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景觀織補”理論下的城市肌理修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城市的片段化催生了“織補城市”的概念,作為景觀織補主要介質的綠地,以其柔性、流動性、滲透性的特質在織補城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以綠地為介質,通過概念辨析、應用及模型分析,探討“景觀織補”在舊城與新城環境中對城市肌理的修復作用。同時打破傳統意義上“織補”這一概念的整體性,將其分解為“織”與“補”2個層次,對2個層次在城市肌理修復上的不同表現進行了闡述。
  關鍵詞:城市肌理;景觀織補;綠地系統
  “織補”的概念最早出現在柯林·羅(Colin Rowe)的《拼貼城市》,該書中提出了用文脈主義方法織補城市片段的設想,在此之后“織補”理念日漸完善并逐漸運用到城市規劃領域,并向其他相關領域延伸。所謂“織補”運用到城市肌理就是對破碎的城市肌理進行修復。自18世紀90年代的土地大開發以來,大規模的城市興建與改造迅速改變了城市的風貌,城市片段化加劇,從而催生了當代城市規劃學界的一個新詞匯——織補城市。其中,以綠地為主要元素的景觀織補在維持城市風貌及肌理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相關理論探索
  1.1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urban fabric或urban texture),2種表達所呈現的都是一種織體性的概念,展現的是一種網絡狀的形態。城市肌理是對城市空間形態和特征的描述,是各要素組成的城市空間結構,涉及建筑類型、街道形態、開敞空間等等。城市肌理展現了一種圖一底關系,一方面意味著某種結構化的物質環境,另一方面又蘊含著復雜而深刻的社會經濟關系。既是一種具體的、可視的、可操作的物質環境,又銜接著政治、經濟與社會層面的功能活動,體現著相應的歷史脈絡與文化氛圍,從而賦予一座城市獨有的特殊性。
  1.2城市織補
  城市織補,在概念提出之始,針對歷史舊城區與新城區銜接問題,是把破碎的舊城區作為一個完整的體系,繼承城市的歷史沿革與社會文化特征,保留其城市格局、建筑形式、生活方式。在最少干擾的前提下,使舊城區體現出當代價值,并與新城區合理銜接,形成統一的城市肌理。
  但是隨著城市建設規模、強度的增大,改革開放初期受前蘇聯影響的具有濃重工業色彩的開發模式,以及急功近利的“長官式”意志控制,使得城市發展顯現出諸多問題,城市組團間以及組團內部的破碎化程度日益嚴重。所以本文認為,“城市織補”這一理論的應用不應僅限于舊城與新城之間的風貌協調及歷史傳承方面,更應針對整個城市的破碎化問題進行思考。
  1.3景觀織補
  景觀,反映統一的自然空間、社會經濟空間組成要素總體特征的集合體和空間體系。景觀織補就是運用這些空間集合體和空間體系,充分利用其所獨有的柔性、流動和滲透的特質,對城市肌理和公共空間破碎區和片段區進行填補和修復,從而將其自身有機地融入城市結構,成為織補和整合被現代城市建設所肢解的城市肌理和公共空間的“粘合劑”。如果把城市看做是一個容器,建筑、道路等是容器里的沙石,綠地就充當了水的功能,彈性地對“沙石”間的空隙進行了填補,使城市這個“容器”成為和諧統一的系統。
  2景觀織補的類型
  景觀織補,總體來說包括2種形式:一是景觀建筑織補;二是綠地織補。
  景觀建筑織補,是一個相對概念,對于單純的建筑織補來說,景觀建筑織補把軟質的景觀元素考慮在內,以建筑構件搭配景觀元素的方式修補城市肌理。植物柔化建筑,一來避免了建筑的拆除與翻新,二來在不破壞原有景觀的歷史價值基礎上,營造了新的景觀。
