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城市文化記憶的守護與傳承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菀猐鄉愁是一種人地依戀的關系,通過建立空間的場所感、時間的歷史感和身份的歸屬感,從而對家鄉的物、事、人產生文化的認同和精神上的審美。文化記憶則是一群人共同擁有的鄉愁,是對本地文化的集體認同。守護和傳承城市的文化記憶,首先要保護和改良城市風貌,保留“物”的記憶;其次要延續和發展城市文化傳統,保留“事”的記憶;最后要營造城市歸屬感,保留“情”的記憶。城市文化記憶的守護和傳承,讓城市留住鄉愁,成為更美好的家園。
  [關鍵詞]鄉愁;文化記憶;場所感;歷史感;歸屬感
  [中圖分類號] C912.81[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4479(2019)03-0093-05
  2013年12月之前,“鄉愁”作為一種思念家鄉的憂傷情緒,在國內學術界更多地活躍在文學和社會學領域,之后,“鄉愁”成了一個備受矚目的概念,因為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要依托現有山水脈絡等獨特風光,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學術界對“鄉愁”開展了多角度的研究和闡釋,研究內容包括鄉愁的內涵、鄉愁的情感解析、鄉愁的觸發要素、影響鄉愁體驗的因素、鄉愁價值開發及應用等等。[1]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試圖從鄉愁的實質出發,闡述鄉愁與文化記憶之間的關系,并且找到一條守護鄉愁和城市文化記憶的路徑。
  一、鄉愁和文化記憶的關系
  在漢語中,“鄉”這個字會意的是兩個人相對而坐一起吃飯,是先民們最原初的部落生活方式。而“愁”者,據《說文》解釋,“憂”也,從心;本意是心里牽掛著什么。因此,鄉愁就是人對家鄉產生的一種情感依戀和牽掛,鄉愁的實質是一種人地關系。地,是指地方。人文地理學家段義孚在其著作《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中對“地方”的范圍作過界定:“地方大小不一,小到一把舒適的扶手椅,大到整個地球。家鄉是中等程度而具有重要意義的地方,位于城市或鄉村,足以支撐人的生活。”“家最有資格被稱為地方。家是什么?家是老宅基地,老鄰居,家鄉或祖國?!盵2](p43)也就是說,對“家”與“鄉”的牽掛構成了小鄉愁,對“國”與“民族”的牽掛則構成了大鄉愁。在城市化、全球化的浪潮中,鄉愁的“鄉”,不僅僅指鄉村,也包括城市、國家,在未來甚至還可能包括地球,當熟悉的生活方式、生活空間和人際關系漸行漸遠,鄉愁就油然而生。
  鄉愁這種情感的主體是依戀,其中包含了“惆悵”“悲傷”“憂郁”等消極的情感,但更多的是“向往”“關愛”“美好”等積極的情感。因為,家鄉和故土意味著一個人生于此地長于此地,這個地方給他提供了滿足生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種種養分,讓他產生安全感。同時,因為童年和青年時期生活在家鄉,必然對家鄉的物、事和人產生一種文化的認同感,并進一步產生一種精神上審美的情感。所謂“金窩銀窩,不如自家狗窩”,就是這種現象的通俗說法。所以,鄉愁這種人地依戀的情感包含了由低到高的三個層次:
  在這條線索中,家鄉既是人們追尋自我生存和生命意義的起點,也是人們追求詩意棲居的精神家園的終點。正因為如此,家鄉雖然并不是絕對美好,但是當一個人與家鄉之間發生時空阻隔的時候,關于家鄉的記憶經過意向性的篩選,就構成了對這個人的牽引和召喚,從而在這個人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眷戀之情。
  這種對家鄉的深深的眷戀之情,可以是個人的,也可以是群體的。而當一群人共同擁有了對某地的集體記憶,并且以文字、圖片或其他形式留存下來,就構成了這個地方的文化記憶。文化記憶是文化人類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是由揚·阿德曼從集體記憶理論中細分出來的,他把記憶劃分成三個維度:個人記憶、社會記憶和文化記憶。其中,文化記憶是“每個社會和每個時代所特有的重新使用的全部文字材料、圖片和禮儀儀式……的總合”,“它是一種集體使用的,主要(但不僅僅)涉及過去的知識,一個群體的認同性和獨特性的意識就依靠這種知識。”[3](PP5~6)所以,我們也許能夠這樣表述,文化記憶是一群人的共同擁有的鄉愁。
  段義孚曾這樣評價過文化的中介作用:“很少能像文化中介那樣把環境特點與人的感知傾向用因果關系聯系起來?!盵2](P76)文化是一系列的活動,同時也是一系列活動所最終產生的結果或產物,這些結果或產物以故事、儀式、建筑等形式保存下來,成為在這個環境中生活的人群的集體知識。當他們離開這個環境時,這些文化記憶的回響,就成了觸發鄉愁的某個因素。
