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綠色生態視角下的校園建筑設計策略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大學是一個社區,具有一定地理范圍和空間尺度,擁有復雜的建筑和設施種類,涉及教學、科研、生活等多樣化的功能需求。目前,絕大部分高校資源消耗偏大,同時綠色大學校園建設中出現了綠色技術堆砌,標準過于籠統,只重形式不講效果等急待深化和解決的問題?;诖?,筆者以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一號學院樓群項目設計為例,結合當地自然特征,參照《綠色校園評價標準》,從中找出有益于綠色校園設計的相關設計手法和策略。
  關鍵詞 綠色生態;校園;理念;策略
  1 綠色校園
  在我國綠色校園經歷了“綠色學校→節約型校園→綠色校園”的發展進程。中國綠色建筑與節能專業委員會在《綠色校園評價標準》(CSUS/GBC04-2013)中對綠色校園的定義為:在其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水、節材、節地),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推廣綠色教育,為學生和教師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學習及使用空間,并對學生具有教育意義的和諧校園。也就是說綠色生態校園不是停留在“綠化校園”的層面,而是為了給師生營造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校園,給他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教學和生活環境為目標,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的節約(節能、節水、節材、節地)、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1]。
  2 工程概況
  中山大學珠海校區用地西部臨山,東部臨海,用地形狀不規則,東西最長約3.2公里,而南北最長約為1.7公里。地勢隨周邊山體有較大起伏高差。用地內最低點為1.0米,最高點為269.4米,整體地形呈西高東低。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內現有若海、隱湖、沕水、惠池及歲月湖,東西方向有排洪渠貫穿校園。五大湖均與現狀排洪渠相連,兼顧防洪蓄水和美化環境的功能[2]。
  而本文主要研究的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一號學院樓群項目由地下一層地下室、5棟多層和2棟高層的五個院系樓、公共服務中心以及共享空間等配套公共設施組成。項目規劃用地面積為53559㎡,總建筑面積為79992.62㎡,其中地上建筑面積60784.26㎡;地下建筑面積19208.36㎡。地上建筑最高9層,建筑高度42.5m。
  3 設計理念
  人們“生態覺醒”,從而崇尚生態文明建設與生態建筑。本項目設計尊重自然、崇尚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以打造綠色生態的校園,選擇“中心活潑自由、生態園林”作為發展的目標與設計的主題。融合生態學的理念,保留山體基本形態,因地制宜,層次有序,錯落有致,并考慮教學功能上的靈活性。從北面校區主入口及南側公共共享區校內人流聚集區的景觀視線能穿透基地,將用地外的綠地及湖水,通過景觀將學院樓群聯成一體,為學生營造空間豐富、順應嶺南地域特征的活動場所[3]。
  4 綠色生態校園的建筑設計策略
  校園建筑生態設計是構成校園整體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個可持續的發展過程,以系統協同性、地域性、高效性、自然性、健康性、經濟性、動態適應性等綠色建筑設計原則為指導對綠色校園的建筑設計策略進行研究。
  4.1 建筑功能空間布局
  本項目結合每棟建筑的使用功能和要求,充分考慮空間使用的靈活性。使建筑在其安全使用年限內最大化地適應使用功能的變化,使空間具有未來的可發展性、可持續性,減少因為變更而引起的額外資源和建材需求。建筑群體以四層的服務中心作為學院樓群序列的前奏、經過廓道、形成一般教學樓\區域中心\區域公共中心高低起伏的節奏。用地東面的翰林山在基地一側戛然而止,一號學院樓群的體量好像山體向隱湖湖面的延伸,作為城市精神的承載物將人文與自然融合為一體。
  4.2 結合地域氣候保護環境
  項目順地勢布局,并采取合理的布局設計,達到自然通風,教室采光日照最大化。同時以嶺南園林為空間意向,采用廊、街、臺、院等元素,西側學院樓群為圍樓建筑,形成幾個各具特色的書院。東側學院樓群高低起伏,形成臺谷的空間格局。架空式的院落布局創造了通風、涼爽的室外小氣候,一組連廊連接各個組團,提供全天候的步行條件。我們將南邊和北邊的水體進行連接,構成了整體的水系結構,環繞基地調節宿舍區的微氣候。
  4.3 生態緩沖空間設置
  在建筑裙房部分設置有部分架空,形成建筑中寬闊的通風帶,增加了氣流的穿透,并在建筑的外觀上減少表皮的過分凸凹,引導氣流的通過。建筑群內部實體的墻面也有利于節約能耗。通過綠化屋頂,綠化建筑表皮,遮陽、自然通風、雨水收集等技術手段造就綠色的、可持續發展建筑的典范。通過這種生態緩沖空間設置進一步加強了自然通風效果,保證環繞塔樓教室的空氣得到最大程度的循環流通,盡可能使學生感覺涼爽舒適。
  4.4 重視人文生態建設
  綠色校園的人文設計要做到“傳承歷史、映射文化、突出教育”,以人為本,完善舒適性的校園開放空間體系,營造可感知的綠色校園場所氛圍,傳播綠色文化,推進綠色教育與生態文明建設。本項目的設計是以創新的方式延續校園的經典記憶,避免了新校區異地建設出現的文化斷層。
  4.5 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及科技支撐整合設計
  校園景觀環境中的自然景觀要素和人文環境要素等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綠色校園景觀設計不僅是校園環境的美化,更是綜合、科學地統籌組織校園環境中各種要素的系統化設計。
  在2016年新編制的校園總體規劃中,“山·?!こ恰钡男@格局充分考慮校園與城市、自然景觀的關系,在規劃中將城市、校園、自然三者相融合。基于此,本項目設計以“科技、人文、生態”三位一體為指導原則,逐漸由綠色校園本身擴大到強調綠色校園與其周邊城市環境的整合互動概念。如北側校區內主入口與南側共享區主入口后的山坡連線形成視線通廊,學院樓群面對東面山體的部分也打開形成通廊,將景觀引入基地,創造可體驗的綠化意境。
  5 結束語
  校園空間的綠色化,是推動校園科學育人的重要基礎,以上是基于中山大學珠海校區一號學院樓群項目設計實例的基礎上對綠色校園建設的探究,在可持續發展的大背景下,結合現行標準,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融入生態節能理念,提出相應的設計策略,不僅節約資源,實現校園品質的優化,對環境的保護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構建節能環保的綠色校園,實現校園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充分體現人文與建筑、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 孫振亞.高校建筑的復合化設計研究[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3.
  [2] 何鏡堂.當代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設計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229.
  [3] 趙亞楠.地源熱泵在校園建筑中的適用性分析[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170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