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時代海爾的挑戰是什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海爾作為老牌家電企業,正在進行一場管理變革,這場管理變革的核心就是要面對客戶時代的挑戰,真正以客戶為核心進行企業流程的再造。
大概四百年前,中國還沒有地圖。利瑪竇在1602年繪制了“坤輿萬國全圖”。在看到這張地圖之前,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是:我們在世界的中央,周圍是大海,外面有若干島嶼,天是圓的,而地是方的。這種認知甚至影響了中國人的性格,所謂“外圓內方”。利瑪竇繪制的地圖第一次改變了中國人對世界的看法與認識,因為它第一次提出一個詞——“地球”,地球是一個無始無終,由大海和陸地組成的一個球體。
利瑪竇畫的這張圖基本上成為后來中國世界地圖的一個原型——橫向、以太平洋為中心。實際上,每個國家的世界地圖都會把自己放在中心。這也是橫版地圖帶給我們的世界觀。2013年,中國科學院有一位科學家郝曉光獲準出版了第一張豎版地圖,讓我們對世界有了全新的認識:原來美國并不在中國的東方,而是在中國的北方。當你改變對世界的看法時,就會改變行為。比如,中國的北斗衛星系統,現在會向北覆蓋,而不是更多地向東覆蓋。豎版地圖的中心,其實是北極,之前以為是邊緣的地方可能恰好是世界真正的中心。我用這個比喻是想說,換一個角度看世界,會得到一些全然不同的認識,會讓我們把熟悉的東西陌生化;一旦對這個世界產生新的看法以后,會影響到行為。
家電業“比特化”大潮將會到來
我們曾經知道,這個世界基本是一個原子的世界,但是,戴上比特眼鏡看原子世界,就會意識到,這個世界有很多的東西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今天要移動的東西,不是原子而是比特。因為我們的經濟越來越多地處于一種失重的狀態之下,交易和交換的東西是無形的,是信息、服務以及知識產權等。原子跟比特之間,存在一個永恒的矛盾,是變化緩慢的原子相對于飛速變化的比特的矛盾。
硅谷著名投資人彼得·泰爾(Peter Thiel)說:“我們想要會飛的車,但我們得到的卻是140個字符?!币布次覀兊玫搅送铺兀═witter)。因為原子世界的變化如此緩慢,所以用比特代替原子,或者用比特改變我們使用原子的方式,將成為創新豐厚的土壤。比如,汽車盡管沒有發生變化,但是我們可以改變使用汽車的方式。
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說:“原子是新的比特,而比特是新的原子?!边@句話可從兩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由創客運動造成的,將互聯網的創新模式應用到原子世界里,使得特定的硬件制造成為顛覆式創新的熱點;另一方面,誠如馬克·安迪森(Marc Andreessen)所言,軟件終將鯨吞一切。特定的硬件設備可以被軟件應用所取代,使得軟件也成為顛覆式創新的熱點。這兩個趨勢可稱之為“原子的比特化”與“比特的原子化”。兩個趨勢同時出現以后,就會出現凱文·凱利(Kevin Kelly)所講述的:“新經濟的目標是一家公司接著一家公司、一個產業接著一個產業地摧毀工業經濟中的一切。”
中國6億在線消費者構成了一個“黑洞”,會對不同的產業產生吸附效應,會出現“一個一個產業的電商化”,我們把它稱之為“互聯網+”;距離黑洞越近,在線化程度越高。比如,目前最受影響的可能是廣告業、通信和媒體出版,現在已經在影響的有物流、零售、交通、餐飲、旅游、教育、醫療,未來會延伸到批發和產業集群、制造業、金融、房地產、能源。海爾目前還在制造業,但由于它生產很多的信息產品,因此海爾正受波及?!昂诙础北旧碜钪饕奶卣魇窃朴嬎愫痛髷祿?,海爾須讓生意跑在數據上。