  二、鄉愁的情感要素
  從鄉愁對象的角度來分析,大致有物、事、人這三個維度。為什么空間上的物、時間序列上的事和人情關系中的人,能夠構成記憶中美好的家鄉?因為鄉愁這種情感的建構主要包含了三種心理因素:首先是鄉愁主體在家鄉這個地理空間中身體感知產生的場所感;其次是鄉愁主體的成長經歷產生的歷史感;最后是鄉愁主體與親人、鄉人交往中建立的身份的歸屬感。這三種心理因素,是一個人發展完整和穩定的自我人格所必需的,因為它們剛好回答了“我是誰?我在哪里?我為什么如此?”等等這些最基本的問題。同樣的,文化記憶涉及的是一群人的集體認同和集體意識,它所回答的是“我們是誰?我們在哪里?我們為什么如此”等群體自我形象的認同。
 ?。ㄒ唬┛臻g的場所感
  “場所感”是環境美學和人文地理學研究中經常出現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人與具體的生活環境建立起的一種復雜聯系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充滿記憶的情感體驗。挪威建筑理論家諾伯格·舒爾茨對場所和場所精神進行過深入研究,他認為場所是“由具有物質的本質、形態、質感及顏色的具體的物所組成的一個整體,這些物的總合決定了一種‘環境的特性’”,“一般而言,場所都會具有一種特性或‘氣氛’”[4](p7)。場所感包括“方向感”和“認同感”,前者是指人們在空間環境中能夠定位,知道自己身置何處;后者意味著人們與自己所處的建筑環境有一種類似“友誼”的關系,認同這個場所。讓人產生場所感的空間,既包括家鄉的山、水、花、樹、石構成的自然環境,也包括道路、碼頭、街道、廣場、市場、學校等公共空間,日常居住空間和鄰里交往空間等微小環境更是會讓人留下獨特難忘的印象。這些環境,共同構成了一個人關于家鄉的空間地圖。   場所感的實質就是人對環境的認同,意味著“我在這里”“我熟悉這里”“我屬于這里”,這種認同感的最高層次就是家園感。當一個人遠離這個環境時,曾經的家園感就成了這個人內心深處的鄉愁。這種家園感代代相傳,也就構成了一個群體的集體記憶。構成這個家園的代表性的“物”就成了地方文化記憶的載體。
 ?。ǘr間的歷史感
  從某個角度來講,鄉愁是成年人特有的時間的產物。因為鄉愁關聯的是一個人童年和青少年的成長經歷。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一個人鄉愁的積淀也會越來越強烈。因為,對一個人來說,時間就是人生經歷,就是生命本身。誰不眷戀自己的生命?人類與其他生物不同的地方,就是強烈的自我意識和時間意識,不僅關注現在,更關注自己的過去和未來。
  我們也可以把城市看作一個有機體,有童年期和青少年期,從起源到發展再到衰敗,經歷了不同時期的演變,這當中所有發生的事件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消失而消逝,而是或隱或顯地留存在城市的肌體里?!耙粋€地方的特征是由發生在那里的事件所賦予的”[5](p50),對一個城市來說,它的記憶“不僅包括城市中發生的重大事件,也包括城市日常生活故事,它們共同構成了城市所有記憶載體所蘊藏的思想和文化傳統?!盵6](p31)所以,個人成長的經歷成了鄉愁的底色,而歷史上的事件是這個地方文化記憶的重要內容。
 ?。ㄈ┥矸莸臍w屬感
  身份,就是個體與他者的聯系。每個個體的第一個身份,是孩子,然后是學生、某某單位的員工、誰的丈夫或妻子……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建構其身份的過程,并且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我是誰”的追問。所以,“身份就是一個個體所有的關于他這種人是其所是的意識”[7](p87)。身份,同時意味著人對他人的歸屬,比如,兒童一出生就有歸屬于父母的需求,而某個成年人可能這種需求指向某種群體、某個領袖。
  很顯然,在家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身份,這種身份意識建立在他與親人、同學、鄉人的長年累月的交往中,清晰而穩定。他的身份被“認同”,同時,他的“屬性”也得到了界定。反之,當他離開故鄉,往往會產生一種身份的焦慮感,感覺失落、空虛、找不到自我,因為他與他人之間曾經穩固的聯系被打破了。這種身份焦慮感很快會引導出鄉愁這種情感來。更進一步地講,鄉愁傳達的是一種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是一種群體文化的“集體無意識”。而文化的認同和歸屬,就是文化記憶。
  空間的場所感、時間的歷史感和身份的歸屬感構成了鄉愁的情感要素,另一方面,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以場所(物)、歷史(事)作為重要載體,通過記憶主體——“人”得以代代相傳。
  三、城市文化記憶的守護與傳承
