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論《聲無哀樂論》的核心觀點及“和”的音樂美學思想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聲無哀樂論》是集中體現嵇康音樂美學觀點的著作。目前,學界對該論著的研究視角基本聚焦在其與《禮記·樂記》觀點的異同比較方面,而對《聲無哀樂論》內蘊的美學內涵關注較少。而在本文的研究中,另辟蹊徑的從“和”的角度來探究《聲無哀樂論》的主旨及核心觀點,挖掘其內蘊的音樂美學思想。
  關鍵詞:《聲無哀樂論》;“和”;美學思想
  《聲無哀樂論》是我國西晉時期文學家、音樂家嵇康所撰寫的一篇探究音樂本質及其特征的文章。在這篇文章中,嵇康提出了“音聲之作……其體自若而不變”,音樂不因“愛憎易操、哀樂改度”的觀點。簡而言之,即認為音樂自身具有其獨特的組織規律,并不包含任何情感因素。這種觀點,與《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的“主情”之樂論形成了判然對比,成為了我國古代音樂理論和美學史上雙峰對峙的兩大觀點。因此,《聲無哀樂論》也受到了歷代學者的重視,在今天仍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當前,學界對于《聲無哀樂論》的學術研究,往往聚焦于音樂和情感之關系、音樂是否自律等問題上,然而,對于《聲無哀樂論》中所涉及的“和”的美學精神,卻有所忽略。由于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多次提及“和聲”、“和氣”、“和心”等概念,并據此提出了“無聲之樂,民之父母”的觀點。這也就預示著“和”有可能正是探究《聲無哀樂論》核心觀點的關鍵之所在。此外,由于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反復提及“聲”和“樂”這兩個不同概念,且皆與“和”的審美理想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故而在下文中,首先辨析“聲”、“樂”概念之含義,進而探析其中所包蘊的“和”的音樂美學思想。
  一、《聲無哀樂論》的核心觀點
  首先,必須區分開“聲”和“樂”的概念?!堵暉o哀樂論》中的“聲”專指器樂,而“樂”不僅可以指器樂。而且可以指聲樂(唱詩)、器樂、舞蹈三位一體的綜合表演形式。器樂的“聲”是“三位一體”之“樂”的一部分?!皹贰蹦鼙憩F哀樂,但并不妨礙嵇康以“聲無哀樂”立論。因為在“樂”的表演中,由于唱詩有歌詞能夠直接抒發感情,所以器樂之“聲”已經隨之而帶有了鮮明的感情色彩。故而,“樂”在總體上是有哀樂的。但是單獨地把“聲”從“樂”中抽取出來后,它就能夠彰顯出自身的規律與特點了,這就是嵇康所認為的“聲無哀樂”。
  具體到單獨的器樂之“聲”,自然是有其規律的。意即它是有“道”的。這里所說的“道”,就是基于節奏、旋律而表現出來的自身音響要素(音高、速度、力度、音色等等)組織的和諧性。奧地利音樂美學家漢斯力克和嵇康都認為,器樂的運動(節奏節拍速度、旋律高低起伏等等),都能象征人的情感運動的某些特征。比如,速度快的器樂,它的展開運動類似于人的情感激越的變化形態,所以能引發人的激越情緒;速度舒緩的器樂,其展開運動類似于人的情感平緩安靜的狀態,所以能引起人的平緩安適的情緒。
  但是,情緒只是人欣賞器樂的后果,是人隨著音樂運動激發了自身情感的經驗,并不是器樂本身就有這樣的情感內涵。這就像“風吹萬竅(樹洞)”一樣,根據樹洞形狀不同,其共鳴效果也不同,因此每個樹洞發出的聲音(音色)也有所不同。之所以樹洞發出的聲響不同,那是由于自身形狀決定的,并不能歸咎于風,因為風始終是相同的。所以,《莊子·齊物論》稱:“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氐奖疚牡钠鳂氛擃}上來,如果套用上述“風吹萬竅”的比喻,那么器樂就像是風,萬竅就像是人。人的情感經驗各個不同,就像是萬竅各有形狀而各不相同一樣?!袄硐腋咛枚鴼g戚并用”,就是說一群人聽了同一段器樂,有人歡快有人悲傷,這是因為他們的情感經驗不同,所以才在聆聽同一種器樂的時候表現出了不同的情緒。在這里,器樂就像是風,人的情感經驗就像是竅。人聽了同一段器樂產生不同的情感表現,這也并不能歸咎于器樂本身,只因為自己的情感經驗不同。所以,嵇康就據此論證了器樂只有它自身的運動屬性,這種運動屬性只要能表現出器樂各音響要素自身的和諧自洽,則它就是合格的器樂。這些合格的器樂,速度快而激越的,能引發聽眾的激情;速度慢而舒緩的,引發聽眾的安寧情緒,這都歸結于聽眾自己的情感經驗,并不能歸結于器樂本身。這就是“聲無哀樂論”的核心觀點。
