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是其眾多經典理論中的核心和精髓,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內涵,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啟發和指導意義。本文從人的勞動能力、社會關系和個性自由全面發展的維度,闡釋這一理論的科學內涵,并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實際情況,從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問題出發,探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旨在對問題的解決提供有效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人的全面發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啟示
人的全面發展問題,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終其一生所關注的重要問題之一。馬克思和恩格斯根據對人類社會以往歷史的客觀考察以及對未來社會的大膽設想,不但科學地闡釋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深刻內涵,而且指出了實現這一目標的相關歷史和現實條件。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代中國,人的全面發展顯得至關重要?!叭说娜姘l展”中的“人”包括全體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全體中華兒女的勵精圖治,共同奮斗,中國夢既是國家之夢,民族之夢,也是青年之夢。在中國,用這一理論指導我們的社會主義實踐,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對這一理論的繼承和發揚,是對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的積極傳播和有效運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礎即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這一理論對當前各高校開展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和參考價值,這一理論也為高等教育育人目標的實現指明了方向,具有較高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同時也具備較高的研究價值。
一、從三個維度解讀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科學內涵
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內涵豐富,與時俱進的概念,時代在發展,這一理論的內涵也在不斷的演變和發展。我們在探討這一理論之前,必須審慎的思考“人是什么?”。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在反復研究和思考的基礎上,深刻揭示了人的本質,他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边@一論斷正是對該理論精確解讀的結果。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中對馬克思的這一觀點進行了引用,并作了重要的補充和說明,進一步論證了人的本質問題。據此,“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就作為人的本質確立起來,指導著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人的本質不是抽象的,而是具體的和歷史的,這一切都將在人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得到檢驗。在此,筆者從人的勞動能力、社會關系和個性自由全面發展的維度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進行分析和解讀,這將有助于我們更準確的把握這一理論的科學內涵。
?。ㄒ唬﹦趧幽芰Φ木S度
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既包括人的智力和體力的充分發展,也包括人的才能和品質等方面的發展,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前提條件,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必要保障。在此過程中,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覺的活動?!边@種“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人的勞動,使人從動物界中分化出來,使人有別于一般的動物,使人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人。因此,人的發展首先表現為人的勞動能力的發展,只有在人的勞動能力獲得全面發展的基礎上,人的全面發展才能變成現實??梢哉f,人的全面發展不能離開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展。
?。ǘ┥鐣P系的維度
如前說述,人是社會中的人,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勞動是人的活動,勞動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但勞動并不是人的本質。決定人的本質的是一定的社會關系,因為人一出生就是社會關系中的人,人從出生開始就是社會關系的總和,被打上了深深的社會烙印。人類要存在和發展,必須解決衣食住行等問題。要解決衣食住行等問題,就必須參加社會勞動。在這種廣泛的社會勞動中,人與人之間必然會因為勞動分工和協作而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人類依托一定的社會關系而存在和發展,每個人都作為一定社會關系總和中的一份子而存在。據此,人的發展必定隨著社會關系的變化而變化。從這個意義上理解,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二者密不可分。
?。ㄈ﹤€性自由的維度
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高級的表現。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強調人的個性自由,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人的個體差異性的充分肯定,是對個體在其發展過程中的自覺性和自主性的充分肯定,個人的發展必須以個人為主體進行自覺自愿的發展?!懊總€人的自由發展”是互為前提的,這種自由發展是人人平等的發展,是人人共享的發展。人是現實社會中的人,馬克思主義所講的人,是從事社會實踐活動的現實存在的人。因而,人的全面發展必然落實到每個人的自由個性的發展上。只有人的個性自由得到尊重和保障,人的全面發展才會成為現實和可能。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為了獲取巨額的剩余價值,對廣大的產業工人進行赤裸裸的剝削和壓迫,這實際上也是對人的個性自由的無情踐踏。產業工人連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都得不到滿足,在死亡線上苦苦掙扎,又何談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的全面發展必須強調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同時也應尊重人的個性自由的發展,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當今時代賦予的新任務和新使命。特別是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今天,“人”的因素是實現這一目標最關鍵的因素,人的全面發展是實現這一夢想的必要保障,也是最為重要的人力資源因素。只有個人的全面發展得以實現,社會的共同進步才能變成現實。在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視域下,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問題,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
?。ㄒ唬┠繕硕ㄎ徊粶?