具體到家電業來說,《2014中國家電企業互聯網轉型報告》指出,中國擁有6.32億互聯網用戶,這催生了充滿活力的科技行業、繁榮的社交網絡和世界上最大的電子零售(面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市場。但到目前為止,大部分活動都發生在消費端,各個重要行業都沒有跨越向線上轉型的早期階段。事實上,大約一半的中國中小企業才開始利用互聯網進行采購、銷售和營銷等活動。這意味著最激烈的變化還沒有到來,也意味著我們會迎來一個更加劇烈動蕩的時期。
海爾轉型的四大挑戰
這個時期會遇到轉型問題。轉型的根本,在于企業面臨兩種變化——市場結構變化和來自技術的變化。為應對這兩種變化,需要展開一系列管理、市場營銷和投資的轉變。根據克萊頓·克里斯滕森(Clayon Christensen)的分析,這個轉型可看作是已定型的大公司(incumbent)跟新進入公司(entrant)的市場對壘。前者因為企業中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資源分配過程,很難把充分的能量和人力集中在那些小的市場上,即便按邏輯它們有一天會成為大市場;而且它還會被用戶牽住,只能夠成功地執行延續性創新,卻不能處理好突破性創新。而新進入的公司,由于財務激勵不同,對產品更加聚焦在用戶的使用而不是功能上,更關注突破性創新,導致這兩類公司的技術S曲線是完全不一樣的。在突破性創新的范圍內,新公司幾乎會永遠取得勝利,而老公司則在延續性創新當中保持領先。
因此,我覺得海爾面臨諸多挑戰。第一個挑戰是開發殺手應用。它應該具有如下特征:
某一新技術或產品的特點、功能或應用程序,對用戶而言幾乎是不可缺少的,或明顯優于競爭對手;
一個非連續性、創新性的發明,能產生范式轉移的長期、巨大的效應;
創造新的市場和行為模式,摧毀舊的產業(故謂之“殺手”),改寫或重新定義整個產業的游戲規則;
可以極大地提升平臺能力,增強網絡效應,發展大量用戶,并達到臨界規模。
轉型第二個層面是組織轉型。主流公司不是在所有的突破性創新當中都無所作為的。有一種情形可以取得成功——在內部建立了新的、獨立的、圍繞突破性業務的自治組織。這一個自治組織可以自由分配資源,以便在破壞性的新市場當中獲勝。對于海爾這樣的大公司而言,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從一個緊耦合企業變成一個松耦合企業?緊耦合意味著各個組成部分較多的相互依賴性,需要較多的協調活動,所有的工作都在公司內部完成;而松耦合則意味著有很多獨立的實體或者個體,相互依賴度較少,有更多的分享,很多的東西可以外包。我把這個從緊耦合到松耦合的過程稱為“去耦合”。在我看來,21世紀的組織,需要把權力和功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分布型,使組織可塑性非常強,同時又具有持久性。組織的“去耦合”是海爾面臨的第二個挑戰。 這一個挑戰可以用加里·哈默爾(Gary Hamel)對管理兩種功能的框架來分析。哈默爾認為,管理最重要是要解決兩個問題:第一,怎么去放大個人能力(縱軸)。第二,如何把不同個體的能力聚合起來,完成那些單獨個體無法完成的事情(橫軸)。過去,放大個人能力,要求勤奮(diligence)、智力(intellect)、主動性(initiative),而今天決定企業是否有競爭力的關鍵是員工創造性(creativity)、是否有熱情(passion)。如何聚合個體的能力呢?匯聚(pool)、標準化(standardize)、定序(sequence)、一體化(integrate)、最優化(optimize),依次對行動聚合的要求越來越高。
海爾在變革過程中,有沒有可能解決管理中這個永恒的矛盾?怎么樣既能夠放大個人能力,同時又能夠讓個人之間產生協同?應對這一挑戰的實質就是怎么樣做到更加充分的網絡化。當只在縱軸上行進,那是傳統的市場模式,只在橫軸上前進則意味著傳統的官僚制、科層制。兩者都有弊端,所以必須結合市場和官僚制的優點,走向一個非常充分的網絡化企業。
