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感恩是提升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內驅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如何才能切實有效地加強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關系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關鍵問題。大量理論與實證研究證明:感恩是一個有效的切入口,它連接著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然。文章通過對四川范圍內的獨立學院大學生進行的心理健康問卷調查,揭示當前四川獨立學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分析內在共同的原因,并引用心理學理論論證感恩是提升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內在驅動力。
  關鍵詞: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感恩;心理學理論
  一、對象與方法
  采用整體隨機抽樣方法抽取四川省的四川大學錦江學院、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四川師范大學成都學院、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西南交通大學希望學院等12所獨立學院不同學科、年級共計876名本專科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本科學生732人(83.56%),??茖W生144人(16.44%),男生266名(30.37%),女生610名(69.63%),有396名學生(45.21%)來自城市,480名(54.79%)學生來自農村;416名(47.49%)學生是獨生子女。以自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調查問卷為調查工具進行資料收集,調查開始前對課題組所有調查人員統一進行培訓。
  本次心理健康調查從內容上分為人際交往障礙(包括宿舍矛盾)、學習與適應、個人情感糾葛、家庭或身邊突發事件對個人心理的影響情況四個方面。研究結果顯示,大多數獨立學院的大學生心理健康,但仍有15.53%的學生不適應大學的學習,47.03%的學生人際關系一般,勉強過得去,11.07%的學生在生活中更偏重容易煩惱和激動,51.48%的學生在學校遇到過或聽說過自殺跳樓的校園突發事件,這樣的心理健康現狀讓我們感到擔心。究其原因,24.09%的學生認為自己失去了學習目標,74.66%的學生認為人際關系不好的原因是不懂得交際的技巧,45.66%學生認為校園突發事件發生的原因是大學生心理素質差。在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上述因素中,一個共同因素是缺少感恩。如果大學生懂得感恩國家、社會、家庭和個人的努力,可能不會失去學習目標;如果大學生能常懷感恩之情,可能會更多感受到喜悅與感動;如果大學生能敬畏生命,感念父母的恩賜,可能也不會輕易選擇自殺。從我們的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學會感恩是提升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方法。
  近年來,許多學者也是從多個維度探討感恩意識與心理健康之間的相關關系,如:孫娜、張穎(2014)在《大學生感恩意識與心理健康相關性分析》中得出感恩意識對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影響較大[1];Walker和Pitts(1998)的研究顯示,感恩是一種愉快的狀態,且與滿足感、快樂、自豪及希望等正向情緒相聯系[2]。McCullough等(2002)認為感恩的人可能傾向體驗正向情緒和主觀幸福感,感恩傾向與生活滿意度、正向情緒、活力、主觀快樂、樂觀、希望有顯著正相關,與負性情緒及焦慮、憂郁等心理癥狀有顯著負相關。Watkins等(2004)也有類似的研究結果,他們發現感恩與憂郁有顯著負相關,與一般負向情緒有中度負相關,感恩傾向與內控性、生活滿意度、正向情緒情感有正相關。筆者從以下幾方面論證感恩是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驅動力。
  二、感恩品質在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中的作用
  1.感恩能促進大學生正確歸因,培養正向積極的認知
  首先,感恩是一種積極的認知,它使人認識和了解到自己所獲得的恩惠,并在心里產生認可。只有深刻認識到個人的生存與發展必須依靠社會的發展和別人的勞動,才可能產生感恩意識,并外化為感恩行動。認知理論認為感恩是一種移情性情緒,是個體基于對事件的理解之上的一種移情能力。當個體認為自己的獲益來自施恩者的有意行為,就會體驗到感動;當個體意識到施恩者的行為對自己帶來幫助時就會體驗到喜悅之情,受惠者對施惠者付出的努力就產生了正向移情,即對施惠者欣賞和認可之情[3]。個體經常體驗到這種感動、喜悅、欣賞、認可等積極的情緒,會提升他的心理健康水平。