教育目標是教育活動的核心和精髓,掌控著教育教學活動的全過程??茖W合理的教育目標,有助于教育活動實效性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是指教育者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在一定時期內所達到的預期結果。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常常與黨和國家宏觀的奮斗目標相混淆,少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主觀認為,黨和國家的發展目標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對宏觀發展目標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轉化,忽略了受教育者的身心特點和接受能力。在這樣的誤解之下,教育者盲目按照特定目標要求來開展各類教育實踐活動。這就使得目標的設定很難符合大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得教育目標猶如空中樓閣,遙不可及,青年大學生在這種空洞呆板的理論說教中備受煎熬,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受到了無形的挫傷。 ?。ǘ﹥r值取向片面
教育價值取向特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的心理傾向。在教育實踐活動中,通過主體積極發揮能動作用,人們按照一定的教育價值取向,可以創造出具有特定價值模式的教育。教育發揮什么功效,受教育者如何發展等問題都會受到教育價值觀的影響。受早期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存在著把個人的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對立起來的現象,認為二者水火不容,不可兼顧。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集體主義片面理解為反對個人利益的整體主義,宣揚集體利益至上,批判個人利益和個性自由。這種價值取向過分強調集體和社會組織,片面強調個體的人身依附關系,抑制了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在對青年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的過程中,容易讓學生產生誤解,誤以為在社會主義的國家,個人的正當利益和價值訴求是得不到尊重和保護的,因而產生負面消極情緒。
?。ㄈ┲黧w觀不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視教育者為主體,受教育者為客體,片面認為教育者就是課堂的主角,忽視了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角色,認為受教育者是缺乏自覺能動性和創造性的“被接受物”,在教育過程中只能通過教育者“被輸入”。事實上,受教育者在教育過程中并非只是被動地接受教育,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能夠進行創造性學習的獨立個體。受教育者的被客體化,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疏導人心理、激發人內在積極性方面的功能受到嚴重削弱,也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顯得機械呆板,缺乏活力。
?。ㄋ模﹥热菘菰镪惻f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內容主要涉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等方面。此外,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應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吸收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切優秀成果。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內容的特殊性,教育者在授課過程中從理論到理論,注重了理論性和思想性,卻忽略了教學內容本身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從而使教學環節陷入空洞僵化的局面。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培養服從謙恭的學生形象,卻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壓抑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ㄎ澹┓椒C械單一
受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被簡單機械的歸結為“灌輸”,即教師向學生灌輸社會主流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等,課堂學習環節被簡單分割為“教師輸出”和“學生輸入”兩個階段。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師生間缺乏有效的交流互動,整個課堂壓抑而沉悶,缺乏生機和活力。在日常的高校思政課課堂上,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以睡覺、玩手機、看小說等方式代替課堂學習的現象頻頻出現,不容忽視。此外,青年大學生思想較為獨立、其判斷能力也日益增強。在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選擇上如果不當,必然會引起學生對教育內容的排斥和抵觸,從而削弱其育人功能,最終導致事倍功半的不良后果。
三、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
當前,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進高校人才的全面發展,必須直面存在的問題和現象。筆者從自身奮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第一線的實際出發,針對存在的問題和現象,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一些探討和嘗試。
?。ㄒ唬┡囵B創新意識,增強創新活力
創新在人的全面發展過程中,發揮著不可小覷的作用。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自我價值中最高層次的需要,只有努力推進人的全面發展,才能極大地激發人的創造力和活力,從而生產出更加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進一步轉變教育觀念,把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落實教育教學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努力營造鼓勵創新,推進創新的良好氛圍,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具體來講,在教育理念的轉變、教學環節的設計、教學活動的開展等方面,都可以做一些改革和創新,切勿因循守舊,故步自封。舉例來說,從按照教材的篇章結構組織教學,到打破教材章節目的束縛,按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點的內在邏輯來開展專題教學,就是在教學內容設定上的一種創新??梢哉f,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創新無處不在,無時不有,教育者應立足實際,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創新活力,以創新謀發展。
?。ǘ┱覝式虒W目標,營造良好氛圍
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包括人的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兩個方面。據此,各高校應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努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和社會關系的發展。此外,各高校還應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和學習氛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要求人與人之間形成普遍的交往,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離不開校園環境中師生間的交流互動和學習氛圍的營造。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和良好濃郁的學習氛圍的營造需要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在這種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中,師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都將獲得極大的提高,這勢必會增強教育合力,獲得更加顯著的教育效果。