  俄國符號學家尤里·洛特曼認為,“在最廣泛的意義上,文化可以被理解為集體的不可遺傳的記憶?!盵8](p22)人類的文化不能像動物通過基因進行遺傳,就必須通過節日、慶典、各類儀式、象征性的代表物(如紀念碑)、文獻資料的編撰等進行延續和保護。在現代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語境下,城市文化記憶的傳承和保護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首先,在現代性的視野里,除了變化與更新,沒有任何的東西是長久的與永恒的,這就使城市文化記憶的重要物證(建筑)正不斷消失,城市文化記憶的場所(街道、節日廟會、院落等)被不斷擠壓,而頻繁的人口流動導致文化記憶承載者的身份認知趨于模糊。其次,文化全球化的后果就是大眾文化模式取代了各民族的傳統文化。表現在城市文化記憶上,出現了“標準”的城市面貌、“共享”的城市文化和“大同”的城市生活,使各地城市的文化記憶逐漸趨同。最后,信息化開創了數字化生存空間,城市越來越依賴這種數字化生存模式,可能導致文化記憶的淡化和丟失。比如習俗與儀式逐漸弱化,公共空間和公共生活不斷虛擬化,人與人之間的人情味持續淡化。[9]總之,城市文化記憶面臨前所未有的破壞。
  根據前面對鄉愁和文化記憶的分析,傳承和保護城市文化記憶可以從三方面入手:作為記憶客體的“物”和“事”、作為記憶主體的“人”。
 ?。ㄒ唬┍Wo城市風貌,保留“物”的記憶
  人類可以生活在鄉村或城市,但一定不能脫離萬物生存。劉孝廷教授指出,“物”是城市人精神還鄉的小路,把城市建設成一種適宜人類生存和生活的博物所在,才是理想的城市,真正的家園。[10]對城市文化記憶來說,這個“物”不僅僅是自然之物,更是人造之物。守護鄉愁的第一條路徑是傳承和保護城市風貌,保留“物”的記憶,構建有生命的空間,創建和諧的人地關系。
  首先,要保護和整治城市中的自然環境,借助公園、河道、園林、綠化等把城市建設成一個會呼吸的有機體,城市居民不需要離開城市就能夠感受到春花秋葉,感受到綠色生態的環境。城市中心公園、區域林地、空中植被系統、郊區森林、人行道綠化帶以及江河湖海等水資源,都有助于營造居民親近自然的宜居環境。綠色、田園和生態的環境更容易讓人“觸景生情”,成為適宜人們居住的理想家園。
  其次,保護歷史街區與標志性建筑。歷史街區和古建筑屬于文化記憶中的人造物,凝聚了各種功能和意義。荷蘭建筑師阿爾多·范·艾克曾說過:“建筑,不必多做,也不應該少做,它就是協助人類回家。”[11](p56)建筑特別能夠喚起人們的記憶,凝聚濃厚的鄉愁。所以,歷史街區、標志性的建筑在外觀上要盡可能地保存原樣,修舊如舊?;蛘咝夼f換新,建筑外觀保持不變,內部功能改造成更適合當前城市生活。部分無法修復的建筑,甚至可以保留廢墟,因為廢墟代表著曾經的輝煌,具有獨特的價值和魅力。另外,歷史街區的保護要關注非物質形態層面,將整個街區修復成一個活的動態的場所,而不僅僅是一個靜態的標本。
  最后,慎重對待城市背景中的小場所。大的自然環境、歷史街區和標志性建筑等屬于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間,可以算是城市文化記憶中“官方”部分。事實上,城市生活還有充滿“市井”氣息的那一面,那些充滿生活氣息和地方情趣的普通場所,往往凝聚著深厚的文化傳統和獨特的精神氣質。所以,那些處于背景中的普通民居、街道、日常生活場所雖然不是文保單位,卻可能是最鮮活的城市文化記憶,同樣需要慎重對待,尤其是在城市進行各種拆建、改造時不能一拆了之。畢竟,與城市血肉相連的是城市居民,“市井”是他們真正的小家園,這些小家園具有不可替代的審美意義和鄉愁價值。  ?。ǘ┭永m城市文化傳統,保留“事”的記憶
  作為歷史性的存在,城市文化傳統除了體現在可見“物”上,更體現在這個城市獨特的生活方式中,吃穿住行、生老病死、公共生活、重大儀式等等大小“事”都能體現一個城市的獨特文化,要盡可能地延續和發展這些“事”的傳統。
  首先,恢復和改良傳統儀式。儀式是一種強制性的社會實踐活動,以一種集體認同的行為方式來延續和發展地方傳統。在儀式中,因為人們身體力行的參與,從而形成深刻的記憶。同時,儀式一般在特定的時刻或重大的節日舉行,參與人眾多,是一個城市重要的文化記憶。傳承傳統儀式可以適當改良以適應現代生活,但要注重儀式的整體性,開發跟儀式相關的要素和資源,比如服飾、音樂、故事、美食等等。同時要充分利用現代傳媒技術,傳播公眾參與度高的節慶儀式,吸引關注度和流量。
  其次,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傳承文化記憶的重要載體。因此,要認真評估城市里現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瀕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激活暫時失去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僅僅作為博物館里的展示品,而是要以活態形式進行繼承,通過文創產品開發、入駐歷史街區等形式激發其活力。
