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陪讀”,聽聽孩子怎么說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近期,多名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的視頻登上熱搜并在網上引起了網友們的熱議。視頻中家長逐漸崩潰,孩子一臉無辜,很多為人父母的網友對此產生了共鳴,紛紛表示“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還有網友說道:“自從陪孩子做作業,發現我們都得了一種病,他(她)得了拖延癥,我得了狂躁癥!”甚至有人陪孩子寫作業寫到進醫院做心臟搭橋手術,頭疼、胸悶、腦溢血。
網上已經看到了太多,也聽到了太多來自家長的聲音,但我們卻很少關注孩子們對于陪讀的想法。他們是否覺得家長的陪讀有必要?從孩子的角度,什么樣的陪讀方式和態度是最令他們滿意的?為此,我們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了來自學生群體的聲音。
“陪”與“不陪”,
這是個問題
根據問卷結果,有約55%的學生家長幾乎不參與陪讀;其余45%的家長,每周參與陪讀1-7天不等,較多的情況是每周3或5天。對于每次陪讀的時間,部分是15-30分鐘為主的“輕度陪讀”,還有不少家長每次陪讀時間在45-90分鐘,大體屬于“中度陪讀”的狀態,只有極少數家長每次陪讀時間超過2個小時。
從學生的年級來看,在小學階段,約三分之二的家長會進行陪讀;到了初中階段,陪與不陪的比例約為1:1;而高中階段,就只有很少數的家長陪讀了。
以上呈現的是客觀的陪讀頻率和時間,那么從學生需要的角度而言,他們是否希望家長陪他們一起學習呢?
問卷顯示,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生中,有約6成的學生希望家長參與他們寫作業的過程。根據上面調查中的實際陪讀情況分別來看,對于實際沒有被陪讀的55%的學生,其中約三分之一希望家長能陪他們學習;而被陪讀的45%學生中,有9成表示他們也確實有此需要。由此可見,學生的陪讀需求與家長的陪讀行為基本契合,尤其是對于已經在進行陪讀的家庭。
而陪讀的實際情況和需求在年級上的體現,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反差。從家長的角度而言,從小學到高中,陪讀的家長越來越少;而學生隨著年級增長,希望被陪讀的人數卻越來越多,顯示出較為明顯的“供求不平衡”。
陪讀方式“哪家強”?
我們在問卷中將陪讀細化為輔導、陪伴、監督、檢查等幾種具體的方式。調查顯示,陪讀的家長選擇最多的方式是監督,其次是輔導,再次是檢查,陪伴是最少的。而學生希望家長陪讀的方式中,輔導最多,陪伴相對較多,而監督和檢查幾乎沒有。
由此可見,在陪讀方式上,雖然輔導是最常見也是最受歡迎的方式,但在其它方式上,家長與學生之間還有一定出入—學生需要的陪伴是家長很少提供的,而家長的監督和檢查,則不是絕大多數學生想要的。
保量,更要保質!
我們讓所有參與調查的學生給其家長的陪讀狀況按從0-100分的滿意程度打分,最后得到了總體71.1的平均分??梢姡蠖鄶祵W生對目前的陪讀狀況還是基本滿意的,但其中也不乏不足60分,甚至更低分的情況。
按照家長是否陪讀的分類來看,陪讀的家長得到了66.7的均分,比不陪讀家長75.5的均分低了將近10分。且從得分“不及格”的比例來看,陪讀超過3成,而不陪讀則不足2成。
通過下面表格中對學生打分原因的摘錄,我們可以直觀地看到學生對陪讀和不陪讀這兩種方式給出的利弊分析。
聽聽在學生心中,
怎樣才是滿分家長?
在調查問卷的最后一部分,我們將題目設為“說說你心目中的滿分家長,應該怎么陪你寫作業?”經過整理,我們發現如下結果。
從是否需要陪讀的角度,少部分學生寫作業時希望有完全自由的空間,如 “不陪我寫作業,這樣可以認真思考”“不需要陪著我,自己一個人可以完成作業”“少參與孩子的作業,幫我們建立好(自我管理的)習慣”,而相對更多的學生,則希望家長能在必要時給予一定幫助,其余時間盡量放手,如“適當監督、督促,給我自己的發展空間”“有問題時可以及時回答,其他時間充分給予自由”“偶爾問一問最近情況如何,適當給一些建議,并非全都由家長操辦”……
對于陪寫作業的方式,與上面客觀題的選擇結果一致,大多數學生比較希望得到家長的輔導和陪伴,或者綜合這兩種方式進行陪讀。學生留言包括:“最好能陪伴,對難題進行講解,關心學習情況”“及時陪伴我,及時指導我學習”“能在我遇到迷茫的時候給予指引”……
還有的學生對于家長陪讀的形式,提出了更為具體的希望,如“做到安靜的陪伴,在遇到難題時能適當提點”“(家長與我)處在同一空間,但注意力不是在我這里,也不要進行娛樂活動(如玩手機)”“只指出思路,給我思考的空間”“好好講解,主要是引導,不是催促”……
最后,對于陪讀的態度上,學生們的意見出奇得一致,那個出現最多的關鍵詞叫做“耐心”—“耐心為我講我不會的題目,不發火”“以后態度更好一些,耐心聽我把話講完”“在我提‘蠢問題’的時候耐心一點”……
有調查才有發言權,根據以上結果,我們給家長幾個關于陪讀的小建議。
1充分溝通,陪讀不只是家長的事。通過調查我們發現,不同的學生,對是否需要陪讀,以及什么方式陪讀,都有自己個性化的需要。因此,希望家長能在有自己考慮的同時,也聽到孩子的聲音。
2適度放手,有時反而是最佳選擇。無論是陪寫作業也好,還是教育子女生活、成長也罷,家長都無法、也不能做到一手包辦。有時候,給孩子一些“犯錯”的機會,遠比永遠在家長精心的呵護下對孩子更有利。變家長監管為孩子自我監管,剛開始肯定有一定難度,但這不是家長遲遲不放手的理由。
3不要忽視高年級學生的陪讀需求。從家長的角度,可能覺得孩子大了,自己沒什么可以輔導的,學生的學習習慣也基本定型了,就不用再管孩子寫作業的事情,熟不知,有家人一同陪伴,營造學習的氛圍,是對孩子莫大的支持。
4耐心,耐心,再耐心,維護親子和睦。家長輔導作業過程中,常容易因學生馬虎、磨蹭、理解慢而感到備受挫折,甚至火冒三丈。但憤怒情緒的宣泄,不但破壞了親子關系,危害自身健康,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在如此負面情緒影響下,也更難集中心力完成相應學習任務,理解家長想傳遞的信息,可謂事倍功半。因此,家長宜積極調整心態,更多理解孩子在當前階段的客觀發展狀況,戒急戒躁,耐心輔導。
陪讀是一件技術活兒,而非“力氣”活兒。希望更多家長能聽到孩子們的心聲,也解救自身于“水火”,陪孩子走好成長路上的每一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30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