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可閱讀”留住城市記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前些日子,微信公眾號上一篇《一條胡同,半個中國》的文章被廣泛轉發。文章說的是,史家胡同是一條不足700米的胡同,卻是一條臥虎藏龍的胡同,許多不同時期的高官和社會名流曾居住在此。北京的胡同歷經了數百年的風雨滄桑,是北京的城市血脈、老北京人生活的家園,也是古都北京文化的體現。
北京有句俗話:“有名的胡同三百六,無名的胡同賽牛毛?!北本┑暮Q各異,每個名稱背后都有其獨特的來歷和故事。我的一位好友是個“胡同串子”,只要有時間,就去逛胡同,探究每條胡同的歷史淵源和過往的人文故事?;丶液?,還要在網上查找所去胡同的來龍去脈,然后配上拍攝的照片,發到個人公眾號和朋友圈里,供朋友欣賞閱讀,目前已發表230多篇。他告訴我,這些年潛心鉆研胡同文化,他發現了一個很大的缺憾:很多胡同或名人故居外墻上的牌子只有寥寥一二百字的簡介,遠遠不足以讓他對胡同的歷史滄桑有所了解。所以,每次撰寫胡同的專題文章時,都要花費很多時間查找相關資料。
我的一位上海同學最近向我介紹了上海實施的“建筑可閱讀”的做法。他說,“如果你的那位朋友在上海,他就省事多了,拿手機掃一下建筑外墻上的二維碼,他就可以閱讀這棟樓的身世和相關故事?!爆F在,上海徐匯區、南京路、外灘等400多處歷史建筑和名人故居通過掃碼,就“可讀”“可聽”“可看”,讀出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深入了解城市的肌理,感受城市濃厚的人文情懷。
歷史建筑“可閱讀”,順應了人們的閱讀習慣和求知欲望。時下,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手機閱讀成了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的選擇。為歷史建筑設置二維碼,就是抓住了人們的這一習慣,而且充分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相信每一個持有手機、想深度了解歷史建筑的人,只要看到專門介紹歷史建筑的二維碼,都會拿出手機掃一掃。既可現場閱讀,也可過后閱讀,如此就會更深更全面地加深對城市的記憶。
建筑“可閱讀”為人們搭建了一個新的了解城市的窗口。歷史建筑是城市的一部分,見證著城市的發展變遷,蘊藏著厚重的建筑文化、人文故事等。可以說,了解了一座城市的歷史建筑,也就了解了這座城市。但是,作為普通民眾,如果沒有專業的現場講解,要真正了解歷史建筑可沒那么容易。利用互聯網技術為每座歷史建筑設置獨立的二維碼,手機一掃就可看到建筑的介紹,聽到建筑的語音講解,從而讓人們更方便地了解歷史建筑,不失為一個一舉多得的好辦法。
建筑是凝固的歷史,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不同時代的歷史建筑,能夠映襯出這座城市厚重的人文底蘊。北京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有著眾多的名勝古跡、名人故居、紅色遺跡、知名四合院和胡同,為保護好歷史建筑,傳承好城市文脈、保存城市記憶,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北京,應該在老北京的建筑方面多花些“繡花功夫”。只在歷史老建筑、名人故居和胡同的墻上釘塊牌子,寫上幾行文字簡介,有些過于簡單粗放。在提升閱讀城市的體驗度和感受度、滿足不同人群對“閱讀城市”的需求上,上海走出了一條新路。“建筑可閱讀”的海派文化值得“京味文化”學習和借鑒。
(責任編輯:閆正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762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