?。ㄈ┥朴媒逃椒?,慎選教學手段
眾所周知,正確運用各種教育方法,對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育任務具有重要意義。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其實質是追求個體生命自然和諧的發展,促使受教育者的潛能得到充分發揮。在教育過程中,要改變過去那種教育者居高臨下,受教育者死記硬背的傳統做法,廣泛采用民主討論、平等交流的方式、寓教于樂,增強教學過程中的親切感、吸引受教育者積極參與,讓受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擔任主角,充分挖掘受教育者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受教育者的獲得感。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多渠道、多手段和多媒介發揮教育合力,保證教育過程順利實施。
?。ㄋ模┘訌妼嵺`鍛煉,提高學生能力
大學生參與社會實踐,通過實踐過程去檢驗日常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是在校大學生必須要完成的一門課程,可以說,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涯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脫離實踐活動的純理論說教,往往收效甚微,也極易受到青年大學生的反感和抵觸,最終導致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甚至學生厭學的尷尬局面。據此,各高校應更加關注實踐教學在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在各高校自身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增加社會實踐環節,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廣泛的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青年大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中,能夠將所見所聞與課堂上教師講授的理論知識聯系起來進行比較,通過校外的實地考察,更加具體地了解我國當前的基本國情,從而對黨和國家的相關政策,產生更加理性的認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教材的一知半解上。此外,大學生通過在社會實踐過程中與廣大人民群眾相接觸,能夠更加用心的體會“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深刻含義,能夠深入了解人民群眾的所思所想,傾聽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這將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使青年大學生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從而進一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在這個方面,筆者所在高校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過程中探索出了一些寶貴經驗。在日常教學中,我校十分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和校外課堂的拓展。在教學中強調:第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推行因材施教,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第二,加大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培養的力度。第三,注重實踐教學的整體優化,注重課程之間和內容方面的有機聯系,使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教學活動形成統一的整體。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授課需要,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部多次組織學生前往云南陸軍講武堂、云南師范大學“一二﹒一”運動紀念館和嵩明楊林監獄等校外實踐基地進行參觀學習,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既有利于掌握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基本理論,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ㄎ澹┘訌娮陨泶狗?,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敝T多的教育實踐表明,教師的道德品質、治學態度和工作作風等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學生的心靈。據此,言傳身教,為人師表在育人過程中成為了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和教育途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實施與教育者的德行修養和自身垂范息息相關。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過程中,教育者必須加強自身理論素養和德行修養的提升,從政治思想素質、道德品質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能力素質、身心素質等方面,全面提高和武裝自己。
關注學生的健康成長,注重對學生的理解、尊重和關愛,培養具有主體人格的人,這是素質教育的核心,也是新時期的師德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對象,以育人為使命,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最終目的。尊重學生,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也是當前各高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個性是一個人所具備的不同于他人的特有的精神特質。青年大學生由于家庭環境、社會文化、教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其個體也會存在截然不同的個性特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校和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夠有效地引導和培養學生的個性自由,尊重這種個性自由,那么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創造的熱情將會被極大的激發出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綜合能力的提高,將為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結語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特別是近代以來,伴隨工業文明的崛起,該理論的歷史意義更加彰顯??梢哉f,這一理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未來社會理想藍圖的天才設想,具有偉大的理論魅力。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黨和國家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來越重視,各高校也應在這樣良好的社會背景和濃郁的發展氛圍之下,立足教學一線,深入調查研究,找準各類問題的突破口,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工作真正抓好落實,努力培養當代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青年大學生更好的成人成才,為早日實現“中國夢”培養和輸送大批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0.
[3]駱郁廷.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81.
[4]袁貴仁.論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觀[J].高等師范教育研究,1992(3).
作者簡介
龍曉燕(1984.9—),女,籍貫:云南省永勝縣,云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在讀,講師,云南城市建設職業學院思政部教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967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