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疑問留住意外共享精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疑問,來自于生活,學生這一生活中的發現,讓我這位教師自愧不如,因為自己從沒有發現過,在課堂上來解釋這一現象也許有一定的難度,但這的確是光的折射現象在杯中水的另一種體現,為什么同是杯中水,左右位置不同,現象就不同,看來生活中處處是科學,我們的探究實驗,并不局限與課堂和實驗室,我們需要更多地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去感悟科學就在我們的身邊。
【關鍵詞】科學課;光的折射;生活教學;實驗探究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61-01
一杯水,一根筷子,這兩件再簡單不過的實驗用品,一經學生的手,沒想到會引發這么多的意外,學生一個接一個的發現,讓教師感到驚訝,雖然這些實驗都和生活緊密結合,但有些現象對于我這個非物理專業的教師來說卻從沒發現過,也許這其中的實驗很簡單,也許有些現象并不需要學生來解釋,但教師關注的,并不是學生發現了什么,而是學生的體驗。當他們發現自己的拇指變粗了,當他們捕捉到稍縱即逝的實驗現象,當他們驚訝于自然現象的變幻莫測,當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是科學時,他們在觀察中學會了如何發現問題,如何進行科學探究,如何讓科學回歸生活。本文記錄了一堂《光的折射》探究活動課教學過程中的意外事件,以及教師的點滴思索,使學生能在科學課得到更多未知的挑戰,充滿了生機,使得學生的探究欲望會得到極大的滿足。
一、善于判斷“意外事件”,生成有益的教學資源
科學的課堂是開放的,會出現各種可變因素和節外生枝的事件,對于意外,需要我們去捕捉、判斷和甄別。
首先,當學生把拇指放入燒杯中時,學生對自己拇指的探究欲望遠比筷子強,不難發現,課堂上來自學生的干擾,很多是學生真正感興趣,也是最想知道的知識。因此對于大部分同學都很關注,很感興趣的意外,我們不能簡單排除,需順著學生的興趣、要求,靜候時機,然后因勢利導,變“干擾”為有利。
第二,當學生用水杯來模擬凸透鏡成像時,這一實驗正好是下一節課的重難點,學生自行發現、自主探究,尋找規律的實驗,遠比下一節課經教師預設后的、按部就班的實驗更有價值。因此對于與接下來的教學有緊密聯系的意外,我們需要合理利用。
第三,凹透鏡成像規律、生活中杯中像的變化,也許作為知識點,并不要求學生去掌握和解釋其中的道理,但我們可以重新去構建意外,去創設情境,去尋找與預設教學活動的結合點,與所需達成教學目標的結合點,去發揮其中更大的教學價值。
二、深化“意外事件”,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維
教師在對干擾因素進行甄別后,在決定將其作為課堂教學資源時,就需對其中的各項因素進行有目的的強化、弱化和排除,然后進行重組,激活,盡可能發揮其最大價值。如這節課意外1的處理,從筷子到學生的手指,后者學生更喜歡,經過教師的引導,迅速變學生的被動為主動,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如模擬凹透鏡成像,這一知識點是不作要求的,因此在課堂中弱化了規律的本身,而是讓學生去模擬前面凸透鏡實驗的三個過程,從而培養其有序、反審的思維品質,觀察僅僅是一種外顯的行為,衡量其是否真正有價值的,很多時候是要看其內隱的思維品質有沒有得到培養,而思維的培養,很難像知識那樣直接“教”給學生,因此在此課堂中,教師要努力創設機會,讓學生去自主探究,去體驗,有目的的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使觀察在“意外”中深化。
三、深化“課堂意外”,創新教學內容和步驟
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教學內容是經過事先預設的,教師常常還會為了教學進度而趕時間,因此課堂45分鐘的時間來得非??少F。但是,不難發現的是,課堂上的“旁觀者”越來越多,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究的意識越來越缺乏,反思這一現象,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師太重視課堂的預設,忽視課堂的生成。
本節課并沒有按照教師事先預設的進行,原本設想為幾分鐘的引入,結果用了十多分鐘,雖然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沒有完成,但正是有了這些時間“浪費”,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同學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正因為有了這幾次探究和發現,使同學們對透鏡成像知識的學習有了前所未有的興趣、投入和信心。
看來,教師在備課時,可以安排一些彈性的時間,不要讓預設把時間塞的太滿,留出時間去關注學生的表現,滿足學生的需求,從而在意外出現時,沉著冷靜,大膽生成新的教學內容和步驟,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實現教育的價值。
四、拓展科學課堂,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初一的學生剛剛進入科學的學習,他們有強烈的求知欲望,他們想知道的實在是太多了,他們常常是憑自己的感覺在觀察、在思考,因此在課堂上學生經常會答出出乎意料的答案、會做出難以預料的舉動,但許多學生發現的、感興趣的問題并不一定是我們初中科學教學的任務,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對于課堂上學生發現、感興趣的內容,如果不與課堂有關,教師也應小心“呵護”,學會傾聽和引導,至少讓學生感到,無論是在課堂上能否被討論或解決的,只要我提出了,教師是重視的,這樣學生的自信心和創造性不會被打擊,反而可能激發他們自行去研究。
總之在這堂課中,杯中筷子成像的幾種情況,是不做教學任務要求的,但在學生提出后,教師給予了學生激勵性評價,學生獲得了鼓勵,這樣在今后的生活中,學生會更注意去觀察、去發現、去感受。當學生們愿意在課外去獲取更多的科學知識而不局限于教師的“教”;當他們愿意把在課堂里產生的問題帶到課外去繼續進行探究,當他們愿意把課堂里沒解決的問題帶到課外自己去進行研究,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
參考文獻
[1]《科學新課程標準》(7-9年級).全日制義務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設,2017,8.
[2]楊青云主編.初中科學 新課標 新實驗.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
[3]陶金明.初中科學探究實驗教學案例分析.中學理科,2006[5]:39-40.
[4]王耀村.實驗教學的改革方向專題報告,2007,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279.htm