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蜀名人紀念園之對植物文化表現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從四川地區優越的自然環境條件和西蜀名人文化的歷史背景入手,綜合研究闡述了西蜀名人紀念園園林植物文化的相關概念,分析了它的地理分布條件和形成的特色,并在西蜀名人紀念園林濃郁的歷史文化背景的積淀以及地域植物文化特色的基礎之上,將植物文化的研究與景觀應用結合起來,在建設“美麗中國”和國家級成渝經濟區的大背景下,開展地域性園林的植物文化主要表現及其景觀應用的研究。
關鍵詞:西蜀名人紀念園;植物文化;園林形式
1 西蜀名人紀念園與植物文化研究相關背景與概念
西南地區向來被公認為我國植物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植物作為城市園林景觀建設中唯一具有生命力的要素,在建設生態城市、文化城市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建設“美麗中國”和國家級成渝經濟區的大背景下,開展地域性園林的植物文化及其景觀應用的研究,對于提高四川地區城市景觀建設的文化品位,豐富植物景觀的地域性研究具有一定意義。
西蜀名人紀念園林,是突出了西蜀園林中具有濃郁名人紀念性質的園林類型的統稱。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為西蜀名人紀念園林的產生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包容的文化、發達的經濟條件、人蜀的文人、崇文尊賢的傳統民間信仰等,則為名人紀念園林的發展與繁榮注入了持續的動力[1]。其名人紀念的對象大多都是對西蜀地區的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過重要影響的歷史人物。西蜀名人紀念園林的數量和種類都基本可以涵蓋整個西蜀園林的范疇,是西蜀園林的主體部分[2]。從人類文明誕生開始,植物就與人類的生產、生活產生了密切的聯系,在與其他的地域文化的相互影響和作用下形成了豐富的物質和精神文化。同時,植物文化本身也受到地域政治、經濟、歷史、社會、宗教、民俗等其他因素的形成,從而增強了不同地區植物文化的地域特色[3]。物質方面的植物文化包括植物的栽培種植方面與應用方面(醫藥、建筑、景觀、材料、食品等),精神方面的植物文化包括植物蘊含的思想、理念、審美與象征意義等。因此,可以認為植物文化是人們在漫長的生產、生活中所構成的與植物密切相關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2 西蜀名人紀念園林的植物文化的園林形式
西蜀名人紀念園林具有濃烈的名人紀念特色,而植物景觀作為有生命力和文化內涵的造景要素,在表達景觀營造的主題和渲染空間氛圍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這也是西蜀名人紀念園林當中獨特魅力之所在。通過對西蜀名人紀念園林的現場調查、文獻分析,從植物造景、建造裝飾、匾額楹聯等人手探討園林植物文化在西蜀古典園林中的載體。
2.1 以植物為主題的景點
西蜀的歷史文化名人以種植花木為生活樂趣,并從植物的欣賞中感悟人生,克服困難。以植物為主題的景觀在西蜀紀念園林中不僅可以增加園林的天然景色,而且可以烘托文人紀念的主題,達到植物美景與人文高尚品質相融合的目的。
2.1.1 竹類——竹類喻人,體現品質,竹類造景,風姿綽約。得益于四川優越的自然環境和氣候,四川是我國竹類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之一。西蜀名人紀念園林中的很多名人都對竹子十分喜愛,這也使得西蜀名人紀念園林擁有了豐富的竹文化內涵。如唐代詩人杜甫、薛濤,宋代的蘇軾等,都是愛竹、植竹的代表。早在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有“上有青青竹,竹間多白石”的記載??蛇x用的竹子品種也很多,如特色的鳳尾竹、金鑲玉竹、方竹,鄉土的慈竹、毛竹等。不同類型的竹石小品仿佛濃縮的自然一般,給以“一峰則太華千里”的聯想。紅墻竹影是西蜀園林植物造景的特色之一,最為著名的紅墻竹影有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和武侯祠,這些也成為西蜀園林最具有識別性的特色景觀。這也是明代計成在《園冶》中所描述的竹子造景的經典手法,即粉墻竹影。
