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雄安新區城市森林建設的經驗和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城市森林是指在市域范圍內以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為目的,以森林和樹木為主體及其周圍環境所構成的生態系統。從概念上來看,城市森林的建設不僅僅是植樹造林,而是兼具提升生態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多重目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雄安新區城市森林建設自規劃啟動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一致好評。其高標準規劃建設中融入的多種理念和做法,是我國城市森林建設中的寶貴經驗財富,對我國今后的城市森林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作用,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先植綠,后建城”——將城市森林作為有生命的基礎設施
  《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是新區建設的綱領性文件,于2018年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的批復。領先于《綱要》的發布,雄安新區于2017年秋季啟動了“千年秀林”建設,至2018年底已建成城市森林7000多公頃,到2019年底城市森林建成達4.06萬公頃(含既有林2萬公頃)。這種“先植綠,后建城”的模式,改變了以往綠化只是城市附屬品的觀念,而是將城市森林作為城市的基礎設施進行建設,是新區建設中貫徹生態文明理念的重要舉措。
  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分,理應和市政、交通、供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同步建設。從空間上看,在城市規劃層面應充分考慮城市的生態格局及城市森林在城市體系中發揮的作用,預留出城市森林生態發展空間;從時間上看,城市森林區別于其他基礎設施的核心特征是其具有生命特征,因此在城市建設尤其是城市新區的開發建設中應綠色先行,避免綠化滯后,實現城市建設與城市森林發展在時序上的銜接。
  “藍綠空間占比達到70%”——保障充足的生態體量
  “藍”即河湖水系,“綠”即城市森林及農田。在雄安新區的生態格局構建中,最先確定的即是藍綠空間的比例?!逗颖毙郯残聟^規劃綱要》指出,雄安新區藍綠空間占比將達到70%,這一比例嚴格界定了生態空間與城鎮空間的規模,限制新區城鎮開發強度,留足充分的生態空間。此外,在城市森林建設方面,新區森林覆蓋率將達到40%。只有保障充足的生態體量,才能使城市森林生態系統更充分發揮出潛在的生態價值,也是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必然之舉。
  因此,在城市森林建設中,應積極拓展新的藍綠空間、提升現有藍綠空間生態功能,通過充足的生態體量來保障各項生態系統功能的發揮。
  “林城相融、林水相依”——構建安全的生態格局
  雄安新區城市森林建設構建了“太行山脈-渤海灣”“京南生態綠楔-拒馬河-白洋淀”等多條區域性關鍵生態廊道,形成連山通海、南北交融的區域生態安全格局;通過實施白洋淀生態修復以及“九片”大型城市森林片林的建設,發揮生態涵養及生態源地的功能;通過在新區城區、起步區及白洋淀周邊建設環形林帶,限制城市無序擴張,保護生態空間不被侵占。
  總體上,雄安新區的城市森林布局上,注重林水相依、林路相依、林城相依的理念,采用了片林與林帶結合的配置方式,并注重加強白洋淀等關鍵生態區位的城市森林建設,形成了輻射全域的城市森林網絡結構,進而形成了森林與城市相互融合、森林與水系藍綠交織的城市森林總體格局。
  因此,在城市森林建設中,應立足于區域生態安全及城鄉生態格局,實現藍綠融合、藍灰融合,著力構建城市森林生態網絡體系,保障生態格局安全穩定。
  “復層、異齡、混交、近自然”——營造穩定可持續的城市森林
  雄安新區在城市森林建設過程中,融入了近自然森林理念?!扒晷懔帧钡慕ㄔO以華北平原地區自然森林群落結構為參考,廣泛選用長壽、珍稀的鄉土樹種,采用實生苗全冠栽植,采取混交種植,并開展近自然經營,目的是形成復層、異齡、混交的近自然城市森林,實現城市森林的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以往,許多地方城市森林建設雖然力度和規模均較大,但往往效果不佳,大面積的人工純林嚴重依賴人工養護,生態涵養能力薄弱,一旦發生病蟲害則全軍覆沒,不僅浪費了人力財力,還未起到應有的生態功能。發展近自然城市森林,模擬自然生態系統,實現城市森林生態系統的低干預自然發展演替,是維持城市森林健康、可持續的關鍵所在,也是提升城市森林生態價值的必然要求。
  “景觀游憩、苗景兼用、生態廊道”——重視城市森林的多功能經營
  城市森林兼具生態、社會、經濟特點,具有多重功能,是一類復合的生態系統。雄安新區城市森林建設中,重視城市森林的多功能運營,規劃設計了多種城市森林類型。不同城市森林類型從樹種選擇、配置結構、景觀效果等均有差異。如淀景游憩型、風景游憩型主要是在白洋淀周邊及城區周邊營造游憩林,強調其景觀效果;淀林生態型、生態廊道型、生態防護型則是以生態涵養、生態防護功能的發揮為主;苗景兼用林則體現了生態、景觀、經濟價值的統一,通過林苗一體化方式產出苗木獲得經濟價值,同時又在經營過程中逐步培育成復層、異齡的城市森林群落,具有較高生態意義。
  借鑒雄安新區城市森林的多功能經營舉措,今后的城市森林建設應在保障生態總量、維護生態格局安全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城市森林的多重價值,實現城市森林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統一。
  “三公里進森林,三百米進公園”——城市森林建設普惠城鄉居民
  城市森林建設除了改善生態環境以外,另一個重大的課題就是森林惠民。增加城鄉綠色福利空間,通過森林公園、森林綠道、游憩基礎設施建設等增強城市森林的可達性,提升居民的“獲得感”是城市森林建設的職責所在。雄安新區城市森林建設提出了“三公里進森林、三百米進公園”這一高標準要求,方便居民休閑游憩,切實提升了城鄉居民的生活質量。
  在城市森林建設過程中,應注重公共空間的營造,通過郊野公園、森林公園、濕地公園等的建設,使這些城市森林與城市綠地系統相互結合、互為補充,形成各具特色、多級聯動的公共綠地系統,使生態建設成果普惠廣大城鄉居民。
  “每棵樹都有自己的身份證”——推動城市森林智慧體系建設
  雄安新區的城市森林還注重智慧體系建設?!扒晷懔帧敝忻恳豢脴涠加袑亩S碼,掃描之后即可呈現出苗木的樹種、產地、胸徑、冠幅等信息。隨著科技發展進步,智慧管理已運用到國民經濟的多個領域,其大數據分析、自動化管理使管理更加具有科學性。
  目前我國城市森林建設中的智慧體系建設還比較落后,今后的建設過程中應加大城市森林智慧體系建設力度,在傳統林業的森林防火、病蟲害防治、土壤墑情監測等的基礎上,城市森林建設應進一步拓展智慧管理范圍,推動如景觀效果、森林環境、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智慧管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5426.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