  最后,重構并傳播城市故事。最簡要地介紹一個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往往從一個故事開始。尤其是歷史文化名城,擁有繁雜多樣的故事、傳說、史料和典籍,這些都是非常鮮活的文化記憶。在這些資料中,梳理出那些經典的能體現城市性格和內涵的故事,從典籍、博物館、藏書樓走出來,進行多種形式重構和敘事,轉化為城市公共雕塑、舞臺劇、實景秀、影視作品、適合社交媒體的短視頻、城市宣傳片等等。在一遍遍的故事傳播中,城市的文化記憶將歷久彌新,成為一代又一代人共同的記憶。
 ?。ㄈI造城市歸屬感,保留“人”的記憶
  人是群居動物,建立歸屬感是人地依戀的重要環節。同時,保護和傳承城市文化記憶,最終要落實到記憶的主體——人,因為城市自身并不會記憶。傳統的鄉村生活本質上就是一個熟人社會,這種親如家人的鄉情就成了最值得留戀的鄉愁。而城市因為人口數量大流動性強,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自然淡漠下來。
  在城市中營造歸屬感,首先從改善公共交往空間開始。公園、劇院、菜場等公共空間是城市人日常交往的場所,規劃時要充分考慮易達、易用、安全,使周圍居民樂于前往經常使用,從而成為熟人的聚集地,建立起和諧的人際網絡。
  其次,提升社區服務,增加人情味。社區作為城市組織的基礎單位,是培育人情味最合適的地方。從居民最關心的事情出發,提供從健康服務到教育培訓等整套社區服務,必然使社區成為一個富有人情味的地方,建立起熟人小社會。另外還可以利用各種信息化、智慧化手段和虛擬社區,實現各種資源的共享,也利于建立關愛互助的社區氛圍。
  最后,培養城市文化記憶的傳承人。城市文化記憶需要繼往開來代代相傳,地域文化進入當地的基礎教育就非常重要。為此,在對地域文化進行系統研究的基礎上,要開發相關的教材和課程進入中小學,讓孩子們從小熟悉當地文化傳統,防止文化記憶斷層。
  小結
  過去被記錄在記憶中,就能夠對抗自然時間的消亡,在重現過去中思考當下并生發出新的未來。就像普魯斯特所說:“記憶的本領首先不是復活的本領:它始終像迷一樣難以捉摸,以致可以說它被一種未來的思想所糾纏?!盵12](p17)通過保留“物”“事”“人”的記憶,留住鄉愁,傳承城市文化記憶,未來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將擁有更美好的生活和更美好的家園。
  [參考文獻]
  [1]  王新歌,陳田,林明永,首琨.國內外鄉愁相關研究進展及啟示[J].人文地理.2018,(5)
  [2]  宋秀葵.地方、空間與生存——段義孚生態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3]  [德]哈拉爾德·韋爾策.社會記憶:歷史、回憶、傳承[M].季斌、王立君、白錫堃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4]  [挪威]諾伯舒茲.場所精神:邁向建筑現象學[M]施植明譯.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5]  [美]C.亞歷山大.建筑的永恒之美[M].趙冰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2.
  [6]  朱蓉、吳堯.城市·記憶·形態:心理學與社會學視維中的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3.
  [7]  Nicky Hayes, Peter Straffon & Nicky Hayes. A Student's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88.
  [8]  [德]阿斯特莉特·埃爾、馮亞琳.文化記憶理論讀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9]  陳建娜.拉住即將消失的城市記憶[J].城市問題.2013(4)
  [10]劉孝廷.城市人精神還鄉中的自然——城市博物學及其實踐芻議.都市與鄉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11][芬]尤哈尼·帕拉斯瑪.碰撞與沖突:帕拉斯瑪建筑隨筆錄[M].美霞·喬丹譯.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4.
  [12][法]雅克·德里達.多義的記憶[M].蔣梓驊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7.
  責任編輯:范瑞光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834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