2.1.2 喬木(松柏類、楠木)——多用于陵墓類園林,體現莊嚴肅穆。與竹類相同,松柏類也是具有傳統文化內涵的一類植物。松柏類四季長青,形態高大挺拔,具有凌寒不凋,堅貞不屈的優秀品格,在紀念性園林中得到廣泛種植。而楠木是四川地區的珍貴鄉土樹種,楠木也是西蜀紀念性園林中的常用樹種,四川地區的很多祠堂、寺廟園林都有大量種植,如雅安名山縣的文廟、鄲縣望叢祠、成都武侯祠、德陽文廟、永陵等。很多柏樹甚至傳說是歷史文化名人親手種植,如新繁東湖李德裕栽的柏樹、成都武侯祠諸葛亮栽的柏樹等。武侯祠是紀念三國時期蜀國的丞相諸葛孔明的祠堂園林。其建于西晉末期,唐代詩人杜甫的“錦官城外柏森森”就說明了當時就廣栽柏樹了。唐代詩人李商隱曾經寫過《武侯祠古柏》的詩篇,宋代陸游曾經收藏過武侯祠古柏的繪畫作品。古柏不僅僅是一種林木景觀,更是代表了一種精神,通過古柏林,可以看到當年諸葛亮身上的光輝品質。
2.1.3 花灌木(海棠、桂花、梅花)——園中造景,與名人品質相得益彰。海棠是我國的傳統名花,也是西蜀園林中常用的一類植物,一般包括西府海棠、垂絲海棠、貼梗海棠、木瓜海棠等。海棠花色彩鮮艷,群植遠觀如彩霞一般,富有神韻。四川地區海棠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唐宋時期就已十分出名。時任樂山刺史唐人薛能曾寫下“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的詩句來贊譽,時至今日,樂山依然有著“海棠香國”的美譽。宋代詩人陸游很喜歡海棠,曾經寫下過很多贊詠海棠的詩篇。這也是以紀念陸游為主的崇州罨畫池廣植海棠的原因,體現出這些植物與紀念人物的密切關系。
桂花是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其開花時既有色彩美,又清香四溢,象征著清遠高潔、貞潔和吉祥。桂花有著豐富的植物文化,如蟾宮折桂、吳剛伐桂等。四川是桂花的原產地之一,古時便有很多觀賞桂花的勝地。明代何宇度曾在《益都談資》中提到“四川桂之丹者,色甲于南方”,在《成都今古計》中也有每年農歷八月成都舉辦桂花花會的記載,位于成都新都區的新繁東湖就是主要紀念唐代李德裕的西蜀名園,里面也種植了很多桂樹,開辟有專門的桂花園。明代文學家楊慎也很喜歡桂花,其在居所的湖邊種植桂樹,因而其園林稱為“桂湖”。明末由于戰亂而毀。清代又進行了重建,并新修了楊升庵紀念祠堂,現在稱為西蜀著名的名人紀念園林,其植物造景以桂花和荷花為特色,并且是全國著名的五大賞桂和十大賞荷勝地。 梅花也是我國十大傳統名花之一,具有很好的觀賞價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梅花常與松、竹稱為“歲寒三友”,四川地區栽植梅花的歷史悠久,早在西漢楊雄的《蜀都賦》中就有對成都“被以櫻、梅,樹以木蘭”的記載。在唐代成都更是與杭州齊名的全國兩大梅花生產觀賞基地。唐代入蜀的詩人杜甫、李白、白居易、李商隱等都曾撰寫過有關梅花的詩篇。如崇州罨畫池在唐代作為官署園林時候,就是以梅花、柳樹和荷花等為特色的,杜甫和裴迪曾專門來此賞梅,并寫了“東閣觀梅動詩興”的佳句。《華陽國志》曾記載五代后蜀皇帝王建曾在成都建設梅苑。宋代詩人陸游尤其喜愛梅,“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如泥”,表達了他對梅花的癡迷之情。而“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更是傳頌已久的名句。西蜀名人紀念園林中有很多梅花為主題的景觀,如梅馨千代過廳、問梅山館,廣漢房湖的梅影閣等。
2.1.4 花灌木和水生植物(荷花、杜鵑、茶花、紫薇)等——營造美景,以景喻人。荷花是我國十大名花中唯一的水生花卉,也是具有觀賞和文化價值的一類植物。其品種豐富,色彩鮮艷,花朵美麗,代表著純潔、太平和吉祥,具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人蜀的文人中也有很多喜愛荷花,也具有荷花一樣的品質。如新都桂湖的楊升庵其因“大禮儀”時間得罪明世宗,但依然保持不屈的品格。后人為紀念它,而在桂湖中廣植荷花,成為桂湖十景之一的“荷塘月色”。又如眉山三蘇祠中有蘇祠瑞蓮,是為了紀念當年蘇詢曾親自種植蓮花于池中,曾經是著名的眉山八景之一,即蘇祠瑞蓮。還有廣漢房湖的荷花池、遠香凝翠樓等,也是以荷花為主題的景觀。此外,杜鵑、茶花、紫薇等也是四川地區的傳統花木,在西蜀名人紀念園林中也有大量栽植,體現了其植物文化造景的特色。
