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譯者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文學作品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翻譯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不同文化的交流。本文從譯者的主體性角度出發研究其在文學翻譯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旨在說明譯者主體性貫穿于整個翻譯過程。
關鍵詞:譯者主體性 文學翻譯
一、譯者主體性來源與內涵
多年來,譯者的文化地位在翻譯領域逐漸被邊緣化,傳統的翻譯理論只關注原文和語言的轉換。20世紀90年代,隨著翻譯研究的“文化轉向”,譯者主體性研究受到西方翻譯界的高度關注。這推動了翻譯研究從語言層面向文化層面、從源語到譯語的轉變。作為翻譯主體,譯者的文化地位得到了應有的重視,譯者經歷了從幕后到前臺、從隱形人到主體的漫長過程。(Bassnett,Susan,1980)與此同時,譯者主體性的研究領域也得到了拓展。20世紀90年代以后,國內許多學者開始探索譯者主體性在文學翻譯、詩歌翻譯以及科學翻譯中的應用.
查明建(2003:22)提出“譯者的主體性是指譯者作為翻譯主體,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為實現翻譯目的而在翻譯活動中表現出的主觀能動性?!逼浠咎卣靼ǚg主體的自覺文化意識、人文品格和文化修養,以及審美創造性?!爸黧w性”,又稱“譯者的主體性意識”,是譯者主體性最突出、最集中的特征。當然,譯者的主觀意識將直接影響翻譯的效果。
此外,主體性的另一個重要特征是“為我性”,即翻譯的目的,它激勵我們從文化的角度進一步理解翻譯。譯者總是根據所知目標語的文化需求來決定文本的選擇和翻譯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主體性還有受動性的一面 。主體性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的辯證統一,也就是說 ,主體性只有在與客體的對象性關系中才能表現出來 。
二、文學翻譯
文學作品是指散文或詩歌、小說或戲劇等形式的作品,尤指形式或表達優美并表現具有永久或普遍興趣的作品。文學作品的基本特點是用形象反映社會生活,表達作者對人生、社會的認識和情感,以喚起人的美感,給人以藝術的享受。它具有三個特點:首先,作家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把從生活中得到的大量感性材料熔鑄成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其次,始終離不開想像(幻想、聯想)和虛構;第三,始終伴隨著強烈的感情活動。文學作品則采取了“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方式”,它依據生活而又經過虛構,從不拘泥于真人真事,人物不專用一個模特兒而是雜取多人、合而為一,事件不全用事實而是采取一端、加以生發,環境不只是依托一地一處而是根據需要加以組合、創造,一切都具有客觀情理性。
文學翻譯不僅是兩種語言的轉換,也是兩種文化的轉換。它是譯者在對文學文本解讀的基礎上,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由此看來,譯者在進行文學翻譯時不可避免地會面臨許多難處,“在大多數譯者看來,難在沒有充分的自由,難在譯者走不出原作者投在譯者頭上的陰影,難在文字形式的機械交易無法傳達文字的靈魂,難在盲目的忠實對應無法達到精神的共鳴,難在得與失之度的把握。
為什么要舍“雅”求“美”呢? 眾所周知,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既為藝術,則文學和其他各種形式的藝術一樣,當自有審美價值寓于其中。而這種審美價值的實現,從根本上取決于整部作品的審美諸要素。一部文學作品是否成功,是否能傳之久遠,依賴的不是別的,正是其審美功能。文學翻譯豐富的藝術和審美信息要求譯者自身具備較高的藝術涵養、審美意識和創造力。一方面,文學作品的語言往往含蓄隱晦,這要求譯者在翻譯時探尋出原文本的深層含義,從整體上把握原文本的文學效果以及作者的創作意圖;另一方面,文學翻譯要兼顧考慮“形”與“神”的問題,如何忠實地傳達原作的內容又完美地表現原作的形式。
三、譯者主體性在文學翻譯中的應用
為提高譯作的“文學性”,使其具有審美價值,必然離不開譯者主體性的發揮,換言之,譯者主體性貫穿于文學翻譯的整個過程,譯者有意識地進行藝術再創造。作為原作的接受者、闡釋者,譯者接受了原作的內容與精神,并通過自己的理解對原作進行闡釋;作為譯本讀者的作者,譯者在完成了理解和闡釋原作的任務后,再用譯入語將原作的文學信息和美學信息重新創作出來。文學翻譯的譯者主體性一方面受到原作以及目的語文化的制約,另一方面又是譯者通過自身的審美創造力,對原作進行的有意識的藝術再創造。除此之外,譯者主體性還體現在譯者對翻譯文本的選擇、翻譯過程中的策略選擇等多個方面。需要指出的是盡管文學翻譯是融合了譯者自身體驗的再創造,然而這畢竟是在原作基礎上的二次創作,譯者主體性是有其限度的,不能作為胡譯或改譯的借口。
結語:
綜上所述,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過程中會有意識地進行藝術在創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譯作具有審美價值亦或欣賞價值。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譯者是有限度的,要“忠實”于原作,不能任意胡譯或改譯。譯者就好比是馳騁在有限疆域的騎士,主體性發揮得法可以讓他游刃有余,規矩方圓之中自有其廣闊天地。唯有如此,譯者才能翻出上好的譯文。
參考文獻:
[1]查明建,田雨. 論譯者主體性—從譯者文化地位的邊緣化談起[ J] .中國翻譯, 2003(1): 19-24.
[2]陳大亮. 誰是翻譯主體[ J]. 中國翻譯, 2004(2): 3-7.
[3]袁莉.也談文學翻譯之主體意識[J]. 中國翻譯, 1996, ( 3).
[4]張南峰.從邊緣走向中心? -----從多元系統論的角度看中國翻譯研究的過去與未來[ J]. 外國語, 2001, (4).
[5]宋志平. 論翻譯過程中的主體性意識[J]. 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院學報). 2000.
[6]王玉裸. 主體性的基本內涵與特點[J]. 天府新論, 1995, (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95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