹谥v解統編七年級上冊教材時,教師一定要打破學科界限,注重歷史與政治,歷史與地理等知識的融合,從內容的完整性方面構建唯物史觀。
二、以課堂教學為陣地,抓好難點突破,深入探尋規律,從運用上構建
唯物史觀使歷史學成為一門科學,只有運用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才能對歷史有全面、客觀的認識。[1]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上出現了多種史觀并存的局面,比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生態史觀、革命史觀、現代史觀。張慶海教授就非常反對多種史觀并用,他主張:“要以一種史觀為主,借用其他史學理論方法來開展歷史教學?!惫P者完全贊同張教授的觀點并感到:唯物史觀在重難點突破,探尋規律方面作用突出,效果明顯。如:七年級上冊《動蕩的春秋時期》一課,只要引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些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就不難突破春秋時期的社會性質這個難點問題?!侗蔽赫魏捅狈矫褡宕蠼蝗凇芬徽n,對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對孝文帝的評價是個難點。但只要把孝文帝改革置身到歷史發展的進程之中就不難理解孝文帝的抉擇。在歷史人物的評價方面,唯物史觀尤其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孝文帝順應當時民族大交融的趨勢,帶領鮮卑族融入到以漢族為主的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中,是中華民族的功臣,也是千古一帝?!肚啬┺r民起義》一課,針對農民起義的過程,筆者運用唯物史觀階級分析法,具體分析起義發生的條件,總結出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針對起義的失敗原因分析,總結出農民起義失敗的根本原因,主客觀原因,農民起義的結局等等。這些帶有規律性質結論是唯物史觀運用的經典案例。正是通過課堂教學這個主陣地,抓好重難點突破,在探究規律的教學運用中構建。
三、以價值觀培育為重點,搞好三觀教育,掌握方法角度,從情感上構建
觀念是行動的靈魂,是創新的先導。作為我們這個時代最佳的史觀,唯物史觀包含了完整的史學理論和豐富的分析事物的方法,符合時代精神,對初中學生乃至整個國家的歷史教育都有重大意義。唯物史觀教育,不僅是三觀教育的重要手段,更培養了學生用全面整體辯證的眼光看問題的方法和角度。從情感上構建,是新時代歷史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如:七年級上冊《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商鞅變法在秦國成功了,但商鞅卻在孝公死后車裂而亡,有同學認為商鞅傻,不懂得變通,最后身死人手,為他人笑。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運用唯物史觀,向學生說明推動社會歷史發展進步的兩種最有效手段是改革和革命,培養學生正確的“三觀”,樹立初中學生關心國家命運,國家利益至上的觀念。《秦末農民戰爭》,楚漢之爭中劉邦善于收攬民心、善用人才,戰勝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項羽。運用唯物史觀,筆者給同學們將楚霸王自刎前霸王別姬的故事,引發思考:項羽失敗真的是天要亡他嗎?通過恰如其分的分析,樹立學生正確的三觀,增強對人民的感情?!秲蓾h的科技文化》,造紙術的發明是價值觀培育的良好素材,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知道蔡倫改進造紙術,更要啟發同學們通過觀察最早的紙復原圖明白,紙的發明是勞動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從而樹立群眾觀點,增強對偉大祖國的熱愛。通過日積月累潛移默化的情感構建,使唯物史觀真正入心入腦入肺。
參考文獻:
[1]于有西、趙亞夫主編:《中學歷史教學法》第四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12月, 47頁。
作者簡介:
林勇(1983.5-),男,漢族,四川中江人,西華師范大學研究生在讀,四川省蓬安縣興旺初級中學教師,二級教師,研究方向學科教學(歷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898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