2.2 匾額、楹聯、題刻等
西蜀名人紀念園林的植物文化內涵十分廣泛,而在園林中僅僅通過植物造景難以深刻地表現主題,深化內涵,而匾額、楹聯、題刻等景題則起到了很好的畫龍點睛作用。不僅可以通過語言來表達出主題思想,而且觀者通過匾額、楹聯、題刻等載體可以進一步加強對所觀景物的理解和深化,從而加強觀者與景觀之間的良好互動,引發觀者產生豐富的聯想,結合觀者的人生感悟達到共鳴。這就是景觀的意境美,所謂“景外之景,象外之象”。
2.3 鋪地、窗格、裝飾等
園林鋪地、窗格、裝飾等也是西蜀園林景觀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表現內容十分豐富,當然也包括傳統的植物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反映一定的主題。西蜀名人紀念園林中的植物圖案十分豐富,既有傳統的送竹梅,梅蘭竹菊,又有四川特色的海棠、蜀葵、荷花、桃樹、柳樹、松柏等。如新都桂湖上的臨水閣樓小錦江上的窗格上印有竹子等各種傳統文化植物的圖案,象征了所紀念人物楊升庵的高尚品格。又如邛崍文君井的鋪地多采用海棠等傳統植物圖案,不僅給人十分自然的氣息,而且與周圍的竹子造景結合起來,具有豐富的文化韻味。新都桂湖的植物畫窗也是別有風趣,望江樓公園作為薛濤文化和竹景觀為特色西蜀名園,其展覽館中展示了有關竹文化的諸多制品,如竹畫、竹雕、竹編等,既能起到建筑裝飾的作用,又對于全方位、多角度地詮釋竹文化,展現竹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意義。
3 案例分析
三臺梓州公園,內有杜甫草堂,是繼成都杜甫草堂之后的四川第二大杜甫紀念堂,也是著名的紀念杜甫的名人紀念性園林。坐落在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城西牛頭山上,是該地著名的旅游勝地。草堂內亭臺樓榭,花團錦簇,佳木林立,風景迷人,內有杜甫生平介紹,杜甫在三臺期間的事跡及名篇佳作展覽,名人字畫等。
唐代偉大詩人杜甫流寓梓州(治地今三臺縣城)20個月,寫下了包括不少名篇的100余首詩。杜甫當年寓居梓州的草堂以及后人修建的草堂寺、工部祠等早已不存在。1987年,依“杜甫多次登牛頭山詠吟”故事,在縣城西郊建設梓州公園,屬于殿堂與園林相結合的名人紀念園林,其在植物文化的表達與名人紀念性上也有可供借鑒之處。據史載,公元762年,棄官人蜀的杜甫又遇戰亂,無奈之下的詩人只好從西川節度使治所的成都流亡到東川節度使治所的梓州?!笆纴y郁郁久為客,路難悠悠常傍人”。在這里,杜甫度過了他寄人籬下的又一段困苦生活。
現場實地調研后發現,園林設計中的植物文化具有鮮明的特色,并主要體現在以下3點:一是多種景觀要素凸顯的植物文化。為了展示紀念園林的植物文化,通過廣場、浮雕、藝術墻等多種形式突出植物文化,體現紀念園林的植物豐富性和文化內涵。如通過景墻的形式,敘述了杜甫的很多描述植物的詩詞,體現了杜甫詩詞中豐富的植物文化。二是通過植物造景中營造杜甫詩詞中的場景,來表現豐富的植物文化,傳達出紀念性園林的應有之義。三是選擇杜甫喜愛的植物來達到托物言志,以物喻人的目的。如杜甫喜愛竹子,在梓州公園中種植了一些竹子,來體現出杜甫對竹子的喜愛,也表達了杜甫虛心有節的品質。
參考文獻:
[1]陳其兵,楊玉培.西蜀園林[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9.
[2]謝娟,廖嶸.余燕.淺論西蜀名人紀念園林[J].四川建筑,2008,28(4):27-29.
[3]姜濤,杜瑩,楊芳絨.鄭州綠博會城市展園景觀設計與文化表達[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9(2):37-4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1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