  綠地織補在修補城市肌理方面,較建筑來說有明顯的優勢。一是綠地邊界模糊可以柔化建筑生硬的線條輪廓;二是植物具有明顯的地域性,不同的地區由于不同的氣候、地形、溫度等有獨特的本土植物,能夠很好地展現當地的景觀風貌;三是綠地形狀不受限,能以各種形式滲入城市公共空間,起到溝通聯系的作用,讓原本不完整的肌理變得更完整,使得其形成一個整體。
  本文主要討論以綠地為介質的景觀織補對于城市肌理的修復作用。
  3以綠地為介質的景觀織補模型
  綠地織補可針對城區層面、組團層面、單體建筑層面,其織補功能多且雜,涉及各個尺度,為了使綠地織補更具可操作性,抽象出3種適用于多尺度的景觀織補模型,即:基質、隔離、背景。
  3.1基質模型
  基質在生態學中指景觀中范圍廣闊,相對同質且連通性最強的背景地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景觀的性質,對景觀動態起到主導作用。在這一模型中綠地作“底”,建筑或建筑群為“圖”,形成明確的“圖”一“底”關系?;|模型需要2個要素:基質和連接件。綠地為基質,道路、橋梁、場地等具有交通性質的設施為連接件。該模型主要有2種形式:一是把A、B、C看做是各個功能組團,綠地就是界于組團間的公共活動空間,如城市公園、風景區等。二是把A、B、C看做是組團中的功能建筑,那么綠地就是其中的小區游園、街旁綠地等。利用基質模型可以對城市結構進行界定,也可以梳理城市肌理。比如江陰市就曾利用綠地界定了沿江組團式的城市結構。
  3.2隔離模型
  隔離模型可以簡單的視為區域之間的緩沖地帶,利用綠地的柔性特點,用隔離的方法在多尺度下柔化、協調、連接不同性質的片斷。隔離模型分2種:一是A、B為并置關系,在其中間設置緩沖綠帶;二是A、B為包圍關系時,則設置環狀綠帶,當然也可以兩者混合運用。在隔離模型中,A和B的尺度不受限定,大到城市的不同片區,小到一個建筑單體或一個殘破的片斷。例如,蘇州護城河綠地以環狀綠帶的模式隔離了古城與新區,對古城風貌完整性的保護起到了重要作用。
  3.3背景模型
  背景模型也可以簡單視為對城市天際線、或是建筑輪廓線的美化與柔化,是綠地天際線調整功能的具體化,涉及的尺度較小,主要用于限定邊界形狀。其表現方式為2種:一是邊界型,如香舍麗榭大道,大道兩側設置景觀綠帶,限定大道的空間界線,與旁邊的建筑隔離開來,強化大道的空間感受,同時作為一種視線通廊。二是輪廓型,其主要表現就是利用建筑的邊界模糊特性、綠地的色彩調和以及景觀效果的特點柔化建筑邊界,遮擋負面景觀,同時也使其輪廓清晰、形象完整。   4以綠地為介質的景觀織補的應用對象
  4.1舊城更新中的應用
  4.1.1肌理整合。對于舊城的織補最重要的是保持其整體性,遵循舊城發展的歷史脈絡與人文特征,確保肌理相對完整且景觀協調。舊城的布局反映了長時間以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政治背景,舊城規劃往往沒有明確的、硬性的規劃指標與規劃模式,各種城市建設理論不完善,舊城的建筑、街巷布局相對自由,空間結構松散。若是要通過建筑重造或是街巷重新布局來解決舊城肌理破碎的問題,不僅難度大,而且效果不明顯。在此種情況下。綠地以其流動性、柔性以及美觀性就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首先,綠地形態不受限,能夠以網狀、楔形、帶狀深入舊城空間,其中可通過園路連接破碎的城市肌理。其次,綠地具有隱藏作用,對于無法修補的舊城景觀,綠地可以使其在視覺效果上形成完整統一的城市肌理。
  4.1.2舊城與新城的過渡。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對于舊城與新城的關系處理方式一般有2種:一種是舊城與新城交錯發展;另一種是舊城與新城隔離發展,以新城包圍舊城,如江蘇省。后者的發展模式涉及到非常重要的問題:舊城與新城如何自然過渡?
