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西冬季暖棚栽培羊肚菌管理要點初探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羊肚菌是一種珍稀的菌類品種,兼具藥食兩用功能,因其菌蓋表面凹凸不平、狀如羊肚而得名。羊肚菌營養價值極高,價格較貴,但市場前景廣闊??ψ罂h于2018年秋季首次引進暖棚越冬栽培羊肚菌19.6畝,分布全縣7個鄉鎮(街道)的14戶20棟暖棚,其中9棟棚效益較好,平均畝產110公斤,其余棚室效益欠佳,通過一個周期的栽培管理,探尋成功與失敗的原因?,F將成功栽培技術管理要點淺析如下。
1 播種時間
最早播種時間要嚴格確定在9月15日以后,要嚴格控制發菌溫度,按播種日期確定培養菌種時間,確保菌種活力最旺盛,菌絲最健壯。如果選擇9月中旬播種,由于氣溫較高,白天有時甚至高達25℃以上,可通過夜間對流通風,白天用防寒棉被覆蓋密封,將棚內地溫控制在20℃以下,以滿足羊肚菌菌絲生長的要求,這樣可在當年12月末嚴寒來臨時結束生產;如果選擇10月份播種,出菇期正好趕上春節市場,市場需求量較大,價格較高,能夠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但此時則要求暖棚保溫工作一定要做好,否則出菇期正值嚴寒,會危害菌株子實體的生長發育,導致原基形成困難甚至死亡。
2 播種方式
高床畦面寬度100~120厘米,床溝寬度為30~40厘米,畦床高度25~30厘米,在床畦上撒播及壟播(溝播)均可。在9月份,溝播的播種效果要好于撒播,由于溝播方式菌種易集中,能形成菌群優勢,利于菌絲生長,增強菌群的抗逆性,雜菌浸染較輕。播種時用刀將菌種袋子割破,將菌棒放入事先消毒過的盆中,然后用手捏碎,再均勻的撒播在菌床的壟溝內,表面進行覆土,覆土深度在2~3厘米,最后用鐵釘耙摟一遍即可。一般每畝用種量在180公斤左右。
3 發菌與出菇的管理
遵循“一高、一長、一大、一慎”的原則。“一高”,指地溫和氣溫都要按著羊肚菌要求溫度(5~18℃)的上限來管理,既使前期有短時間超過2~3℃也問題不大,原則就是寧高勿低。如果選擇在9月中旬播種,那么播種后的10天內溫度應控制在14℃左右,此時外界溫度高,雜菌活躍,棚室內稍低的溫度對雜菌浸染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一長”,即出菇期要延長光照時間。長時間光照不僅能有效提高地溫,同時能讓畦面表層水分蒸發,使菌絲向土壤深處生長,從而更多積累所需養分等,使得出菇產量增高、抗病抗雜能力增強。“一大”,是指發菌期上、下通風口可對流通風,出菇期以上通風帶通風為主,暖棚羊肚菌與冷棚羊肚菌(不覆膜)、林下野生羊肚菌,最大的差別就在于通風方面。大量的新鮮空氣的供給是羊肚菌菌絲和羊肚菌子實體健康生長的關鍵,因此,不必過多考慮羊肚菌生長溫度所要求的上下限。大通風可帶走畦面的多余水分,促使原機在土壤內1~2厘米處形成,生長出的子實體腿白、菌蓋勻稱,抗病。上通風是一種很好的通風方法,棚內會形成負壓,目前能夠栽培的羊肚菌品種大都在高海拔地區采集馴化的,在負壓下應生長得更好一些?!耙簧鳌保磁锏拇吖剿髦?,特別是用黑地膜覆蓋的,正常沒有覆膜的可在45~55天灌一次大水,讓土壤含水量達到30%左右。隨著光照和通風的進行,出菇時的土壤含水量確保在23%左右為宜,如果分生孢子還很多,應再噴1~2次水,如果覆膜的或沒噴水就出菇的,就向壟溝內澆灌一次大水或中水。
4 小結
羊肚菌種植條件要求較高,栽培要點除了要對土壤條件、空氣因素、溫度和濕度嚴格把控外,田間管理還需要注意作畦開溝,播種覆土。羊肚菌適宜生長溫度在5~18℃,因此最早播種時間不能早于9月15日,從播種到收獲的3個月里,要注意棚內控溫、調濕和通風;羊肚菌播種量一般每畝用種量在180公斤左右。播種方式可溝播或撒播,播種后覆蓋2~3厘米細土,整平畦面,機械覆土。在發菌與出菇期間,要想羊肚菌活動高產,把握“一高、一長、一大、一慎”是關鍵。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5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