第三,人的層面?!吧缃灰淮保╯ocial generation)的人喜歡與他人發生聯系,希望擁有開放并且有利于社交的工作環境,期待同事和老板都是可接近的;他們樂于從事合作性的、以團隊為基礎的工作項目,渴望信息在各個層面無障礙流動;他們是數字交流的高手,擅長多任務處理,精力充沛;有社會意識,更強調工作與生活的平衡。
因此,“社交一代”對找工作有著完全不同的期待——找工作更像找對象或者買房子,需要有搜尋和配對等。在這個層面,海爾的挑戰是:如何從對新一代員工以績效至上+結構化的激勵方式轉變為提高其就業能力+靈活性。小微公司需要一種完全不同的員工,他們有可能是非收入導向,更看重個人的充實感和滿足感,更希望跟社會上更大的一個網絡社區有互動,在企業內部有充分的信息流動。企業是不是有透明度,能否迅速反饋,對于轉型期的企業員工來講至關重要。
最后,流程的轉型。傳統的硬件制造要經過規格的設定、物料清單的優化、設計、供應商談判、原型制造、試產、大規模生產這樣的漫長時間(可能需要18-24個月),最后經過營銷、銷售才能到達用戶手中,可以說這樣的產品開發出來時已基本上完全喪失價值。因為從想法醞釀到用戶交互之間的時間長得讓人無法忍受,產品迭代時間和成本過高,而這正是傳統制造業不可承受之重?,F在,發起硬件革命的獨立公司和創業公司把流程改造成“敏捷開發”:設計階段就通過開源研發,然后是快速的原型制造和試產,然后是營銷和銷售,最后才是外包生產并最終送達用戶。這樣,我們就擺脫了舊日的規格限制,原型制造和最終制造可以脫鉤,銷售和生產順序發生了逆轉,加上大規模協作的增強、向云端的遷移,這就是制造業的革命。
對于海爾來講,挑戰是如何做到從以顧客為基礎到以用戶為中心。我分解成三個方面:第一,能不能打造用戶的“活”數據,結束與用戶之間的“失聯”狀態?從電器到“網器”就是往這一方向發展;第二,加強交互思維,把用戶真正當成一個主體,視產品為有生命的、可以不斷演化的有機物,同時打破過去運營的分工思維,采用合工思維解決運營模式問題;第三,海爾如果想變成一個充分的互聯網公司,就要學習怎么樣引流,因為沒有流量,就難以產生銷量;沒有流量,就難以提升用戶的體驗,就無法形成黏性。
最終,轉型是為了滿足用戶需要。問題是,用戶在哪里?根據CNNIC發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比例高達98.6%;人均周上網時長為 27.6 小時,即時通信類APP用戶使用時間最長。如果想做到以用戶為中心,就必須要做到在這些地方去追逐用戶。
誠如張瑞敏先生所言,“沒有成功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我的觀察是,1900-1960年的漫長時期都是生產時代,主導時代的企業都是以生產見長的;1960年-1990年,是一個分銷的時代;1990年-2010年是信息時代,有沒有IT競爭力決定企業是不是可以在這個時代占據主導;2010年至今,我們來到了客戶時代(age of customer)。這是海爾目前正身處其中的階段。海爾希望把自己打造成一個投資平臺、孵化平臺或者加速平臺,同時要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創業平臺,我希望海爾在下一個階段會進入到知識時代。
作為一家成功的家電企業,海爾已經成為了家電企業的翹楚。但是,家電目前已經成為了一個想象力空間相對較小的行業,海爾的目標就是讓海爾能夠成為一家更有想象空間,始終有著創新活力的企業。海爾的轉型如果成功,也將成為轉型的重要樣本。國內的家電企業除了海爾以外,格力和美的等企業也紛紛開始轉型,尤其是美的,在拓展機器人產品品類和進行智能制造的探索上力度很大,這些企業的一些經驗也值得海爾學習。家電企業的管理模式不能完全同于互聯網企業,也不能固定走老路,需要有一條更加穩健的道路,真正讓管理的變革產生實際的效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28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