  個體在受到恩惠之后能否體驗到感激的心情,跟受恩者的歸因方式有直接的聯系。歸因方式不同,解釋事件的方式就不同,所產生的情緒也會不一樣。McCullough等認為,當個體意識到自己是某種恩惠的接受者的時候,他們能強烈地體驗到感恩的情緒。因為成為他人慷慨行為的受恩者,會使一個人有被重視、受尊重的感覺,從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感恩者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歸因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把成功看作一種恩賜,這會使他們保持快樂和諧的心理狀態,能長時間維持一種內心的幸福感。相反,不具有感恩傾向者似乎更傾向于把成功和好運單純歸因于自己的個人努力,而對周圍人的幫助熟視無睹。一旦失敗,將會產生嚴重的自我懷疑或者自我否定,這不利于保持心理平衡,從而影響心理健康水平。
  2.感恩能使大學生體驗喜悅、感動情緒,培養正向積極的情感
  感恩是一種積極的情感,是受恩方對認知到的恩惠的一種積極的態度體驗,是人腦對恩惠的接受方、實施方兩主體之間關系的反映。對于實施方來說,施恩于他人是滿足自我價值的需要,受恩方是在對恩惠認同的基礎上產生由衷的感激,二者都是人們從心的深處發出的真摯的情感。積極情緒理論認為感恩是一種重要的積極情緒特質,感恩與積極情緒是顯著正相關關系,與眾多消極情緒顯著負相關。感恩測驗得分高的人通常生活滿意度較高,體驗著更多的正性情緒,如幸福、快樂、滿足及較低水平的負性情緒,如憤怒、妒忌和郁悶等。正因為如此,感恩使得個體的心境更佳,也就更能夠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感恩可以促使個體更加積極、樂觀地評價自己的生活,有較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較低水平的負性情感,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個體對生活的滿意度,因此個體會擁有較多的積極情感,Froh等對青年人的研究表明,在控制了一般的積極情感后,感恩與心理健康呈線性相關[4]。高感恩傾向者傾向于積極的情緒情感體驗,具有更多的希望、自豪、滿足、幸福、寬容等積極情感。   3.感恩能幫助大學生激發善良動機,實施正向積極的行為
  感恩是一種利他行為,是外顯的回饋舉動,真正的感恩是無須語言的,是用事實證明的。大到回報社會,報效祖國的舉動,小到一聲謝謝,都是感恩行為的表現。正是在得到施恩者給予的恩惠之后,受恩者做出了對施恩者、他人或者社會有益的親社會行為。從這個意義上講,感恩具有激發善良動機并付諸行動的作用。利他行為的實施,贏得他人、社會的尊重與肯定,產生愉快的心理體驗,進一步強化實施親社會的行為,通過滿足尊重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學的應對理論指出,感恩對幸福感的促進是通過積極的應對策略起作用的。Wood等人以236名18至30歲青年為被試對象,考察了應對方式在感恩與幸福感之間的中介作用。結果表明,具有高感恩傾向的個體在面臨風險情境時會表現出更多的積極評價,同時采用更多的積極應對策略,包括更多地尋求工具性和情感性的社會支持,更多地采用接近或解決問題的應對策略(如積極應對、計劃、積極重釋情境等)以及失敗后更持久堅持和更少通過物質濫用等不良行為來應對,促進了個體的社會適應性,從而提升了心理健康水平。
  4.感恩能培養和維持正向積極的人際關系,贏得更多社會支持
  感恩的雙向性特征決定了它要融入一定的人際關系,是調整和維持積極人際關系的必要手段。有研究表明,社會支持和主觀幸福感有顯著正相關,個體感受到社會支持越多,他的心理健康水平越高,因為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使人獲得更多的積極的情感體驗,而感恩正是能培養和維持積極的人際關系。Tsang實驗研究發現,感恩有助于解決沖突,增加互惠的幫助行為,從而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實現關系的穩定性,提高對生活中社會支持的滿意度,進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5]。
  參考文獻:
  [1]孫娜,張穎,任曉梅,等.大學生感恩意識與心理健康相關性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4).
  [2]Eunkook M.Suh,Shigehiro Oishi.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J].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2004(5):219-222.
  [3]張利燕,侯小花.感恩:概念、測量及其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10(2):393-395.
  [4][5]楊光艷.芻議感恩理論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運用[J].新西部(理論版),2015(22).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項目“當前四川獨立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實證研究課題”(CSZ17051)的階段性成果;四川省教育廳2017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課題(高校輔導員專項)課題“新時期大學生成長規律研究”(CJSFZ17-3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葛倩(1983—),女,四川成都人,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王勇(1983—),男,四川瀘州人,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667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