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記憶下的公共景觀藝術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城市是集體記憶的所在地,今天的公共景觀藝術越來越重視城市歷史延續,注重城市記憶的延續。本文從城市記憶這一切入點出發,概述城市記憶的概念,內容和載體,結合公共景觀藝術概述,結合公共景觀藝術案例研究。公共景觀藝術注重城市記憶,能加強城市的人文關懷,喚醒人們城市記憶,增強歸屬感。
[關鍵詞]城市記憶;公共景觀藝術;研究
文章編號:2095-4085(2019)03-0078-01
1公共景觀藝術概述
從寬泛的角度來看,凡是置于公共空間的藝術和景觀形式都稱為公共景觀藝術。裝置藝術的核心理念是“觀念為先”,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公共景觀藝術與人的關系密切,需要人們主動參與其中,發生互動真切感受作品內涵。
公共景觀藝術與城市記憶的融合,以藝術化的手段反映對城市空間可持續發展的反思,并且通過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手段喚醒人們的情感與記憶,從而深刻地感知城市記憶的延續。
2城市記憶概述
2.1城市記憶概念
對于城市記憶概念的界定,常與“城市記憶”,“城市的歷史記憶”交叉使用。是城市形成、變遷和發展中具有重要保存價值的歷史記錄,是人們對這些歷史記錄加以編輯、儲存和提取過程的總稱。結合各界研究者的研究成果,認為是城市中的物質內容,歷史和事件,大眾認知三個方面共同組成城市記憶。
2.2城市記憶內容
城市記憶是自然的產物,更是人類屬性的產物,因此城市記憶分為物質內容與非物質內容兩個層面。
物質層面包括歷史文物、商品、記憶節點等。非物質層面的內容,是不斷經過歷史環境演變,延續傳承下來的意識內容,能夠對物質產生作用,使之呈現出城市記憶內容,包括文化符號,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文化娛樂等。
2.3城市記憶載體
城市記憶的基礎是城市記憶載體,其本身含了城市的歷史,文化等城市記憶的信息和內涵,同時傳達信息功能,將城市記憶與人連接起來。人在感受城市記憶的同時,城市記憶載體也受到意識的反作用。
物質載體和非物質載體是城市記憶的載體。物質載體包括能夠與人發生長久穩定聯系的建筑物,空間,具有時代特點的物品等;非物質載體包括日常活動,傳統文化,傳統技藝等。
城市記憶的物質載體之一,公共景觀藝術,應該與城市記憶緊密結合,這樣有利于塑造城市精神,有利于多元的城市風貌的創造,有利于城市的過去與未來的鏈接。
3基于城市記憶的案例分析
3.1成都東郊記憶
東郊記憶是工業遺產保護和創意產業相結合的改造項目,原址為紅光電子管廠,對其進行保護和改造,富有時代特點和城市記憶的工業景觀被保留下來,注入文化創意產業,保留城市記憶建筑外觀的同時,也能為其添加新的生命力。東郊記憶的改造,通過這種方式保留城市記憶,并且獲得更多的延伸。
將原廠工業機械保留為公共景觀藝術,使城市記憶除了直觀的視覺感受外,也有符合人體尺度,能讓人走人公共景觀,能夠使參觀者體會到原廠工人與工業機械的微觀記憶。而且廢棄機械與景觀、綠化等相互融合,能使新的生命力和新的城市記憶產生。
總結來說,區別于過去單純的隔離保護方式,東郊記憶不僅通過公共景觀藝術這一物質載體保留了城市記憶,更為之注入了新的生命,這不僅記錄了過去的城市記憶,更能產生出未來的城市記憶。
3.2《深圳人的一天》
《深圳人的一天》群雕展示了1999年11月29日那一天在深圳所生活著的各行業各階層的人物。其中有外來求職者,打工妹,銀行職員,外來退休老人,港商,清潔工人等。設計師認為要了解社會,力求體現真實的城市記憶。
走進這些雕像群中,耳邊還會傳來當天深圳電臺播報,感受流動著的歷史。這樣一個公共景觀藝術讓人們真切的感受到一段微小的城市記憶。
3.3紐約亞克博亞維茨廣場
紐約亞克博亞維茨廣場原本擺放了理查德·塞拉的雕塑作品“傾斜之拱”,但因公眾的爭議反對被移走。之后瑪莎·施瓦茨接受了該廣場的設計邀請。她認為公共景觀藝術應該尊重環境的文脈關系和特定的場地特點,應為公眾設計。她到現場做考察,觀察人們的日常活動等。她在長方形的廣場上設計著點,線,面布局,把鋪地,綠植,燈光,座椅等要素連成一個有機的公共景觀藝術。人性化的座椅塑造了內向和外向兩種不同的交流和休憩空間,為人們日?;顒犹峁﹫龅?。建成后的廣場成為公眾喜愛的去處,因為設計師對城市記憶有足夠的思考。
4結語
強調公眾參與的藝術和社會審美文化的普及,是公共景觀藝術最主要的特點,改善和提升公共生活環境的文化品質,強調城市記憶中公共景觀藝術這一物質載體的建設,做到內在邏輯和外在環境相互融合,從而提升人們的城市記憶認識。一個城市的記憶是這個城市最形象的代言,也是城市文明的體現,所以在公共景觀藝術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加入城市記憶,讓城市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邱冰,張帆,基于城市集體記憶建構的城市公共藝術規劃[J].規劃師論壇,2018,(02).
[2]張彥芝,基于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共空間設計方法[J].規劃設計,2011,(05).
[3]趙劉.城市公共景觀藝術的審美體驗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31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