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芻議培養小學生解決數學實際問題的能力策略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在數學教學中,如何使學生“領悟”出數學知識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能用數學眼光去觀察生活實際,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應成為每位數學教師重視的問題。新編數學教材從概念的形成、方法的歸納、知識的運用等方面已為這方面的教學創造了很好的條件。但如何運用這些條件,創造性地發揮教師的主觀能動性,使數學教學更貼近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要我們不斷實踐和探索的。
  關鍵詞:小學生;實際問題;解決問題;數學;策略
  一、從生活實際中抽象出數學知識
 ?。ㄒ唬膶嶋H問題中抽象出數學概念、計算法則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實例。例如:在常見的數量關系“工作時間×工作效率=工作總量”中的“工作效率”,學生不易理解。為此,我在教學前,在班里舉行了一次縫紐扣比賽。教學新課時,聯系縫紐扣的活動,學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單位時間內所作的工作量。
  又如,“小括號”的教學可以這樣進行:先出示“8+6×5”與“6×5+8”兩道長式,讓學生復習運算順序。然后出示應用題:
  工人老師傅上午工作3小時,下午工作4小時,每小時做12人零件,他一天共做幾個零件?(要求列綜合算式)
  學生列式計算如下:
  12×3+4=12×7=84(個),
  教育設疑:先做加法,再做乘法,好像不對吧?提示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在學生束手無策時,適時引出小括號。這樣,通過問題的設計,矛盾的解決,使學生了解經進括號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先算括號里的數的道理。
 ?。ǘ馁N近學生實際水平的現實出發,一步步地引出概念
  例如,“面積單位”可以這樣教學:先出示大小差別比較明顯的兩個三角形,讓學生比較它們面積的大小,得出:面積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來;再出示兩個等寬不等長、面積差不多的長方形讓學生比較大小,得出:面積的大小可以用重疊的方法比較出來;然后出示不等長也不等寬、面積差不多的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讓學生比較大小,學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畫方格,再通過比較方格數的多少來比較面積的大小;最后出示兩個方格數相等,但面積明顯不等的圖形,引導學生討論,方格數相等為什么面積不相等?從這個現實問題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須有統一的標準。這時引出“面積單位”,已是“水到渠成”了。這樣組織教學,學生不僅掌握了面積單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積單位產生于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受到了辯證唯物主義的啟蒙教育。
  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ㄒ唬┞撓祵嶋H,增強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后,可以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哪些地方運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學習了圓的知識,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么車輪的形狀是圓的,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么?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出面盆底、鍋蓋等的圓心在哪里。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聽之任之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ǘ﹦撛O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可以有意識地創設一些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的環境。例如,學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識后,讓學生幫助算一算本住宅樓每戶應付的電費;學了“利息”的知識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銀行”存儲的錢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在學了百分比的知識后,我和學生做了一個游戲,方法是:在一個布袋里放6個同樣的小球,分別標上1~6六個數字,老師和學生輪流每次從袋中摸出2個小球,如果球上兩數相加和為偶數,學生贏,加起來和為奇數,教師贏。比賽結果教師贏的次數多,然后引導學生討論,并把各種情況一一列出,得知,和為偶數的有6種情況,和為奇數的有9種情況,老師贏的可能性占60%,學生贏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師贏的次數多。最后還指出,街頭巷尾的有些賭博活動,“坐莊”者使的就是這種騙術,不要輕易上當受騙。
  (三)加強操作,培養能力
  要把課堂上所學數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際,往往被錯綜復雜的生活現實所難住。這就要加強實踐操作,培養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的能力。例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學生帶到操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操場邊的水杉樹高。水杉高參天,如何測量?多數同學搖頭,少數幾個竊竊私語,提出爬上去量,但是兩抱樹怎么量?有人提議拿繩子,先用繩子量樹,下樹后再量繩子。這可是個好辦法,可又無枝可攀,如何上去?教師適時取來一根長2米的竹竿,筆直插在操場上。這時天陽光燦爛,馬上出現了竹竿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1米。啟發學生思考;從竿長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測樹高的辦法嗎?學生想出:樹高也是它的影長的2倍。(教師補充“在同一時間內”。)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后,學生們很快從測量樹影的長,算出了樹高。接著,教師又說:“你們能用比例寫出一個求樹高公式嗎?”于是得出:竿長∶竿影長=樹高∶樹影長,或:樹高∶竿長=樹影長∶竿影長。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
  結語
  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到底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各起多大作用,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應該明確非智力素質也是教育的對象。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注意到了對小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更應給予高度重視。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49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