  二、《聲無哀樂論》中“和”的美學思想
  如前文所述,在《聲無哀樂論》中,嵇康多次提及“和聲”、“和氣”、“和心”等概念,這是由嵇康的思想決定的。嵇康是儒生,在根本上信奉儒家理念;但是,魏晉時期名士們在儒家之外又普遍地信奉道家,追求個性自由。所以,像嵇康這樣的名士,屬于儒、道兩家思想合流的典型代表?!暗兰摇彼枷胝J為人的天賦秉性是“群生安逸”,這樣就會像德國詩人荷爾德林所說的那樣:“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獲得“天然的幸福感”。所謂“天然”,就是說不需要向外去追求,之順應自心的秉性規律就能得到。所以,要獲得“天然的幸福感”,那就需要明確自己的天賦秉性。道家認為宇宙萬物包括人的天賦秉性都應該順應自然。而具體的表現,就是《莊子·逍遙游》中所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意思是,小鳥在樹林里搭窩,選一個枝條就夠了,并不需要像某些欲望強烈的人一樣貪婪地占有大量地盤;鼴鼠在河邊喝水,只需要灌滿肚子就行,并不需要像某些貪婪的人一樣要把整條河據為己有。從此歸結出:人的天賦秉性就是“要有節制,不過分”,這就是順應自然的具體表現。
  而儒家所倡導的“中庸”,也要求人干一切事情,都需要有節制,不過分。正是在“有節制,不過分”這一點上,儒、道兩家取得了一致,達成了共識。這種“要有節制,不過分”的秉性,即為“和心”。而嵇康認為,音樂是要表現并引導這顆“和心”的,那就必須要演奏“和樂”,就是那種引導人心趨向不爭不斗的安寧舒緩的音樂,也就是儒家所說的具有“中和之美”的器樂,而非。這就要求聲樂的各種音響要素(音高、速度、力度、音色等等)要表現出平和舒緩的性質,不要過分地追求新奇變化。這樣,就能象征性地引導人們平和舒緩的情緒而回歸于自身“有節制、不過分”的天賦秉性——“和心”,才能使人獲得“天然的幸福感”。
  最后,依據上文的論述內容,再來簡要評析《聲無哀樂論》和音樂“自律”性的關系問題。奧地利音樂美學家漢斯力克在其《論音樂的美》一書中提出了音樂“自律”的理論。其主要觀點是:在現實世界當中,并不存在可供音樂模擬的任何“范本”。所以,音樂并不能表征現實生活中的任何具體事物,也不能引起聽眾明確的情感反應。故而,音樂的內容恰恰是其自身的樂音組織及運動等表現形式。正是從這個意義上,漢斯力克總結出:音樂的美僅在于其形式,而其本身是沒有目的的。所以,有無目的,恰恰是判斷某個理論是否符合“音樂自律論”的一項重要指標。雖然嵇康在《聲無哀樂論》中提出了“和聲無象”、“音聲無?!钡挠^點,似乎非常接近于“音樂自律論”。然而,嵇康論證“聲無哀樂”的本質目的卻在于:借助“和樂”達到天下歸于大治。故而他的《聲無哀樂論》偏向于政治而不強調審美,因為對音樂的功能有所寄托、有所冀望、有其目的,所以也并不是像漢斯力克《論音樂的美》那樣強調音樂的自律。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見,在嵇康的理想中,就是希望用具有“中和之美”的“和樂”來引導人天賦的“和心”,最終達到天下的大治。這就是《聲無哀樂論》多處倡導“和樂”的原因所在,也是《聲無哀樂論》“和”的美學思想之集中表現形式。
  [參考文獻]
  [1] 馬莉莉.《聲無哀樂論》及其產生原因[J].藝海,2018,06.
  [2] 段博洋.2006-2015年《聲無哀樂論》的研究綜述[J].北方音樂,2017,0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185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