 ?。?)緩沖:綠地作為緩沖區域,一方面可以調和舊城與新城的尺度差異,另一方面可以使不同性質的片段相對趨于完整。
 ?。?)連接:新城的綠地作為一個紐帶,一端連接舊城,使舊城中的建筑以外的空間、廣場以及老的街道連成一體;另一端伸入新城,與新城中的公共空間相連,形成一個景觀視線與交通廊道。增強舊城與新城的交流,同時可作為旅游線路,激發老城活力,產生經濟效益;同時綠地的建設也會為城市帶來一定的生態效益。
 ?。?)色彩:基于色彩學的理論研究,當人在觀察物體時,色彩往往是視覺上的第一個反應,此后才會是對形體的感受。舊城的建設由于材料有限、技術不發達,城市基本色調多為黑、白、灰3種色調,而新城建設中材料、技術多樣,相應色彩豐富多元。植物不像建筑,具有典型的時代特征,在舊城中以多樣的植物調節舊城的色彩,形式靈活,而且能形成新的圖一底關系,與新城較好銜接。
  4.2新城建設中的應用
  4.2.1各組團功能間的縫合。城市是一個大型綜合體,人們在這里工作、生活、交流,所以城市就自然的衍生出了與之對應的功能區:居住區、商業區、工業區等,那么在這些區域之間的土地以怎樣一種形態存在呢?從衛星圖片上可以看出,城市由3種色彩構成:灰色、綠色以及黃色?;疑砹私ㄖ⒔值?、廣場等,是人們聚居的場所;綠色代表森林,是各類生物生存的基質;黃色代表荒地、水土流失嚴重的區域。又或者說黃色代表在城市開發中介于各個功能組團之間的未利用空間。
  “居山林而樂”是城市中的人們一直以來的夢想,理想中的城市是沒有黃色的,僅有綠色和灰色。綠地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用綠色來環抱灰色,使灰色與綠色相互溶解滲透。以綠地作為介質,逐漸減少甚至消除城市規劃過程中產生的“無用空間”,使城市各個組團間相互聯系,形成統一的網絡,一方面完善城市的肌理,另一方面綠地所具有的生態效益也為城市的空氣、氣候等做出了貢獻。
  4.2.2廢棄地的再生。城市發展速度快,各種設施、建筑都在進行著快速的更新迭代,城市中不可避免地產生許多廢棄的設施、廢棄的場地。對待城市的這一部分,我們應該怎樣看待呢?是直接廢棄不用,還是拆除重建,或者是廢棄地的空間再激活?在城市人多地少的現狀下,廢棄不用造成極大的資源浪費,同時也影響城市的景觀風貌;拆除重建,避免了土地的閑置,但在重建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工程費用,以及對場地環境的二次破壞;再有,場地往往承載著一個時代、一個區域的集體記憶,有較高的社會文化價值。前兩者都不是理想的方式。顯然,第3種方案在對原場地最少改動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設施進行公共空間的營造。對于棕地的修復,運用物理、化學、生物等措施在景觀營造的基礎上進行場地的修復。目前對第3種方案開始達成共識,美國高線公園、中山岐江公園都是很好的例子,把城市原本斑駁的傷口進行了遮掩與美化。
  5景觀織補的“織”與“補”
  如果我們把“織補”這個概念進行一個拆分,不把它當成一個詞,而是當成“織”與“補”2個動詞來看待。那么,“織補”理論就有了新的內涵,把城市中散落的不成系統的空間用綠地系統來進行連通,如連接城區與城郊、居住區與商業區、城市核心區與自然保護區等,就應該對應“織”這個動詞,它所展現的是一種化零為整的過程,一種從完全割裂開來的城市肌理到肌理完善的從無到有的過程。而城市中廢棄地的重生就相應的對應“補”這一動詞,所展現的是一種以綠地美化城市肌理的過程,是在場地原有肌理的基礎上,以綠地重塑城市肌理的過程??梢允菍⒃械挠操|場地美化為軟質場地,可以是在廢棄工業設施的基礎上營造公共活動空間,是一個重新激發城市活力的過程。
  6結論
  在綠地規劃過程中,我們常常提到要點、線、面結合,形成綠地網絡。在景觀織補策略中,就是對空間的各點、線與面進行有條理的織補,使之空間功能更加完善。景觀織補理論在當今城市破碎化嚴重,肌理混亂的條件下已經運用得越來越多,不局限于舊城城市肌理的修復。在舊城更新中,以景觀織補的理論指導舊城的肌理修復、與新城的風貌協調、景觀效果的改善;在新城建設中,應用于城市中“閑置用地”的使用,使城市各個組團形成統一的系統,使城市成為一個完善的綜合體,同時也用于城市廢棄地的更新再利用。
  本文以景觀織補中的綠地為主要對象,探討了綠地在織補過程中所承擔的重要角色,并演化出3種以綠地為介質的景觀織補模型:基質、隔離、背景,簡要闡述3種模型的應用場所。同時,基于前者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將一般意義上作為一個整體概念的“織補”理論分解為“織”理論與“補”理論,“織”理論基于較大尺度,闡述為化零為整、從無到有、聯系城市各個斑塊,使之成為統一的整體,從而修復破碎的城市肌理。將“補”理論闡述為對肌理的美化,通過植物的柔化、景觀與生態作用,使城市破舊場地、設施重新煥發活力,解決小區域的景觀斷裂問題,從而在較小尺度上修復城市肌理。
  綠地具有極大的彈性,融合性、連接性、景觀性與生態性,以綠地為介質的景觀織補解決了城市破碎化、區域間不協調、景觀效果等城市肌理問題,看重綠地在織補城市肌理中的重要性有利于營造更完整的城市系統,更理想的人居環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1127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